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文删节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04殷立国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斑羚猎人教科书

殷立国

文选型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课文是经过编者处理过的,即文章经过教科书编者删节或删改或节选或改动或改写之后才成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本文所说“语文课文删节内容”特指语文教科书标明课文出处的注释中明确标明“(有)删节”或“(有)删改”字样的课文的删节内容,那些节选、改动、改写的课文不在此列。

六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明确指明被删节过的课文共有25篇,情况如下: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社戏》《竹影》《在沙漠中心》《斑羚飞渡》《马》《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信客》《观潮》《台阶》《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核舟记》;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云南的歌会》;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下册《那树》《人生》。如果把以诗歌、戏剧为内容的课文篇目除外,这25篇课文数约占六册语文教科书课文篇目总数的15.8%,接近一册教科书的课文篇目数。在新课标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大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删节内容,会发现它们是很不错的课程资源,具有很大的教学应用价值。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语文课文删节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可见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责任。在教学谴责非正义战争、法西斯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就可以利用课文删节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只需要在课文涉及“南京大屠杀”这个内容时,适时投影补充如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删节内容:

一个生锈的铁皮水桶,日军用来在尸体上浇汽油。年老的母亲没有找到儿子尸体,却找到这个水桶。日军在一个月内强奸两万多妇女,有十几岁的女孩,也有老妇人——她们在照片上全是赤裸裸的。一个叫李秀英的年轻女子,练过气功,日军威胁强奸未成,刺了37刀,以为她死了,有人发现她鼻孔冒血泡,才把她救活。两个日本兵比赛杀人,谁先杀死100人谁就是赢家,两人分头杀、杀、杀,都杀了100人.但是没人知道谁先达到杀死100人的目标。再杀150吧!日军在南京杀死24万人。

作为中国人,学生看了这些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文字,自然会义愤填膺,自然会认识到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丝毫不输于德国法西斯,自然会对祖国苦难的历史有形象地感知,再加上教师适当引导,自然会产生“不让历史重演”的使命感。

二、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品质

学习传统小说绕不开人物形象,小说作者也致力于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当课文在表现人物形象的某种品质有不足时,可用相关的课文删节内容来“还原”人物。小说《台阶》成功塑造了一个为造新屋而辛劳、节俭了大半辈子的老式农民形象。在表现父亲“节俭”这点上,课文里写“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的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做到了“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应该说写得很不错,但还不够典型。课文删节内容有这样一段:

父亲光着很宽大的背脊……上面结满了芝麻般的痱子。……结果把那些痱子都擦破了,痱子便淌着黄水也流着汗。黄水与汗流到他那块洗白了的围腰上,围腰很宽很长,手摸着,竟能触摸到一粒粒的汗斑。那汗斑仿佛是用油漆刷上去的,很硬实,父亲说是菜油汗,菜油多吃了的缘故。可我们家为了造屋,经常空锅子烧菜,哪有多少菜油好吃。

这段文字写出了父亲的节俭——“嘴里抠食”。掺了痱子水的汗斑被父亲说“是菜油汗,菜油多吃了的缘故”,可实际上“我们家为了造屋,经常空锅子烧菜,哪有多少菜油好吃”,读来令人辛酸。

再以课文《智取生辰纲》为例。《智取生辰纲》意在表现吴用智谋了得,但卻从杨志一方人手,以杨志之精细来衬托吴用之智谋。杨志是后来入伙梁山的好汉,在小说里自然不是所谓的反面人物。杨志衬托吴用,那就是英雄衬托英雄。杨志之精细课文中已经有了展示,但尚不充分;杨志之精细在课文删节内容里还有体现。课文删节内容主要集中在《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智取生辰纲》的前面部分。删节内容概述如下:梁中书要杨志公开押送生辰纲,杨志推托并告知梁中书押送所经路上有强人出没,上一年的生辰纲就因公开押送在此路上被强人劫去,如今若要他押送,须依他意愿让厢禁军扮成挑夫担着金银,秘密押送;次日临行,梁中书又让杨志带上帮蔡夫人送礼的奶公谢都管和两个虞候,杨志担心节制不了三人,要挟梁中书给他押送的“提调”权,迫使梁中书应允并当面吩咐谢都管和两个虞候受杨志节制。这些内容补充展示了杨志之精细,再加上课文中写他一路上处处小心提防,可见其确实是吴用的强劲对手,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败给了吴用。因此,杨志之精细展现越充分越能凸显吴用智谋非比寻常。

