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与路径优化

2018-09-05汪晓梦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合肥市安徽省驱动

江 飞,汪晓梦

(1.合肥市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2.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1]报告中提到的成功研制和发射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就诞生在安徽。目前,安徽省已出台文件全面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处于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全面创新,聚力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具有安徽鲜明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安徽创新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深层次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提供平台,二者相互促进,加速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驱动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多集中于理论内涵、创新要素、创新动力、创新模式、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评估指标体系。欧洲采用创新记分牌(EIS)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与测量,一方面评估欧盟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另一方面评估欧盟各个国家的创新绩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针对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评价创新的投入,第二阶段主要评价创新的产出,第三阶段开始转向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阶段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成熟,包括环境、过程、条件等多方面。

我国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也提出了中国创新指数(CII),该指数主要从环境、投入、产出、成效四个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此外,中国科学院也提出了“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创新实力与效力进行总体评价。

然而,国内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方面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刘焕、胡春萍等借鉴监测评估理论,为监测评估省级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状况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2]。王珍珍在综合探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及体系的基础上,将“十二五”作为研究的起点,基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分析了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3]。崔有祥、胡兴华等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和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和实践中的分析框架[4]。王肖曼、李子联对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创新驱动发展的绩效[5]。刘欣英(2007)在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果三个方面建立了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指标体系[6]。宋河发、穆荣平等(2010)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创新要素、效率与效益、体系、基础条件、示范功能等七个方面对国家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价。李琬、张玉利等(2010)指出创新评价不仅要评价创新投入与产出等硬性指标,还要评价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等软性指标[7]。吴宇军、胡树华等(2011)不仅从创新能力、水平、贡献、基础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模型,还开展了创新型城市的差异化研究[8]。吴尤可、钟坚(2011)从创新要素、绩效、环境等方面对国内主要的一些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开展了实证研究[9]。邹燕(2012)在建立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国内23个创新型城市[10]。崔有祥、胡兴华等(2013)从理论上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评估框架。通过梳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针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评价层次较多,也较为全面,不同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指标的分类与权重上。

以上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研究文献,虽然研究对象属于全国或省域层级,研究方法倾向于定性,但是为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借鉴。

二、安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重要性、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性原则,构建了安徽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指标

(一)数据来源

本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的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17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16年全省16个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各地市政府网站2017年发布)。

(二)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由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指标仅是2016年度数据,属于截面数据。其无确定的数学概率分布特征,样本及信息量较少,部分信息相重合叠加,同时考虑到克服评估结果的主观性,因此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经过代数变换,从众多的信息中,进行降维处理成一个或几个能代表全部信息的综合指标[11]。

(三)数据处理结果

使用SPSS23.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程序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KMO值为0.837,表明评估数据比较适用因子分析。因子贡献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据表2,仅有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5.889%,表示较为全面反映了数据的全部信息,因此提取一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通过成分矩阵除以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得出特征向量矩阵。再用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值与特征向量矩阵相乘,计算出主成分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表3 主成分综合得分与排序

三、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实证分析

根据表3,可以对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进行分析。

(1)在安徽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综合得分中,只有合肥市、芜湖市的得分大于零,高于成效评估的平均值。其余14个地市均为负数,都低于成效评估的平均水平。

(2)合肥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综合得分1.071,最好。黄山市成效综合得分为-0.184,最不理想。二者相差1.225,表明合肥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远远优于黄山市。

(3)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较优。合肥市、芜湖市成效综合得分均为正值,而蚌埠市成效综合得分为负值。芜湖市创新成效与合肥市相差0.772,而蚌埠市成效与合肥市相差1.081,与芜湖市成效相差0.309。相比之下,蚌埠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较逊色。

(4)合肥都市圈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总体优于其他区域。其中位居前五的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都属于合肥都市圈内城市。淮南市成效排序第7位。六安市的创新成效不显著,位居全省第12位。由于本次评估对象是地级市,所以县级市桐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成效位次未知。

(5)皖江经济带城市除了池州市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都还不错,都名列全省评估前十名。皖江城市带的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不属于地级市,没纳入评估对象,未做研究。

(6)皖北片区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整体上不及皖南片区城市。排名靠后的皖北城市淮北市、亳州市与皖南城市位居后列的池州市、黄山市的成效评估综合得分接近,差距不是很显著。

四、全面提升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

(1)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

一是积极响应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计划,做好做实创新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创新发展的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观点,各地市要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制定具体政策,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创新政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来看,各项保障内容都要有政策的支撑,否则难以为继。在考虑各地市差异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引导创新好的地区帮助创新稍差的地区,在创新投入方面体现公平,尽量缩小地区差异。三是构建完善创新平台,加大创新投入,挖掘创新潜力,整合创新资源,重塑创新文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以创新驱动平台为载体,汇聚创新要素,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东向发展,积极对接长三角,借鉴经验,从而提升创新成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度。

(二)发挥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辐射带动效应

一是合肥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较好。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合肥市创新资源聚集,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型企业多,创新人才密度大,同时享受的创新政策叠加。合肥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创新优异性。近年来,合肥一直在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数据上看,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在合肥GDP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也因此吸引了省内外的高新技术产业进驻合肥。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复函同意安徽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高标准全方位工作机制,打造多层次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在量子信息、核聚变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同时,合肥市应着力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何构建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在未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中,如何使其成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二是合肥市要做好创新工作的示范性和极化性,对创新成效暂时落后的其他城市要进行创新资源要素的输出,包括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政策。合肥是第二个获批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这是安徽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新成就,是生动的创新样本。全省要全力支持大科学中心建设,构建高端科研平台。建立合肥市与地市级开发区、高新区、产业园对接制度,对口业务指导。特别要在创新人才、平台、政策等共享,立足于帮扶地市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先从外部力量推进,激活创新资源,激发区域的创新内生力。

(三)剖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存在的短板

一是通过调研,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从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来看,安徽整体性水平偏低,相对落后的区域比较多。安徽省的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资源要素禀赋和潜力。因此,既要分析自身的创新机制和体制是否健全和完善,又要分析本地的创新要素的优劣。考察创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文化、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创新自觉性与积极性是否存在问题,需要从研发经费的获得,包括政府资金投入与企业自筹经费能否满足创新需要,政府的管理服务是否到位,出台的创新政策是否益于创新工作的推动等方面入手;另外,还要研判创新的资金、人才、政策与创新产出是否是良性互动,分析创新能力与绩效;梳理创新活动中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彻底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二是结合实际,借鉴创新成效好的先发地区经验和做法,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对症下药。积极争取创新外援,得到先发地区的支持和帮扶。利用好外因,激发内因,促进本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成效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从而缩短与创新成效优良地区的差距。

(四)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工作

一是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评估机制。创新评价应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以评价引领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也可以说,没有评价机制,发展战略就无法正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贵在落实,不仅是要强调创新要素投入,还要注重成效评估,即必须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审视创新成效。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探索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的评估实施办法,注重软指标与硬指标相结合,过程评价要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一评价要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定期开展评估工作,不断完善评估机制。二是力求做好客观与公正的评估,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估。第三方评估是本届政府创新管理的重要举措,对于克服政府政策落实评估“自拉自唱”的“自恋”情结,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现代行政运行机制,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类智库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估优势,培育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效要全面进行第三方评估。要利用好创新成效评估信息及其反馈,围绕评估结论,加以原因分析,找到制约成效提升的瓶颈,适时调整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方略,力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效益达到较优水平。

猜你喜欢

合肥市安徽省驱动
成长相册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