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时间管理课程提升学业成绩研究
2018-09-04邹丹
邹 丹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中时期到来,中学生学习模式开始逐渐转变。主观上,高中生心智成长到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与独立思维开始趋于定型及深入完善,导致高中生不再简单机械地服从教师与家长的安排,而是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习惯。客观上,随着高中学习内容广度与难度有了极大的拓展与加深,家长逐渐无法再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或者过多干涉,这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去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安排与作息,然而这其中蕴含着重大隐患。虽然较充足的时间对学习有利,但更重要的决定性要素则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管理分配自己时间,学业上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决定。倘若学生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业,进而造成许多负面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不利影响。
鉴于时间管理能力对于高中生全面发展而言非常重要,本次调查选取福州市4所中学(包含一级达标校2所、二级达标校2所)2016年入学高一学生1264人,选用具备较高信效度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施测,共收集有效原始数据1246份,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剖析,获得福州市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现状。本文还试图探讨时间管理课程训练对学业成绩影响的有效性,选取了其中某一级达标校30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时间管理理论为依据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开发了一个时间管理课程,采用心理测量、团体辅导、个案分析等方法,从课程前后测量数据结果、观察、访谈和各方面的反馈等方面评价课程辅导效果。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选用测试量表为黄希庭、张志杰等人(2001)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研究所用的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法。根据研究对象与量表所描述的符合程度分别记1-5分,理论中值为3。对测量结果进行求和,分别求出研究对象的时间管理水平的得分及总分。
(三)研究对象
本调查在考虑样本代表性基础上,样本包括福州市所辖一级、二级达标校高一学生1264人,经数据筛查剔除极值无效量表,最后选取1246份。其中男生582人,女生664人,性别比例相对合适。在其中某一级达标校高一学生中通过自主报名,筛选出3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实验组成员进行时间管理课程团体辅导,每周1课时,共15课时。对照组则不做任何辅导训练。
(四)研究程序
(1)选定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分析。选取福州4所高中高一学生,采用研究工具进行测量,在其中一所一级达标校,通过学生自主报名筛选,筛出3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2)制定时间管理课程方案。通过测量法、访谈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搜集信息,了解现阶段高一学生在时间管理上存在着主要问题和困惑,以此为依据,参考心理学有关理论,拟定高中生的时间管理课程指导方案。(3)实施课程训练。对实验组学生实施时间管理团体辅导,每周1课时,共15课时,对对照组不做任何辅导。(4)实施后测。时间管理课程以一学期为时间长度。实验结束后,用将题目次序打乱后的前测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5)统计分析。选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6)反馈评估。通过测量法、访谈法、学生学习成绩来获得学生时间管理团体辅导后的成效,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五)时间管理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1.通过前期量表测量、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收集高中生时间管理的相关信息,了解现阶段福州市高一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和心理需求,结合相关理论制定一套《我的时间我做主》团体指导课程方案,编写时间管理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是以黄希庭、张志杰提出的时间管理倾向三维理论模型为基础,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包括组建团队、点燃时间管理渴望、走进认识时间、学会时间管理方法、提升时间效能感五个模块,共计15个课时,每周利用心理选修课一课时时间展开课程训练。实验组共15名学生,采用心理团训和时间管理训练课相结合形式,课堂上教师引导,课后学生操作实践,点燃学生对于时间管理的渴望,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他们时间管理能力,并最终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以学生期末考总分及排名为参照对象)。
2.时间管理团体辅导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模块:团队形成组建阶段】目标: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熟悉,创建和谐开放的团队气氛。时间管理课程涉及到成员对于自我的探索,需要成员间适当地暴露自我并进行深层次探讨,因此团体动力的建立和推进有利于课程引导开展,也有助于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产生一定的鲶鱼效应。课程内容:组建团队三课时,通过“姓名叠罗汉”“报纸找名字”“极限传球”“造字游戏”等团体辅导活动组建时间管理互助小组,加深团体成员间的相互认识,建立相对开放、相互信任的团体氛围,推动团队动力提升。
【第二模块:点燃时间管理的渴望】目标:点燃成员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的渴望,为了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反馈的管理。课程内容:点燃渴望二课时,通过活动“回想一件至今都后悔的事”、视频“不老骑士”“神牛故事”等来激发学生对于过往时间利用和未来时间管理的内心感受,推动学生去学习时间管理方法以及在生活中实践时间管理方法。
【第三模块:走进时间】目标:将时间具体化,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时间价值感。课程内容:提升时间价值感三课时,通过活动“感受时间”“撕思时间”“我的时间烦恼”、视频“人的一生”“苍蝇的一分钟”“拖延症”等让学生将抽象、摸不着的时间转化为具体、可见的时间,将时间可视化,去找到自己时间管理中的盲点。
【第四模块:学会时间管理方法】目标:在充分点燃学生时间管理渴望后,顺势教授时间管理方法,从时间监控角度来提升学生时间管理的有效性。课程内容:学习时间管理方法六课时,通过“爬蚤故事”“鼓掌次数”“挑战不可能”“忙盲茫的告白”“人生画布”“人生瓶子”“目标树绘制”等故事活动让学生了解时间管理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对时间进行管理,而是对人本身进行管理。如果只对时间进行管理就如同只是见到森林里一棵一棵树,而不见整片森林,这往往会让学生迷失在时间的洪流中。当学生将时间管理放到对自己进行全面管理(例如目标选择、如何实现目标)时,才能更高效地利用时间。在这一模块教学中更侧重几种时间管理工具手段教授,如周行事历、甘特图的绘制等,而这些工具的使用离不开时间管理一些黄金守则,如艾森豪威尔四象限法则、目标smart原则、20/80法则等。
