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研发中心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助推作用分析
2018-09-04陈汤斌
□ 陈汤斌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有效专利增长迅速,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研发绩效进一步显现,为助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外资研发中心集聚性发展态势显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覆盖面逐步扩大,投资来源呈现多元化。同时,为更好地服务全市科创中心建设战略,在科技人才、要素输入受限、高端研发和产出留存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隐患值得关注。
2017年,上海市拥有的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进一步增加,区域覆盖面持续扩大。从“人才、资金、技术”三大创新要素看,外资研发中心研发人员保持稳定,研发经费投入、有效发明专利数等研发投入与产出等指标均呈现良好增长态势。从结构看,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企业在研发投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外资研发中心成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经商务委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总数累计达到426家,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市企业研发活动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中坚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纳入国家统计局研发统计调查范围的重点外资研发中心及所在企业(以下简称“外资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总数达2.19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市企业的12.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共计1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市企业的19.2%。专利申请数为1654件,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为3224件,分别增长5.3%和15.5%,占全市企业的4.1%和5.5%(表1)。
表1 2016-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研发及相关情况
外资研发中心要素投入和产出绩效双增长
(一)研发投入力度加大
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日常性支出快速增长。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投入强度为2.04%,比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83个百分点。全部研发经费支出中,日常性支出135.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人员劳务费66.99亿元,增长17%;资产性支出8.33亿元,比上年下降27.6%。
2.基础和应用研究大幅增加,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增强。从研发类型看,尽管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试验发展支出达134.45亿元,占全部研发经费支出的93.6%,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1.3倍和21.6倍,占全市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达37.2%和40.4%。从资金来源看,企业资金和境外资金分别为125.9亿元和12.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2%和21.7%;政府资金为2.18亿元,增长1.4倍,政府对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
3.外资研发推动形成人才高地,高学历人才受青睐。外资研发中心普遍从事所处行业内前沿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往往拥有一支专业背景过硬、技术能力出众的人员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2017年末,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从业人员和研发人员分别为23万人和2.19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同时,外资研发中心设立的研究机构人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为7524人,占总体的49.3%,占比高于全市企业17.8个百分点。
(二)研发产出效应明显
1.专利研发力度加大,有效专利增长迅速。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通过升级技术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金量等手段巩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专利申请11.5件,超过全市企业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从绝对数量看,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654件,同比增长5.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893件,同比增长27.6%。同时,有效发明专利数也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境外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达51件,比上年增长1.6倍。
2.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有效实现产销两旺。近年来,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通过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缩短研发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迭代提升市场反应速度,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并且通过抬升技术门槛强化核心竞争优势。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1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比全市企业快11.4个百分点(表2)。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2094.02亿元和2115.52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速均超过20%。其中汽车制造业企业一家独大,占全部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91.4和92.0%。
表2 2016-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新产品研发及生产销售情况(单位:亿元)
表3 2016-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主要业务和财务指标(单位:亿元)
(三)研发绩效进一步显现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实现营业收入70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比全市企业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收入6720.04亿元,增长11.8%,比全市企业快1.0个百分点(表3)。从盈利情况看,外资研发中心利润总额达73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比全市企业快6.2个百分点。从工业生产和出口情况看,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为5852.93亿元和2629.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6%和12.4%,比全市企业快2.0个和5.4个百分点。其中,外资研发中心凭借自身外资背景优势,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出口交货值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四)研发区域联动加强,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委托外单位的研发经费支出为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对境内高校支出增长最快,增长2倍;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和境内企业支出分别为2.36亿元和12.7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8.9%和75.9%,占全市企业的比重达到35.0%和31.0%。
外资研发中心集聚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高端产业集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从企业数量、研发经费支出及研发人员看,具有技术密集优势的企业在外资研发中心中占据半壁江山。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中,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或区外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1家,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企业12家。上述67家外资研发中心,占总体比重达42.9%;研发经费投入共计59.35亿元,占41.3%;研发人员12209人,占55.9%。
