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从“乐”中学
——探析乐高4C教学理念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
2018-09-04卢小琴
卢小琴
(厦门市音乐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
1932年,丹麦比隆小镇的一位木匠奥勒·基奥克(Ole Kirk Christiansen)发明了一种拼插型木制玩具,这就是今天乐高玩具的雏形。商标名称LEGO来自于丹麦语“LEg GOdt”,意为“play well”(玩得快乐)。乐高提倡“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在自然、科学、数理、人文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兴趣,专注于向全世界的学生和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体验。
乐高教育,即通过乐高搭建,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这些搭建复现了生活中孩子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甚至是在房间里追逐的情景。[1]乐高教育通过教学活动探讨、课堂实践搭建、教学案例观摩、创课设计等方式,提供乐高4C教学理念、乐高5F原则、以及乐高STEM课堂教学实践等方法,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
一、乐高4C教学理念
乐高4C教育理念包含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这4个环节,是根据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设计而成。其中,“联系”是通过案例引起好奇心,唤醒创造力,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库”联系起来;“建构”指现实中建构事物的同时,在大脑中建构概念和知识;“反思”是达到成效的重要阶段,让学生对其所看到的或建构的内容进行思考,对方案进行讨论、反思并调整他们的看法;“延续”是指建立在想了解更多内容的愿望的基础上,从而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联系”阶段。[2]该理念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3]乐高4C教育理念正是基于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上,不断循环“联系—建构—反思—延续”这几个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让学习者在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中不断学习,并加以适当引导,给他们更好的机会,使每位学习者获得成功体验。
图1 乐高4C教学理念
二、乐高4C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时效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学科技能和综合素养。乐高4C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学方法。文章以选取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课程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天使飞翔》为例加以探讨。这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有两部分:导入外部图片并将图片转换为元件和插入运动引导层并制作运动引导层动画。引导层动画是在前面学习了元件和补间动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制作效果明显,能引起学生兴趣。本节课难度中等,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三个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的进行学习。本节课属于实践型的创作课堂,和乐高提倡“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学情分析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根据这阶段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在信息课堂上中学生已经能够使用他们获得的信息去建构意义,只是学生建构的意义往往与事实的真相或者该信息公认的、规范的概念并不相符。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向可信的、规范的概念,这些概念体现了在学科领域内被广为接受的、当今最好的知识和思维。[3]而乐高4C教学理念中的“建构—反思”能有效引导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技能。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对于引导层动画制作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前面相关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较好的掌握课堂任务,学习热情高涨,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操作能力较差。本节课难度中等,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素材来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学习基础也有差异,在拓展环节设定分层任务,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并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图2 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三)乐高4C教学理念的实践
结合乐高4C教学理念的课堂,“联系—建构—反思—延续”这4个环节应该是相互融合,并且在一节课中是可以多次运用,不断循环的过程。
1.联系(Connect)
“联系”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之一,即通过案例引起好奇心,唤醒创造力,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库”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探索各种想法,在事例中寻求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好奇心被唤醒,学生者的认知结构就产生同化作用,很快就能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很多新旧知识之间都是有着相似性和联系的,如果你对旧知有足够的熟悉度,然后去探究,去搭建,“温故而知新”,就有可能发现新大陆。至于如何“联系”,教师在这里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节课中,有多处应用到了“联系”,比较典型的是课堂的导入环节中,通过《超级马里奥游戏》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激起了很大的好奇心,并提出了用flash动画还原经典游戏场景的主题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就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视频与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然后通过分析马里奥闯关的过程路径,让学生联系之前学习过的flash动画的知识点,思考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经过学生讨论、分析,发现原有知识点“帧动画”和“补间动画”并不能很完美的演绎出马里奥的运动效果。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运动引导层”,并且该知识点是在“补间动画”的基础上加以改变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容易被学生忽视了,例如导入外部图片可直接将图片拖入到舞台中即可,这个方法在word和Photoshop等软件中都是适用的。因此,教师在介绍操作前可以提问:学生以往word或者Photoshop是如何导入外部图片的?从而引导学生把那些环环相扣的联系点找到,这样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了。
2.建构(Construct)
“建构”,指现实中建构事物的同时,在大脑中建构概念和知识。事实上是分为两种含义:可见的建构,即“做中学”,动手搭建模型,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可见的建构,即在大脑中建构概念和知识,在不断地尝试、总结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逐步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
本节课中,通过三个不同程度的任务,让学生根据微视频自学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知识点雏形框架,再经过教师的引导、讲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来逐渐完善知识点,同时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图式。由于可见的建构在教学中常会沦为机械式的重复操作,使学习范围受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在训练可见的建构的同时,要强调学生带着大脑去学习,彻底理解知识点的原理,从而内化为不可见的建构,这样才能将更好地应用到更广的实践中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学习才显得更有意义。因此,在任务二学习本节课重难点“运动引导层”的应用中,教师先设置了学生自学来形成可见的建构,然后通过教师提问、师生讨论分析、教师演示并讲解要点来强化学生对运动引导层的原理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操练等形式将知识点不断内化成不可见的建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操作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理念、一种学习方法。
3.反思(Contemplate)
“反思”,即让学生对其所看到的或建构的内容进行思考,对方案进行讨论、反思并调整,逐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的总结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这也是促成有效学习、加深认知水平的重要阶段。其实“建构”与“反思”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建构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建构;在建构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解决问题。
本节课中,但凡有建构新知识,就会跟着提出反思。例如,在“制作马里奥跳跃动画”环节,教师演示完运动引导层动画后,让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二思考这个问题:引导线始终存在吗?路径如果交叉是否影响引导效果?如何让马里奥在跳转过程中翻转身体?这样学生可以在反思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还能不断改进动画效果,最终呈现出一个比较良好的动画方案。其次,本节课中也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任务完成度反馈和总结性评测。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反思的表现,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反思,也是学生对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学习层次的一种反思,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学生多思考。
4.延续(Continue)
“延续”,即建立在想了解更多内容的愿望的基础上,从而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联系”阶段。能够让学生延续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欲望,并解决带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它不光是一个知识横向迁移,更是一个知识纵向深入的过程,让学生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本节课中,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一个新的、有趣的或者更难的任务引领他继续学习,挑战自我,然后延续到新的“联系—建构—反思—延续”的环节中去。这样知识的学习才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例如,在“拓展:多运动引导层动画”环节中,设置了一个新的分层任务,在之前学习的单个运动引导层动画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多增加一个引导层动画其实操作难度不大,难的是如何对接好马里奥顶出砖头,弹出金币并砖头复原这一系列动作的时间点,这里就体现了知识纵向的深入探究。至于设置分层任务,也是考虑到小部分同学的基础较差,二选一方案能够让他们去寻找到学习任务和已有技能的平衡点,选择一个合适的任务让学习达到畅流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和专注力会自然地产生,达成一个愉快的、成功的学习体验。在课堂最后还设置了一个课后的创新任务,通过播放不同的经典马里奥闯关的flash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并把学习的热情延续到课堂之外。
综上,乐高4C教育理念能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使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做中学”“玩中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这个理念只是起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去,有的放矢,才能在教学中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