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技巧
2018-09-04李文奇
李文奇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式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但在这种自由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语文教学往往会因为学生的无拘束,课外知识积累不足,教师引导不深人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而造成对课文理解的模糊。久而久之,学生会误以为语文仅仅是读课文、学生字、识短语这样的简单功能,从而忽略对文章宗旨的提炼和对阅读理解能力技艺的掌握,使得语文教学浮于形式,而阅读理解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度。另外,阅读理解能力也将制约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水平,因而,语文教学的重点便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方法和經验,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种惯用的方法,就是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尽可能背诵课文,即使最为宽松的语文教师,也要求至少三分之一的文章都会背诵,这种教学方法一是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死记硬背的文章难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让其爱学语文的一条捷径。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讲故事,我在每次语文课一开始,都要请两三个同学对正在学习的课文进行讲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复述,我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整复述通篇文章,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讲述一定要吸引人。这种讲述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选择某一个段落来讲述,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来讲述,还可以对文章中环境的描写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打乱文章的叙述结构,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文章重新构建出来,只要不改变作者的意图,形式就可以灵活多样。这种试验,在开始的时候还是很有难度,学生往往语无伦次,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有些学生甚至背会了整篇课文,但不让他背诵的时候,他仍然讲述不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学生私下里用心对这个游戏做了思考,很快效果就明显了。为了不让学生觉得枯燥,我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去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将他们的阅读在课堂上讲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开始留意课外知识,开始寻找与众不同且自己非常喜欢的文章,通过讲述来加深理解。
记得有一个同学,在暑假的时候阅读了《三国演义》,在课堂上他就讲其中的段落,很是精彩,将大家吸引住了。后来,我经常会见到他在课外活动的时候,给大家讲三国,周围聚集了很多人,通过他的带动,大家都爱上了阅读,都渴望自己的讲述能引起大家的关注。通过这种简单的训练,我所带的班级,人人都爱阅读,人人都会讲故事,并且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都会讲出不同的味道来。这种阅读,在他们的作文中体现最为深刻,常常会有好文章出现。
二、让学生会阅读,教给阅读的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们常说的话,但如何读书往往会被教师忽视,找不到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仅仅是为了好看的故事,而不能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深意。所以,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让他们学会自己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经常会给学生拿《孔乙己》这篇课文做范例,让他们理解鲁迅在写作上的高超之处。比如,在讲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的时候,原文是这样描述的“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一句话,虽然短小,却将孔乙己多日未有音讯的境况说透了,而且其中留存了许多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如果我们不加以仔细分析,学生便不能理解其中的丰富性。
第一句,“我”将酒放在门槛上,这是我们容易划过去的地方,并不起眼,但我们要质问,为什么要将酒放在门槛上而不是直接交给孔乙己呢,是因为“我”厌恶孔乙己吗?还是他的手有什么不便,放在门槛上就为后面埋下了伏笔,但紧接着作者却写到了孔乙己的手,他“摸”出了四文大钱,这里用到了“摸”字,而为什么不是掏、取、拿呢?这一个“摸”字将孔乙己的生活状态描写到了极致,他向来没有钱,这一次终于有了,而摸出来,就体现了他内心的喜悦和不被人察觉的骄傲,也能说明他对钱保管得很深,接着就说“他满手是泥”,这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要将酒放在门槛上,是因为他要摸钱,不方便接,另外,他手上有泥,“我”不愿将酒放在他手上,这时候,我们仿佛对两个人的内心世界理解清楚了,但作者并没有到此结束,他前面所有的这些动作却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一句,一下子将孔乙己的惨状和他人生的悲凉写到了绝处,也为他后来“大约的确死了”又做了铺垫,这几句话,字里行间环环相扣,表述平静却内涵丰富。
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便能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也能对阅读和写作留意,从而学会如何阅读,进而运用到写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