三、还原作品情节的真实

《斑羚飞渡》是一篇删改课文。作为一篇动物小说,其情节自然可以虚构,但必须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细心的读者会在课文里看到一个奇怪场景:猎人对斑羚围而不打,只是一味观看,任其由慌乱到最终逃走。这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吗?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真实,也是儿童小说的生命”,“儿童小说的情节要真,首先就要做到对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教师实在有义务引导学生知道写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可以把如下课文删节内容呈现给学生,达成此目的:

斑羚肉肥腻细嫩,是上等山珍,毛皮又是制裘的好材料,价钱卖得很俏。……狩猎队的队长,也就是曼广弄寨的村长帕珐高兴得手舞足蹈:“阿啰,我们要发财了……”我们将斑羚逼上伤心崖后,围而不打,迟迟没放狗上去扑咬,也没开枪射击,这当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担心斑羚们被我们逼急了,会不顾三七二十一集体坠岩从悬崖上跳下去……我们不想让到手的钱财再流失,我们要一网打尽。村长帕珐让波农丁带五个人到悬崖底下的流沙河边去守着,负责在岸上捡拾和从水里打捞那些由山顶跳下去的斑羚。从伤心崖到流沙河……最快也要走半小时。村长帕珐和波农丁约定,波农丁到了悬崖底下后,吹响牛角号,我们就立即开枪,同时放狗去咬。

学生看完就会明白猎人为何对斑羚围而不打:斑羚肉是山珍,毛皮卖得俏,猎人们想把它们一网打尽,发一笔财;猎人去崖下捡拾和打捞由崖上跳下去的斑羚需要半小时,他们到达后会吹响牛角号,崖上的猎人才能动手;因为崖上的猎人迟迟不动手,才留给斑羚充裕的逃生时间,斑羚的逃生方式又出人意料,惊呆了猎人,使其忘记了动手。

小说是从猎人的视角来叙述的,猎人和斑羚是情节矛盾的双方:猎人们围堵了斑羚想将其一网打尽,斑羚群陷入绝境想方设法要逃生。现有课文内容偏于展现斑羚群如何从惊慌失措到以牺牲一半来换取另一半逃生的过程,尽管这些也是原文的重要渲染内容,但原文还叙写了矛盾另一方猎人们的表现。课文删节内容(课文删节内容过多,本段只引用必要的删节语句)可以把猎人们的活动、心理展示出来,于真实性外还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曲折。如斑羚群被围堵在伤心崖后不久,“有一只母斑羚昏头昏脑竟然企图穿越封锁线,立刻被早已等待不耐烦了的猎狗撕成碎片”就写出斑羚陷入绝境后的慌乱和猎人一方的虎视眈眈、急不可耐,故事气氛陡然紧张。当看到一只老斑羚想跳山涧不成掉下悬崖后,獵人“我”想“可惜,少了一张羊皮,少了一锅羊肉”,仍是在渲染猎人一方胜利在握的心理。待看到斑羚群在镰刀头羊指挥下分成两队后,猎人的心态出现了分化:村长咒骂波农丁行动慢,“两道剑眉拧成了疙瘩,显出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我”则随着时间推移想“顶多再有三五分钟,悬崖底下就会传来牛角号闷沉的呜呜咽声,伤心崖上十来枝猎枪就会喷吐出耀眼的火光”,人类将有“一场辉煌的狩猎”。这些删节内容一面通过村长的情绪暗示事件将有转机,一面又通过“我”的心理渲染了紧张气氛。接下来写两队斑羚表演飞渡,猎人被惊呆。待崖下传来牛角号声,村长高声下令开枪,为时已晚;镰刀头羊被打中,它“宽阔的胸部冒出好几朵血花,它摇晃了一下,但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定地跳下悬崖。可见,通过补充课文删节内容,故事更生动曲折,更具有可读性。

