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打造浙闽赣六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初步研究

2018-09-04高顺岳林亚敏王立先周洪梁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7期
关键词:浙南都市区闽北

□ 高顺岳 林亚敏 王立先 周洪梁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都市圈经济引起人们的关注。温州作为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之一,如何拓宽发展空间,在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中取得新优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温州在浙闽赣六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进一步论证温州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借鉴杭州、宁波、金义等三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提出温州建立合作机制,升级城市定位,加强科技创新,营造区域文化,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都市经济圈,也称为都市经济区,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温州作为全省第三大都市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在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中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在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中取得新优势,在大都市区建设上寻求新突破。

浙南闽北赣东六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

浙南闽北赣东城市位于长三角与海西区的交汇区域,既受到二大经济区的辐射,又自成经济发展格局。浙南闽北赣东六市包括温州、台州、丽水、宁德、南平、上饶等城市,土地面积10.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88万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6615亿元,财政总收入2241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26987亿元,从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情况看,温州在这一区域中的中心地位较为明显。

(一)城市基本情况比较

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其城市发展基本情况的差异。本文首先选择行政区域面积、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以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对六个城市的基本情况做简单对比(表1)。

从浙南闽北赣东六市的行政区域面积来看,西部地区城市占优,其中南平最大,行政区域面积达2.63万平方公里,其次是上饶和丽水,东部沿海的温州、台州和宁德行政区域面积相对偏小,温州行政区域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居第5位。但从体现城市建设的建成区面积指标看,温州领先优势较大,达到254.7平方公里,居第1位。

人口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温州的人口集聚效应明显,2017年末常住人口达921.5万人,居六市首位。若以人口密度来看,温州也以763人/平方公里高居首位。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看,2017年末温州达到69.7%,居六市首位,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68%)。

(二)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衡量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一般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标准。为了使比较更加客观、科学,我们还选用了财政总收入和金融机构存款两项指标(表2)。

表1 2017年六城市基本情况比较

从GDP总量来看,温州经济规模优势突出,达到5453亿元,是六市中唯一总量超5千亿元的城市,且领先第2名台州1000亿元以上,其他四市GDP总量均在1000-2000亿元左右。从财政总收入看,温州达到778亿元,领先第2名台州100亿元以上,其余四市财政总收入均在100-300亿元左右。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看,温州为10875亿元,是6市中唯一超万亿元的城市,且领先第2名的台州3000亿元以上,其余四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均在1500-3500亿元之间。

(三)产业结构比较

从产业结构看,目前,六市中仅浙江省温州、台州、丽水已形成“三、二、一”布局结构,其他三市仍处于“二、三、一”布局结构(表3)。

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分析,温州、台州、丽水均已进入服务业经济领先发展的新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中温州第三产业比重领先较多,达到58%,台州和丽水第三产业比重接近50%。从第二产业及工业情况看,温州和台州仍是第一层次,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149亿元和1938亿元,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44亿元和1684亿元,温州在第二产业及工业上领先台州并不多,其他四市第二产业总量均在1000亿元以下,其中工业经济在800亿元以下。在农业经济方面,温州居六市的第5位,仅好于丽水市。

(四)投资、消费、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比较

在总需求结构中,浙南闽北赣东城市仍以内需为主。2017年浙南闽北赣东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882亿元,其中温州投资4178亿元,居六市首位,占浙南闽北赣东城市投资总额的32.4%。2017年浙南闽北赣东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89亿元,其中温州为3324亿元,居六市首位,占浙南闽北赣东城市总额的40.6%,温州作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比较突出。

从经济外向度看,台州、温州、宁德三市是沿海城市,其中台州居首位,温州居次,宁德居后。从外贸进出口看,台州、温州分别为1578亿元和1327亿元,其外贸依存度为36%和24.3%,温州均居六市中第2位。从利用外资水平看,上饶遥遥领先,达11.4亿美元,温州为3.58亿美元,居第3位。

