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018-09-04窦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提高

窦斐

【摘 要】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教师应重视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延伸教育空间,构建“家校合力”模式,为学生举办多种有趣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乐于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本文将举例分析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1270(2018)05-0217-02

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的见证,属于文化精粹,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基础,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小学生做起。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因素,如古诗词、民俗节日介绍、文言文和小说等。充分挖掘和使用这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将从课前五分钟民族文化演讲,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家校合力”探究传统文化等四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课前五分钟民族文化演讲

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教师首先告知学生民族文化的内涵[1]。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建筑、音乐、书法、绘画、服饰、刺绣、农学、中医、天文、地理、文物、陶瓷工艺、民俗节日、佛教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然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轮流参加五分钟的民族、民间文化演讲,如介绍中国文学名著、传统节日、书法、绘画等。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国学”是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教师应努力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并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集体朗诵《三字经》、《千家诗》和《声律启蒙》,组织“古诗词朗读比赛”,在诵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做好必要的国学知识讲解工作,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学常识的认知。在“古诗词朗读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告诉学生: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2]。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所谓“古体诗”特指唐代以前形成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格式,诗句不是五言就是七言,讲究韵律平仄和必要的对仗。(讲到这里,教师可以列举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杜甫《绝句》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让学生朗读和认知中国古诗的平仄、对仗之美)。在解析中国词文化时,教师应以课本中的词(如白居易《忆江南》和张志和《渔歌子》)为例进行知识扩展与引伸,为学生讲解苏轼、李煜、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著名词人的故事。告知学生: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因此有曲子词、杂曲、乐府等别称,因为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所以又称为长短句。词音调和谐、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聆听、诵读和唱诗词,从而有效提高国学活动的文化内涵。当然,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古代诗歌方面的诵读,而且要指导学生朗读汉赋、元曲、散文、小说和各种经典传记(如《搜神记》、《柳毅传》、《李娃传》)等,以此全面发展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

三、开展寻访家乡民间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带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如台湾月光饼、云南歌会、陕北腰鼓、蔚县剪纸和傣族泼水节等都充满了地方文化特色。组织学生积极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了解民俗习惯,总结地方文化特征和逐渐被遗失的传统文化(像重阳登高、赏菊和做重阳糕,清明踏青、打秋千和玩蹴鞠等),并让学生配合家长,共同探究如何做好家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弘扬地方民俗文化。

笔者所任教的彝族村寨拥有历史悠久的“阿乌古代兵器舞”展现出阿乌先民的粗犷、英勇,是一种原始质朴、生动活泼,符合时代旋律的民间艺术形式[3]。但该民间艺术目前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已是濒危灭绝。由于彝族阿乌支系人数较少,村寨中掌握此舞技艺的人更少,且大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再加上老一辈艺人的去世,“阿乌古代兵器舞”技艺后继乏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阿乌青年人认为(下转第219页)

(上接第217页)本民族传统文化落后,都不愿学习传承。为了不让“阿乌古代兵器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学校开办了“阿乌古代兵器舞”兴趣班。由当地文化继承人“何伍三”作为校外辅导员向全校师生教授“阿乌古代兵器舞”。学生在学习阿乌古代兵器舞的同时了解到阿乌先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历史演变等,陶冶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家校合力”探究传统文化

教师应重视加强与学生以及家长的合作,开展“家校合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挖掘课本教材的传统文化时不断获取课外知识,在家长帮助下扩展传统文化学习空间,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在学习《武松打虎》、《猴王出世》、《草船借箭》等课文时,通过阅读名著和历史文献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章回体小说格式与特征,领略四大名著的文化内涵,正确认知小说和真实历史的差别。在讲解《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协同家长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鉴赏电视剧和百家讲坛栏目《易中天品三国》,让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形象,正视小说的文学价值,这样能够不断提升语文学习沙龙的效果,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创造和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都是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传承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优秀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积极促进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前实施五分钟民族文化演讲,协助学生共同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家校合力”探究传统文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意识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 尚钢,廖赛娟.提高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02).

[2] 李丽娟.浅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3] 彭艳,李建秀.试论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推广——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0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提高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