【第五模块:提升时间效能感】目标:提高学生对时间利用和管理的信念和期望,提高学生对时间管理的信心,达到提高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的目的。内容:提升时间效能感一课时,通过回顾课程内容以及同学分享自己好的时间管理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时间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反复加深时间管理这个观念。通过一些活动和事例让学生获得掌握时间的自信感和控制感。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关系
以其中一所一级达标高一学生532人的数据为基础,收集该校的学生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参照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与学业成绩的等级相关表1,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与学业成绩的正相关关系明显。这符合2001年量表编制时期假设,即学业成绩得分高的学生相应拥有更高的时间管理倾向与能力,反之学业成绩得分低的存在着时间管理倾向与能力上的低下。
表1 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与学业成绩的Spearman等级相关表
(二)高中生时间管理存在一、二级达标校的显著差异
表2 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一二级达标校组间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一级达标学校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显著高于二级达标学校,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这与学生生源特点有着很大关系,相对来说,在经历过中考分数筛选后,进入一级达标校的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目标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地强于二级达标校。
(三)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某一级达标校实验组间和组内的比较
表3 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前后测组内比较
从表3的组内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后实验组平均分相比辅导前实验组平均分上升了13.5分,经T检验,辅导前后呈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前后分数变化不大,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分量表的分数中,明显地看到在时间监控观上,学生的变化是比较显著的。
从表4组间比较可以看出,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数相当接近,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辅导后虽然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程度,但实验组的平均分提升了近14分,而对照组并没有明显的分数提升。
表4 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前后测组间比较
同时结合学校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以及第二学期期末考的学业成绩,会明显地看到经过时间管理训练后的实验组学生成绩有明显提升,提升幅度在30分到100分不等。而未经时间管理训练的对照组学生成绩变化幅度不大。
四、讨论
(一)调查结果
从调查后几组分析数据中发现:高中阶段,时间管理能力开始出现显著的男女性别及城乡差异,在一级校和二级校上达到了显著差异。基于这样调查结果,我们应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课程内容训练策略。
(二)开展时间管理课程训练的效果分析
结合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统计结果及学生学业成绩,可以发现:在时间管理课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没有很大差异,但在辅导后,实验组成绩明显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相应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这说明该课程实施是有效的。在课程后访谈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这样的辅导是贴合他们现实和心理需要的,尤其在时间监控观上会产生明显计划性和执行力,对平时一些浪费时间的行为有明显改善作用。在课程中组建起的团队动力很好地影响和促进组内成员管理自己时间,也让自己了解到时间管理更关键在于提高单位时间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时间管理倾向是一个相对稳定、可塑性强的人格特质,从理论上讲,时间管理可以通过培训和锻炼获得,但它也与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管理方式乃至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因此,时间管理培训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建的培训体系,理想的时间管理模式应该是社会建构时间观念和管理时间的外部环境,由教师进行时间管理具体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家庭和学校提供监督和反馈,最后加之最为重要的学生自身的努力,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对时间管理课程的思考
从实践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虽然在样本、量表及课程辅导上存在不少局限性。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对时间管理课程有如下思考:教师在教授学生使用时间管理方法前,要组建一定动力水平的团体,这有助于形成良好氛围引发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方法是其次的,点燃学生对于时间管理的渴望才是首要的,只有充分点燃他们渴望后,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足够动力推动学生课后动手实践,去使用所学到的时间管理工具,并最终为学生个体发展所服务。对于教师而言,教授学生时间管理方法,并非仅仅旨在提高他们学业成绩,更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和使用后,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进而能够合理安排学业、生活等不同类型事物。通过高效且有价值地利用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或增强处理生活中其他事务的能力,使学生日常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在课程实施方面,从数据中不难看出针对实验中该校学生所设计的时间管理课程体系是有效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邀请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听课评课,并结合课程后学生反馈,进行课程方案不断改进完善。本次研究除了尝试验证时间管理课程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设计出系统有效的针对不同年段及不同生源特点学生时间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最终加以更广泛运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