表2 2017年六市综合经济实力情况比较 单位:亿元

表3 2017年六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表4 2017年投资、消费、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情况比较

(五)科技创新比较

浙南闽北赣东城市受产业、要素和区位等条件影响,科技创新水平都相对偏低,温州在六市中科技水平相对较好。从R&D投入看,2016年温州为89.8亿元,居六市首位,其次为台州71.1亿元,而宁德、南平、丽水、上饶均在20亿元以下。从R&D投入强度看,2016年温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78%,低于台州1.85%,居第2位,丽水、宁德、南平处于1%-1.3%之间,上饶仅为0.57%。专利授权方面,2017年温州专利授权量为2.95万件,居六市首位;台州居次,为1.91万件,丽水为0.57万件,也好于闽北赣东三市。

(六)社会民生比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从收入上看,浙南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要高于闽北赣东城市。2017年,温州、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5万元,分别达到51866元和51374元,居第1和第2位,丽水为38996元,居第3位,而上饶、南平和宁德均处在3万元-3.2万元之间。台州、温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2.5万元,分别为25369元和25154元,居第1和第2位,丽水为18072元,居第3位,宁德、南平和上饶处于1.2万元-1.5万元之间。

温州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挑战

(一)主要优势

1.服务业层次相对较高,辐射能力强。从全国、全省情况看,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2017年,温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9亿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占比58.0%,高出浙江全省平均5.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三产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9个百分点。温州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的人口大市、消费大市,拥有常住人口921.5万人,具有发展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温州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627元,高于浙江全省平均1548元,甚至高于闽北赣东三市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温州市在发展区域医疗、健康养老、投资置业、空港经济、教育、旅游、电子商务、智慧经济、信息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都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辐射能力。可以判断,第三产业发展将是“十三五”期间温州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温州打造浙南闽北赣东核心城市的优势所在。

2.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具有产业互补和梯队发展优势。2017年,温州实现工业增加值1744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超千亿,为1087.1亿元,同比增长7.9%。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523.7亿元,同比增长9.2%。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增速。随着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温州优势产业必然向周边城市扩张,目前不少温籍企业家已到丽水、宁德等周边城市投资办厂。因而,以温州优势产业为核心,实现国家级特色生产基地向周边城市拓展,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带动浙南闽北赣东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表5 科技创新指标情况比较

表6 2017年社会民生指标情况比较

3.温商资源优势独特,“温州模式”可以借鉴。温商是温州的独有资源,也是温州再创新辉煌的不竭动力。2017年底,温州在外商会268个,在外温州人达到200万左右。在外温州人以“温州商会”作为发展平台,以温州本土资本作为后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作为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的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80%,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运作机制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2017年温州市民营工业占比达到92.1%,民营企业税收占比92.2%,非国有投资占比61.4%,民间投资达2545.9亿元,同比增长11.7%。

4.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山海协作潜力巨大。温州市作为东南沿海城市,具有海洋经济的得天独厚优势。2017年,温州市海域面积8649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71.6%。经初步核算,2017年温州海洋经济增加值970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市GDP比重17.8%。温州西部山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密度较低,发展潜力巨大,是温州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5.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枢纽逐步形成。随着“大拆大整”到“大建大美”,城市面貌将旧貌换新颜。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78.5亿元,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212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95倍。通过多年来的建设,温州市形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立体交通网,从交通末端城市转变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从进入了全省“四小时交通圈”将很快转变为全省“一小时交通圈”。温州正在全面提升对外对内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和结构层次水平,大大拓展了对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城市的辐射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

1.浙南闽北赣东六市总体资源禀赋不足。浙南闽北赣东六市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多山区少平原,建成区面积都相对较小,部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东部城市中处于中下游位次。尽管温州在这区域内可算是发展最好的城市,但周边多为经济次发达地区,温州带动力不强,与其他都市区比差距还是较为明显。

