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名师提问技巧活用举例

2018-09-04胥善东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晏子火柴教者

胥善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高质量而又有效的提问能够发挥引领、激发、牵动的作用。笔者近期深入细致地研读了一些语文名师课堂提问技巧,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一:这是钱梦龙老师在教学鲁迅《故乡》小说时的提问片段。

师: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

生(略作思考):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师(启发):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进一步思考):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的实现也是靠人的不懈奋斗。

师(追问):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水到渠成):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实践行动,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只要我们为之奋斗,持之以恒,心无旁骛,便有了希望,就有实现的可能。

这就是钱梦龙老师的“深题浅问”艺术。钱老师在这里将“深问”变成“浅问”,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和“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自然理解了《故乡》最后两句蕴含着的深刻哲理。

运用一:这是我在教学鲁迅《社戏》这篇小说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那夜的戏好看吗?从文中哪儿能看出来?

生:其实并不好看,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

师:豆子真有那么好吃吗?

生:也是一般,因为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师:课文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生思索探究。)

许多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教者对这里精心设问,巧妙追问,有序推进,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精读,于无声处听得惊雷,于平常处见得深意,这是教师的智慧,是高明的提问。

例二:这是郑桂华老师在教学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生活中,如果向他人介绍“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么说?

生:我和家里人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好吗?

生:这样写很庄重、严肃,既写出了“我”的爱心,充满自豪感,又写出了“我”的责任心,中年人勇于担当。

师:对,这样写就是“举轻若重”。我们可以从文中再找出类似这种写法的句子。

这就是郑桂华老师的“换位轻问”艺术。郑老师的提问贴近学生实际,自然而质朴。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课文进行比较,进而明白了“举轻若重”的写法。

运用二:这是我在教学唐朝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的提问片段。

师:设想一下,你在离家很远的一所学校读书,某一天,天色已晚,大雪纷飞,你要送别远道而来探望你的母亲,看着她渐行渐远,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很不舍,默默地注视眺望着母亲。

生:我会担心,雪天路滑,愿母亲平安到家。

生:我会想,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回家啊!

师:那么,我们由己及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蕴含诗人哪些情感呢?(生讨论交流。)

由于边塞诗送别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离得太远,教者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漫天风雪中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为友人归途担忧、为自己归期不定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例三:这是于漪老师在教学郑文光写的《宇宙里有些什么》说明文时的提问片段。

生(师让学生自由提问):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万万”写成“亿”不是更简洁吗?

师:是吗?用“万万”好呢。还是用“亿”好呢?

生: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顺口。

生:“万万”听起来比“亿”多,有强调作用。

师: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了汉字重叠的好处,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

这就是于漪老师的“设疑反问”艺术。于老师在这里机智地设疑反问,激起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进而让学生意外地獲得了“汉字重叠的好处”这一知识,同时还保护了提问学生的自尊心。

运用三:这是我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时的提问片段。

生:(先让学生质疑)“婴闻之”中的“婴”是什么意思?

师:“婴”是晏子的名,这里用名自称,不过,文中为什么又称他为“晏子”呢?

生:“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

师:很好。那么为什么楚王先直呼其名“晏婴”(楚王闻之,谓左右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后又称晏子为“圣人”(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呢?(生探究研讨。)

教者在这里由晏婴的自称说到尊称,再由楚王先瞧不起晏子到后来对他的高度赞扬,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古代人物称谓的常识,更明白了楚王的前倨后恭、仗势欺人、自取其辱和晏子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不卑不亢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四:这是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王愿坚小说《七根火柴》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七根火柴》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结合课文内容,想想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他想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他想这火柴能点燃革命的烈火。

师:无名战士这么想又做了什么?

生:他把火柴并排摆着,夹在党证里,用硬硬的纸包好,放在腋窝里。

生:腋窝里最不容易受潮,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全想着别人。

师: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生(异口同声):无名战士!

这就是宁鸿彬老师的“生花妙问”艺术。“生花妙问”不是“碎问”,也不是简单的“递进问”和思维的“发散问”,而是围绕“主问题”多角度多层面的“联问”。

运用四:这是我在教学杨朔散文《画山绣水》一文时的提问片段。

师:关于是否要改名,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为什么要改名儿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吧,这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的。”你们觉得该不该改名?

生:还是不改好。

生:每个名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引人遐想。

生:“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

生:“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生:“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

生:他们是桂林人民生活、感情的一种反映。

师:也就是说增添了人文美。可是,这些故事毕竟凄惨啊!

生:悲剧不也是一种美吗?

教者抓住“桂林山水改不改名”这一文本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展开交流,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了这些山名的人性美、风情美、悲剧美,进而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不忘昨天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追求明天的美好。

名师提问艺术的案例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让人久久赏玩不已。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提问时,语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善于把握时机,问出课堂对话的精彩生成,问出学生生命的丰厚成长。这应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猜你喜欢

晏子火柴教者
晏子不辱使命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晏子辞退高缭
火柴变变变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