(二)区位优势明显,区域覆盖面逐步扩大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所在的市辖区达到12个。从区域分布看,聚集度较高的主要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和嘉定区,三区集中了121家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总数的近八成。
从分区情况看,浦东新区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发挥高新技术园区集聚效应,吸引了一大批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与高技术水平研发人员入驻。2017年,浦东新区84家外资研发中心拥有1.31万名研究人员,研发经费支出共计79.22亿元,占全市外资研发中心的比重均超半数,在研发投入规模方面继续保持大幅领先优势。其中,张江作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研究人员和研发经费支出的规模占外资研发中心的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一。嘉定区受益于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势,16家外资研发中心研发经费支出共计39.34亿元,占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的比重为27.3%,其中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贡献了全区超过八成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
图1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母公司投资国别(地区)情况图
表4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和经费支出情况(按母公司投资国别分)
表5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重点行业研发情况
(三)投资来源多元化,投资国别(地区)相对集中
从国别(地区)看,156家外资研发中心的母公司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具体而言,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占总体的55.8%(图1);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支出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德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分别占总体的66.5%和69.4%(表4)。
(四)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分布趋向均衡
2017年,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中社会服务业企业为95家,占比超过六成,其余为制造业企业。从外资研发中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看,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79.98亿元,占5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44.3%,占比高于全市社会服务业企业20.7个百分点。外资研发中心的研发经费投入产业布局对全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
从行业结构看,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包括汽车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在内的五个主要行业集中了外资研发中心超过八成的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表5)。这些行业基本为近年来全市工业、服务业中体量大、增势良好的优势行业,并推动相关重点产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吸引力趋弱,优势有待巩固
人才是第一资源。无论是科创中心建设还是外资研发中心自身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才和研发人员。2017年末,外资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规模与上年末持平,增速比全市企业低3.8个百分点。外资研发中心设立的研究机构人员为1.53万人,同比减少3.3%,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相关部门的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中外籍人士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全国的情况看,近年来部分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迅速崛起为人才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吸引力不断提升。特别是近期国内许多城市相继加入人才争夺战,通过出台人才相关政策、放宽落户条件等方式,引入人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收入水平下降不显著的情况下,一些科技人才出于家庭置业居住需求和子女教育需求的考虑,或不再固守非北上广深不可的观念,选择移居国内其他同样拥有优良创业就业环境的城市,这对上海市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将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投资国别美国居前,需防范投资壁垒
2017年末,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中母公司国别为美国的企业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其中不少是地区性总部或承担采购、销售、结算和财务管理等职能的功能性机构。随着近期美国挑起贸易战,宣布对500亿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兴通讯也受到制裁禁止在未来7年内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市场普遍认为这些都只是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后许多措施的第一步。今后美国对本国企业和国家安全的保护将不只体现在商品贸易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科技领域。如果美国在高科技领域限制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输入中国,那么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投入和产出可能有所减少,极端情况下个别企业将不再承担研发功能,从而导致企业转型或迁出。这对于上海市企业研发规模和水平或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三)高端研发尚显不足,溢出效应有待扩大
2015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先后两次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文件,其中均提到要增强在沪外资研发中心的竞争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2017年《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提出,一方面要支持高能级研发中心,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沪发展,获得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同等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进入上海的技术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从实际的情况看,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作为母公司整个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许多企业还只是其全球或地区研发功能布局中的一部分。在沪外资研发中心承担的研发项目大多来自上级机构的委托,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外资研发中心具体开展的研发活动仍然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为主,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还偏少;行业投向也偏向传统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高端产业和具有较高能级的新经济领域比重较低,这对于提升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作用相对有限。同时,研究成果通常会返还国外的母公司或其他机构,并在当地申请专利,这也不利于研发产出在沪落地并服务上海市的各类企业和单位。
注:2017年,上海市重点外资研发中心及所在企业共156家,统计范围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特、一级总承包,一级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大中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企业法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