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激情教学策略

2018-09-04张童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策略

张童明

[摘 要]激情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采用情境设置、课堂活动、教师语言、教学评价、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激情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48-03

《論语》有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句话指的是用感情打动人心,用道理使人明白。这样的教育理念恰恰符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理念,因为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就是一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综合性课程。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开展激情教学谈谈自己的拙见。

情感是学习的动能系统,它包括态度、情绪、感情、意志、品质等行为,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道德的真正基础,是理智的源泉动力。所谓激情,就是促动情感,就是教师运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真切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感化,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促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主动思索,去接受高尚道德的滋润,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下面以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第三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实录为例,就激情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情境激情

以上教学片段是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结合书本自学,然后结合题目逐一请学生回答。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做法在知识目标达成上有一定作用,看似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可事实上,这种课还是传统的说教课,只不过将教师说变成了学生读,学生面对的依然是冷冰冰的抽象知识概念。这种仅仅满足于抽象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课堂变得沉闷,缺乏生机,让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枯燥无味,没有价值。恰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情境教学法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情感,这正符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前提。针对上述教学片段,笔者运用情境教学法做了以下优化:

在教学中,当教师让学生说出内心感受时,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许多学生说得入情入理,大家再次被感染了。这样的课堂效果,得益于真实感人的生活情境的设计。直观的视频、感人的场景、忧伤的旋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这些情境能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使他们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受到性情陶冶。

二、语言激情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古训,告诉我们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得到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教学实录片段:

师:有人说民族精神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呢?(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生1:不会过时。

师:原因呢?

生1沉默。

师:谁来说说看?

全班沉默。

师:刚才不是讨论过了吗?请课代表来回答。

生2(读书后回答):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师:对!请将书中的话画下来。接下来,我们探讨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以上教学片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选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讨论效果一般,多数学生依赖教材回答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只限于指导学生画出书中的重点,而没有教师缜密的思维和精彩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这并不代表教师讲授应该摒弃不用,其实,教学语言本身就具有激发情感的功能,同时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解是传授知识最简单、最快捷,有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堂上适当和必要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如果教师运用得当,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针对这段设计,笔者在教学语言上做了以下优化:

师激情演讲:同学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而此根赖以维系的魂是民族精神!从长征精神,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正是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啊!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精神上出现了病态。如浮躁不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等,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缺失的表现!以古鉴今,大家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所以,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必须谨记,无论历史怎么发展,岁月怎么变迁,社会怎么变革,都不能失了根,丢了魂。

教师在总结这个问题的时候,用饱满的精神状态,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准确丰美的辞藻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觉得热血沸腾、踌躇满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水到渠成。其实,教学语言的魅力无时不在,比如学生成功时的一句赞美,失败时的一句鼓励,课堂中幽默风趣、循循善诱的语言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活动激情

对于初中生来说,上课应该是进行积极而紧张的活动的时间,可是,依然有许多课堂只有教师的讲,而没有学生的参与。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课程,这样做无疑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而且会让学生觉得上课无事可做,从而分心,长期下去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每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游戏、辩论、竞赛等活动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增强,学习热情会明显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活动符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学生乐于通过活动的形式学习知识,活动中的成功和困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热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應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

在讲授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这一知识点时,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民族精神有哪些?

2.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有哪些?

3.为什么说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教师首先就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小组分工,采用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下面的统计表:

通过小组合作、统计评价等活动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节课,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学习情绪饱满,各小组讨论积极充分,回答问题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集体讨论、主动质疑等方式,主动探索、发现知识,成为这节课的认识主体,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发现知识的方法,增长了实践的能力,而且因为知识是自己发现的,从而使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成为非常自然的过程,直接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四、评价激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一个优秀教师必然是一个懂得评价艺术的教师,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都渴望被关注、被尊重、被欣赏、被关爱,教师对学生恰当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动力,促使他们走向成功。

教学实录:

问题探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呢?

生1:我会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图强,努力学习,长大为国家做贡献!

师:好样的!希望你能说到做到!

生2:在学校,我会刻苦学习;在家里,我会孝敬父母。

师:你能从学校、家庭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说明你思维很有条理性,老师给你点赞!

生3:我还没想好。

师(拍拍生3的肩膀):没关系!老师期待你下次的精彩发言。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肯定的语言、友善的动作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从而使他们更加亲近教师,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中,而应该是多方位多元化的。比如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在作业上写上等级,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评价,比如“回答得很全面”“字写得很漂亮”等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评价的时机,用真心的表扬和善意的批评唤醒学生的情感。

五、实践激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掌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内心体验会更加强烈,情感表现也会更加丰富,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社会的情感,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实践活动,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例如在上完这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走访等途径,收集与弘扬和民族精神有关的资料、图片等。在此基础上,学生撰写小论文,制作手抄报、宣传画,并将这些作品通过宣传栏向全校师生展示。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实现了知行统一。

总之,从以上几个角度对原先案例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后,我们看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是只注重知识传授的说教课,而是一堂充满情感的师生互动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鲁洁.走进德育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晓东.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创设“研学案”导学情境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创新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教学的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