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分析

2018-09-05陈雪琴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右心右室导联

陈雪琴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由于右心室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或脂肪所代替,继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遗传性疾病[1]。ARVC的发病人群以青年为主,在运动员中多发;发病后可诱发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由于ARVC较为少见,临床对于该病的认知有限,从而导致ARVC误诊率较高。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29例ARV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心电图表现,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并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ARVC的2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为6~17(11.25±2.36)岁。纳入患者经临床检查或病理证实为ARVC,排除先心病、恶性肿瘤或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患者入院时伴心悸、胸闷者25例,伴昏厥者5例,还有1例有猝死家族史。在29例ARVC患者中,只有8例入院诊断疑似右室心肌病;其余患者中,8例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5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6例诊断为心脏瓣膜病,2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诊断符合率为27.59%。

1.2 方法

分析29例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病史,总结其临床特点。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心脏MRI以及心电图检查等资料,重点分析心电图表现,并对胸前导联的QRS间期进行人工测量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将29例ARVC患者分为心律失常型、右心衰竭型和无症状型三种,其中,心律失常型10例(34.48%),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其中7例(24.14%)反复晕厥,2例(6.90%)胸痛,1例(3.45%)表现为窦房结功能障碍;右心衰竭型5例(17.24%),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等;无症状型14例(48.28%),但经X线胸片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该型患者右心增大。对所有29例ARVC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发现特征性改变,如V1~V3导联Epsilon波及T波倒置。将V1~V3、V4~V6导联QRS平均值分别记作QRS1和QRS2,QRS1≥0.13 s,QRS1/ QRS2≥1.2(表1)。经对比,无症状型患者多于心律失常型患者和右心衰竭型患者,三种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P=0.03)。

表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点

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QRS1:V1~V3导联QRS平均值;QRS2:V4~V6导联 QRS平均值

2.2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分析

2.2.1 Epsilon波 经心电图检查,29例ARVC患者中,14例(48.28%)在V1、V2导联表现出明显Epsilon波;部分在V1~V4导联也出现了Epsilon波;仅在个别患者中Epsilon波见于Ⅱ、Ⅲ、aVF导联,其中,2例在12导联上几乎均表现为Epsilon波。该类患者Epsilon波导联上主要表现为形状不规则、向上的小棘波,但也有部分呈凹缺状、方向朝下的棘波;其在V1、V2导联的表现最为清晰,且振幅较大、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2.2.2 QRS波 对胸前导联QRS进行计算。29例ARVC患者中,有11例(37.93%)的QRS1≥0.13 s(χ2=3.37,P=0.07),所有患者平均QRS1为(0.13±0.04)s,平均QRS2为(0.12±0.02)s,其中18例(62.07%)的QRS1/ QRS2≥1.2(χ2=3.37,P=0.07)。

2.2.3 T波倒置 29例患者中有9例(31.03%)V1~V3导联出现T波倒置(P<0.01),其中3例在aVF导联还存在T波交替现象。此外,7例肢体导联低电压,4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类右束支阻滞,3例室内阻滞,左前分支阻滞2例,左后分支阻滞1例。

3 讨论

ARVC的病理机制主要是右心室正常的心肌组织被纤维组织或脂肪所代替,病变累及心尖部、右心室前壁漏斗部与后下壁等部位,从而构成“发育不良三角”[3]。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几乎为家族性遗传,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4]。

ARVC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大多表现为无症状型,临床检查仅表现为右心增大,伴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大部分ARVC患者以右心室起源的心律失常为主,部分表现为右心衰竭。实际上,ARVC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其心肌病变范围有关:当病变范围较大时,患者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心脏扩大;当病变范围较小或相对局限时,患者可能无临床症状[5-6]。本研究中,约48.28%的ARVC患者属无症状型,而48.28%的患者X线胸片出现右心增大,48.28%的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右心增大伴三尖瓣反流;48.28%的患者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24.14%的患者主要表现出右室起源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而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知,该类患者极易出现晕厥或猝死。上述结果提示我们,针对无症状型的ARVC疑似患者,当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右心增大并伴有三尖瓣反流、又经X线证实右心增大时,可以考虑诊断为ARVC,同时应加强临床筛查和诊断。心脏磁共振检查是无创诊断ARVC的“金标准”;心电图、X线片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发现患者右心增大,为诊断ARVC疑似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线索。

在部分ARVC患者心电图右胸导联QRS波群末尾或ST段起始处,能够检测到Epsilon波,其主要表现为形状不规则、方向向上的小棘波,但也有部分呈凹缺状、方向朝下的棘波,简称“ε波”[7]。该波段对ARVC的临床诊断具有特异性。故在本次研究中,有48.28%的患者经检查发现ε波。分析ε波的产生机制可能是ARVC患者正常的右室心肌组织被脂肪替代,形成了由脂肪组织构成的岛样活性心肌细胞,造成心肌细胞延迟除极,进而形成了ε波[8]。ε波的出现容易导致V1导联QRS波呈rSR型而被误诊。它常出现在V1、V2导联,且持续时间较长,在部分患者的V1~V4导联中亦可检测到,但当V1~V4导联出现ε波时,V1、V2导联ε波的持续时间长于V3、V4导联;小部分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可见到ε波。而本研究中,有31.03%的患者出现了T波倒置,同时37.93%的患者右胸导联显示QRS1≥0.13 s,另外有62.07%的患者QRS1/ QRS2≥1.2。上述结果表明,患者右胸导联QRS1≥0.13 s,QRS1/ QRS2≥1.2以及T波倒置(V1~V3导联)也是ARVC患者重要的心电图特征。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近半数的ARVC患者无症状,但通过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大部分能够获得ARVC的诊断线索;超过45%的患者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典型ε波和右胸导联QRS波时限延长,对ARVC的诊断和猝死预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医生掌握ARVC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有助于发现ARVC的诊断线索和减少误诊,对指导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为小样本研究,加之研究者经验不足,因此,对于ARVC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表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通过大数据研究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右心右室导联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评估研究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其他导联心电图的比较与应用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圆周应变
代价敏感的算法在超声诊断右心衰竭中的应用
《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右心衰竭的评估和管理科学声明》核心内容
从右心认知到右心管理:《重症右心功能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心电图F导联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