舍弃异化的数学教育走出数学教育的误区
2018-09-05石春秀
石春秀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有责任开启一扇窗,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铺就一条路,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应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探究和实践,这些理应是我们教育的追求。本文对现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数学教育需要改变的现状的呼声,希望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异化;弊端;误区;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81-2
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目前多数孩子学习的现状是:数学难、数学枯燥、数学没有意思、数学高深莫测……如此尴尬和令人担忧的学习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老师何尝不是如此:数学老师们讲的很辛苦、很卖力,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堪理想。数学这门学科向一个拦路虎一样,阻挡了多少学子的求学梦,甚至有更多的老师也深深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学的太苦了,家长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不容易。
为了更好的巩固新知,使得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数学训练是正常而合理的要求,但在现实的数学教育中,数学训练被异化了,成为学生苦不堪言的经历。要想走出数学教育的弊端,教师就必须善于思考,必须要有一双“慧眼”,能发现教学活动本质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分析,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理论指导下更为自觉地去进行实践,避免各种可能的片面认识与作法上的简单化,使数学教学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一、明确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
1.教育现状:为了考试而学习。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在的学生见到数学试卷就怕,见到数学题目就头疼,归根结底,学习成了一种功利的手段,为了考试,为了分数,甚至为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的训练目的自然会让学生产生恐惧。为什么数学训练总是和考试分数挂钩,为什么不能够将有趣的知识与有用的实际结合,比如在学习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学习了“黄金分割点”后,为什么都是以死板的题目来对学生展开训练?训练的智慧在于让学生领略到知识本身魔术般的变化,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并通过观察、内化,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和求知欲,而不是为了那可怜的分数而让学生用令人倦怠的训练所能取代的。
我常常会拿自己的童年和现在的孩子比较,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很丰富,但是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却变大了,为了重点初中,十来岁的孩子便要补习这个补习那个;为了一个重点高中,稚嫩的初中生肩膀上背着几十斤的书包黑夜连着晨光地苦读;到了高中,孩子們就更加辛苦,为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拼尽全力……现在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就拿数学学科而言,也许他们能够考出高分,但是对数学的兴趣被一张张带着分数的试卷取代,探索数学兴趣的时间被一道道数学题取代,可想而知,在没有兴趣的学习中孩子们的内心会有多少激情呢?更不要谈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多的还是应该考虑到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不能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
2.走出弊端: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数学教育现状。
有人说教育是“浮躁”的,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偏激,但客观分析还是有些道理的。教育界总是把教育的结果看的很重要,而一个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包括历史背景等等往往被忽视。很多老师片面地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解题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于是在题目的难度上深挖,而忽视了过程的探索,只要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教师就放心了,其实教师的放心中,仍掺和着不少对学生成长的“担心”。过重的注重教学的成果,注重结果的教学,如果学生连知识的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死记硬背题目的解决过程和类型,就算能把题目解决对,取得高分,但对知识形成的一头雾水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和发生的过程,对于认知主体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才能够对知识进行类比和主动迁移,如果教师没有讲清来由就开始进行对知识运用的训练会事半功倍。因此,数学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明确数学训练的意图
1.教育现状:为了分数而做题。
曾经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数学成绩偏弱的孩子向一位数学一贯成绩优异的孩子请教:“你的数学那么出色,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让我的成绩也迅速提升吗?”对方自信的回答:“多做些题目,好好地领会题中所包含的知识,你的成绩就会提高的。”甚至当同学的分数不理想,请教老师,老师的答案可能还是“多练习,见多识广”。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题海战术,看似有道理,实际上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针对性差,注重结果而忽略思维和过程,即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能够完整地将题目解决出来,但这并没有真正地领会题目内在意义,这往往学生是通过大量的反覆的训练达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这只是简单地机械操作和模仿,学生并没有在思维和深度上有大的提高。
题海战术本意并不是不考虑其质量与效率而进行的大量练习,只是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把它理解成了只要我多做练习就可以达到某种结果。因为这种人的急功近利导致了他不追求质量只注重数量。当然这种题海战术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也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人对题海战术颇有微词甚至反对。它最大的缺点是花费时间太多,效果微乎其微。
题海战术其真正目的是见多识广,这是一个逐渐累积经验的过程。“题海战术”重考试分数而轻学生能力的培养,重反复训练而轻兴趣引导。
2.走出弊端:改变重视讲解轻思维的数学教育现状。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兴趣,促进思维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很多人认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就是给学生将题目讲解清楚,学生会做题就行了,课堂教学就是讲解例题。这是对数学教学不全面的理解。教师要打开教学理性那扇窗,尤其要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而非教师的讲解状态,要因材制宜,要以发展学生为本来制定教学策略,尤其要注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讲解,更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并爱上思考,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强。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数学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重视数学能力的发展
1.教育现状:为了难度而训练。
我常听学生说:“我不做数学家,我不搞科学研究,学不学数学没关系”。又有学生说:“不学数学我照样赚钱”。学生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我能理解他们的无奈和困惑,在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数学训练之下,学生哪里还会对学习有着半点的兴趣。而现在的数学训练,题目是越来越大,要求是越来越高,很多高中的知识,变成初中的探究题,难、怪、偏的题目的训练,加大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严重的残害着学生的心理。
数学解题能力的高低归根到底就是问题转化能力的高低,不管解决什么数学问题,都是通过一步一步转化,最后归结为我们所熟悉的问题去处理;同样,数学新知识的推进也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类比、推广、一般化或者特殊化等一系列手段来进行的。总之,转化是关键!整天做大量的繁琐的题目,让学生攀登不可攀的难度,更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任何的益处。
2.走出弊端:改变重视分数轻能力的数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看得非常重要,认为高分数的学生就是数学学得优秀的,于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题教学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多角度的开发学生动脑、动手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更不是分数的奴隶,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归纳概括等能力,并内化成学生的自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取得高分数固然重要,但更要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技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进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实验、探究、讨论等自学形式,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做到这样一点:传授知识,启迪智慧,这才是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数学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人们正积极倡导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诸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等逐渐地走进教育的视野,伴随而生的是生态课堂等新形式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我们所谓的教育教学经验,今天的确应该认真反思:如何革除数学教学的弊端,让数学教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教育本应该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发展的,在这个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心中要牢牢记住我们该给学生什么,我们能够给学生什么,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去给予。一张数学试卷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而给学生最适合的数学教育,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发展他们的思维,引领他们走进数学的神秘,走进数学的兴趣,在兴趣中激发,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是灵动的,才会是充满激情的,才是孩子们心中理想的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行走在数学教育的现场,我们需要感受生命的所需,理解他们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便会从心里激发对数学的喜爱,这样对数学的恐惧自然会转变成对数学的兴趣,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这正式是我们对教育是一门艺術的理解,需要我们且行且思,这才是对数学教育最深刻的理解。
数学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思考者,思考现行的教育中学生这个主体因素,让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用,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应试和升学;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激情引导下主动成长;多一双观察的眼睛,考到学习的需要,更看到学习之外的世界,这便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的引导;我们不仅仅要给予学生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这样,未来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能学习、会思考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正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J].教育艺术,2015.
[2]孙淑梅.如何使用导学案[R].课程教育研究,2013.
[3]张炳龙.动态生成:数学课堂教学主旋律[J].今日教育,2011.
[4]努热曼·依米尔.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
[5]钱川考.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