2.温州对浙南闽北赣东城市辐射影响力不强。浙南闽北赣东区域的产业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工,温州作为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辐射力就相对偏弱,作为增长极的效应也就不明显。如台州更容易受到副省级城市宁波的辐射影响,丽水也可以加强与金华地区的交流,宁德和南平也会围绕着省会城市福州来发展,上饶也会围绕其省会城市南昌来发展。温州产业中高端化不足,对区域内的产业不能起到统领、垂直分工的作用,有些产业结构在周边城市还有雷同,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3.温州核心地位的竞争影响。从浙南闽北赣东六市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比较情况来看,温州和台州属于发展第一梯队,其中温州目前发展水平好于台州。但台州经济水平上升势头迅猛,以汽车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带动,在2017年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比较中,台州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好于温州,对温州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竞争挑战。

杭州、宁波、金义都市区与温州横向比较及发展启示

(一)杭州都市区。从战略规划上看,当前杭州围绕落实城市国际化和拥江发展两大战略,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现已成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牵头城市、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城地组织2017年世界理事会在杭举行。2017年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新开辟国际航线15条,年旅客吞吐量达3557万人次。已出台《关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意见》和《杭州市拥江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8—2021年)》,成功举办首届钱塘江论坛。从空间结构布局上看,临安完成撤市设区,杭州城市化率达到76.8%。《杭州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正式获批,形成“一轴双翼双十字双环六客站”总体布局,成为国家重要综合铁路枢纽城市之一。出台《进一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若干意见》,新增地铁运营里程35.8公里,累计达117.6公里。从产业布局上看,杭州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信息经济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和钱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成功落户。

(二)宁波都市区。从战略规划上看 ,宁波围绕“名城名都”建设奋斗目标,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自贸区战略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2017年,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获省政府批复,“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写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海上丝路贸易指数正式发布并列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在区域规划上,港口经济圈建设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着力构建宁波都市区,加强与舟山协调发展,扩大与台州、绍兴、嘉兴等城市的合作,切实增强了城市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谋划区域经济中心向区域中心城市的华丽转身,实施《宁波都市区开放发展和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从产业布局上看,引入上海大众、吉利-沃尔沃、大榭东华能源等大项目,构建千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港口物流等优势产业,整合优化石化等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和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

(三)金义都市区。在都市区建设上,金义都市区与杭州和宁波都市区还有着明显的差距,部分方面可能还比不上温州,但其在开放水平、电商经济等发展经验也值得温州学习。金义都市区通过内建综合交通、金义科创、浙中生态“三条廊道”,推进群城聚市。2017年,金华加快综合交通廊道建设,突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三个闭合圈”,通过外筑义新欧、义甬舟、跨境电商“三大通道”,推进开放活市。

温州打造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建议尽快出台《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温州作为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支持温州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文化、医疗康养中心“五个中心”,探索建立跨省际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各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上互联互通,在产业协作协同、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医疗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互联互融,共寻发展之路,突出各自城市发展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寻求发展共赢的合作模式,并积极推动该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升级城市定位,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

温州是全省四大都市区之一,但经济总量与杭州、宁波相比差距较大,无论是辐射周边地区发展还是集聚周边地区经济资源的能力都非常有限。要把温州市放在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发展区域来思考温州的城市发展和定位。深入研究浙南闽北赣东各市的发展规划,理清这些相邻区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在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确定与周边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三)营造区域文化,建设宜居、宜商、宜业城市

温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山水诗的发祥地,永嘉学派(重商文化)的发源地,有“南戏故里”“百工之乡”之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勃发,产生了现代民营经济主导的商业文明,城市品牌闻名全国,温州模式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备受经济界和理论界的推崇,并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温州山水同样是一笔不可置换的资源,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是温州打造宜居、宜商、宜业城市的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浙南都市区闽北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县域对接融入都市区研究
浙南高山蔬菜多熟制高效栽培模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