四、感知设置悬念和伏笔手法的好处

课文《丑小鸭》删节内容(课文删节内容过多,本处略去)主要强调“丑小鸭”孵得时间长;蛋个头大,以至被怀疑是土绶鸡蛋;最后孵出的“丑小鸭”又大又丑。

教学中可以呈现这部分课文删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文写孵到最后的蛋“大”,孵化“费得时间真久”,被认为“是土绶鸡的蛋”及丑小鸭生出时“又大又丑”,有没有这个必要?学生通过比较课文和原文,应该能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用心——刻意强调这枚蛋的与众不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读。这是写作技巧中的设置悬念。

如果没有呈现上述删节内容,课文后面出现的“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一句就很突兀,但有了上述课文删节内容照应,再看此句就合情理。这是伏笔手法的好处。

五、使多角度阅读对话成为可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文无疑是教科书编者意图的体现,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课文删节内容,将原文与课文比较阅读,是可以尝试进行多角度阅读对话的。以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删节内容太长,如果非需要则不引用。)

1.关于小说的主题

阅读课文,学生得出的小说主题基本一致: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愤怒鞭挞。这个主题基本符合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去读原文被删节内容,你就会发现原文对菲利普一家的生存状态的叙述冲淡了课文所凸显的义愤,却明显增加了悲悯意味。通过比较阅读,小说主题的得出就不再会趋于单一,学生也会分析出小说另一个主题——“反映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甚至生发出更为深邃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更接近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至少更具有开放性。

2.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要人物无疑是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在课文中是被鞭挞的,到了原文中怎样呢?看几段关于菲利普一家人每周日去海边栈桥散步的课文删节内容:

我父亲穿着大礼服,带着大礼帽和手套,让我母亲挽着手臂。而她呢,穿红戴绿,打扮得像节日的船只。我两个姐姐总是最先打扮好了,等待着出发的讯号。但到最后一刻,总会在父亲的大礼服上发现一块忘记擦掉的污垢,于是赶忙用旧布蘸了汽油,把它擦掉……全家庄重地上路了。我两个姐姐挽着胳膊,走在前面。她们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家里常让她们在城里招摇过市……我现在还记得起我可怜的双亲在星期日散步时那种正颜厉色、举止庄重、郑重其事的神气。他们腰板挺直,大腿紧绷,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仿佛他们的举止关系着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它传递了十分丰富的信息:有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庸俗模仿,有家庭生活的拮据,有嫁女的急切,有对救星于勒的期盼。总之,读删节内容学生会从中看到更为立体的菲利普夫妇形象,相应的,原文也弱化了对菲利普夫妇的鞭挞。

3.关于小说的叙述方式

课文和原文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给解读小说主题带来了影响。通过还原课文删节内容,将小说原文和课文加以比较,大致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课文故事叙述者“我”=若瑟夫=作者,这样的关系使小说的叙事站在了儿童视角,“我”直接成为故事的观察者、评判者、感情的受害者。课文的叙述方式无疑强化了对于勒的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而原文有两个“我”。一个是故事叙述者“我”讲若瑟夫的故事,一个是若瑟夫讲自己的故事。即原文故事叙事者“我”=若瑟夫的同伴=作者。原文的叙事是站在“成人+儿童”的视角,这样小说除了对于勒的同情和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外,还有成人视角下的成年若瑟夫看待父辈之间事情的一种理性眼光,使叙述增添了一些怜悯的色彩。原文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富,使小说主题的多重解读成为可能。

综上,语文教科书存在课文删节现象,这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语文课文删节内容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开发它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斑羚猎人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