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让学引思”理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018-09-05邹德华

关键词:让学引思践行

邹德华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進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此,教师要践行“让学引思”理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践行“让学引思”;培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19-2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事实上,目前语文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作为学生,必须要在“学”与“思”上下工夫,做到善学真思,确保学思结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体,引得充分。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际,曾作过如下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引导学生“读”,在读中形成探究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了解文章的发端,学生只有在熟读、精读的基础上,才能更深,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作为语文老师,在学习每个专题前应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指出重点,划定范围,设计问题,提出查看的参考书目等,让学生在自我预习和反复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如指导学生阅读《长亭送别》让他们探究作者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哪几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学生探究发现有四个方面:

1.莺莺乘车赴长亭,莺莺的离情就寄寓在途中景色之中,借途中三景,传心中离情。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景与莺莺之情的合一。

2.长亭离筵环境不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作者用细腻的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两人席间,偶然目光一碰,发觉张生暗暗流泪,又怕被人看出,赶快低下头,装着整衣的样子。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

3.曲终人散,境又一变,她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

4.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见征马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景关合,丝丝入扣。

以上情境只有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探究出来。

二、引导学生“思”,在思中形成探究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充分预习、阅读的基础上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教《陈情表》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阅读、理解课文,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意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不直接陈诉,却要从自己坎坷的家世说起?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李密在文中的“理”据何在?这种“义理”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呢?在朝廷追责甚急的情况下,李密想出了什么“辞不就职”的良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探究,自然也就理解了课文的要点。

三、引导学生“谈”,在谈中形成探究能力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博学,会谈使人敏锐”。实践证明多谈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强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变老师介绍为学生发现,并让他(她)们谈给大家听;变老师的条分缕折为学生探究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读散文过程中,可以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语句,并对其进行评判,说出喜欢的理由和理解,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江南的冬景》作者描绘了江南冬景的哪几幅美景?美在哪里?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写法?你最欣赏的语段是哪些?说说理由。让学生在交谈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

四、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形成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同一问题经过探究得出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可以使他们的想法更具体、更充实,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例如在《报任安书》和《渔父》两文中,对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领会到: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在“文革”中,不少著名的知识分子罹难。其中一部分是自尽的,也有一部分存活下来,继续他们毕生未竟之业。这两种命运都是有传统出处的。前者师从屈原,后者以司马迁为训,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五、引导学生“演”,在演中形成探究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领会文章的主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探究能力,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例如学习《报任安书》、《渔父》两文后,引导学生表演(自编自演)。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那里环境怎样?他们说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展开想象,安排情节,设计对话,表演独幕课本剧。通过跨越时空的设计、表演,使不同时代的两位伟人的人生观深深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同学们的探究能力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提高。

六、引导学生“写”,在写中形成探究能力

写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缜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用文字将自己探究的思想火花呈现出来,例如《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包含社会和历史内涵的不朽的艺术典型,文中每一章都有一幅丰子恺的插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现当时的场境,并用文字将其固定下来,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将所学的东西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在写作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引导学生“总结”,在总结中检测自己

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总结,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也是对自己探究能力的检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学生能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强化记忆。如让学生总结人物形象特征,文章的主旨等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高中语文课程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想达成以上目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践行“让学引思”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学生身心进步的真实发生,追求学生学习状态的真诚回归,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养成。

猜你喜欢

让学引思践行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英语教学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英语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