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美团和拼多多互联网森林里的新物种
2018-09-04作者杨学成
作者│杨学成
小米、美团、拼多多近期的上市新闻甚为热闹。而热闹的背后,是与传统互联网公司相比,新一代互联网公司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
最近,3家企业的IPO活动吸引了众多关注,它们是小米、美团和拼多多。而吸引人们关注的,是他们上市中的一些谜题,即小米的估值谜题、美团的业务谜题和拼多多的成长谜题。
上市所引发的三大谜题
首先是小米的估值迷题。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小米的估值,上市前不同投资机构给出的估值甚至相差几百亿元人民币。事实上,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业界就一直传出小米上市的消息,其估值最初为1000亿美元,后来跌至700亿美元,而到上市之时市值为543亿美元。曾有著名投资机构的高管与我深入讨论过如何给小米估值,我当时给出的建议是,一定要注意到小米的物联网数据资产价值,并且要注意到小米的物联网数据资产很可能呈现出梅特卡夫效应(即网络的价值与设备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其次是美团的业务迷题。很难想象一家亏损28亿美元的企业竟然要以600亿美元的估值IPO。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招股书中,主动在风险栏中坦陈:“我们历史上产生了较大亏损,未来可能会继续产生较大亏损。”这家公司从团购起家,兜兜转转做了外卖,后来卖起了电影票,又布局本地生活服务,最近重金收购摩拜单车,大踏步进入网约车领域,还信誓旦旦要做无人配送。美团业务范围之广令人目不暇接,业界不禁在问:王兴究竟在想些什么,美团到底是个什么公司?
最后是拼多多的成长迷题。拼多多成立只有3年,竟然拥有3亿多用户。发展3亿多用户,京东用了10年时间,淘宝用了5年时间。从移动端APP的渗透率来看,拼多多已经超越京东,成为中国第二大综合电商平台。这家成功逆袭的企业在亏损的情况下不但成功敲响了纳斯达克的上市钟,还在交易首日股价大涨。虽然拼多多售卖假冒伪劣商品令业界认为“它让曾经横行中国几十年的假货和盗版们换了个渠道重出江湖”以及“拼多多的上市让历史倒退了20年”,但是拼多多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五环外需求”“低成本获客”和“电商第三极”等问题的思考。
新一代的玩法不同于BAT
由前文分析可见,小米、美团和拼多多的玩法已经不是BAT的玩法了。2004年腾讯上市,2005年百度上市,阿里巴巴最晚,于2014年上市。腾讯最初是中国版的ICQ,百度是中国版的谷歌,阿里巴巴是中国版的亚马逊,如果形象地打比方,BAT在国外投资者的眼里就是C2C(Copy To China)的产物。虽然如今BAT的业务已经日趋多元化,但是在发展之初,包括目前的核心业务,仍然分别离不开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
但是,同样的逻辑解释不了小米、美团和拼多多。很难说小米是中国版的什么,如果用雷军的话说,小米就是美国版的苹果+亚马逊+Costco,但这种模式在美国根本找不到对标对象。
那么,美团又是中国版的什么?这也很难说,因为美团起初的模仿对象Groupon已经不知所踪,并且美团在团购这条道路上只走了很短的时间,现在美团的核心基因早已跟团购分道扬镳,所以美团也没有美国对标对象。
最后,拼多多又是中国版的什么?这同样很难说。充其量黄峥为了让美国投资者明白其商业模式,定义拼多多是中国“电商版的Facebook”,但电商版的Facebook在美国还没有出现,所以也没有标杆。
因此,小米、美团和拼多多跟老牌BAT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并非C2C的产物,他们是互联网森林里的“原生物种”,是诞生于中国互联网土壤里的新物种。
这些新物种能否引领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从C2C逻辑进化到CFC(Copy From China)逻辑,目前还未可知,但毕竟它们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未来,我们期待有国外公司在上市的时候会宣称自己是“某某国版的小米”“某某国版的美团”。至于拼多多,我认为暂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毕竟卖假货和盗版是硬伤。
综上,互联网应用领域,我们正在从商业模式层面从模仿走向创新,良好的上市表现证明了上述模式的可行性和市场价值所在。而这些模式也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公司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