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骚扰电话也需互联网企业自律
2018-09-04刘启诚
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辑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7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并公布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下称《方案》)。
主管部门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重点对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进行整治,规范通信资源管理,加强源头治理,打击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合力斩断骚扰电话利益链,实现商业营销类电话规范拨打、恶意骚扰和违法犯罪类电话明显减少的目标。
从《方案》可以看出,主管部门这次出了5招来整治骚扰电话。这5招涵盖了渠道、技术、市场营销、法律、制度等方面,如果行动实施顺利,基本上可以杜绝骚扰电话。但按照打击整治电话诈骗、垃圾短信的经验看,彻底断绝骚扰电话也非易事,而且有可能要打一场持久战。
此次整治骚扰电话的重点是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在这三类中,商业营销类占有大多数。据媒体统计,现在一个移动用户每天平均能接到十多个商业营销类电话。这些电话不是推销房产,就是让人贷款、买基金,要么就是卖保健品、推销教育培训。天南地北,五花八门,防不胜防。
营销类骚扰电话近两年爆发式增长,原因很多,有运营商的问题,但更多是由一些行业的无序竞争造成的。所以,此次专项整治骚扰电话,工信部联合其它十二部门一起开展打击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联合作战,铲除骚扰电话产业的土壤。
但在这一环节中,互联网企业的作用不可小视。而且在这一环节中,互联网企业一定要起到正向的作用。近几年来,无论是信息通信诈骗,还是现在“无时不来”的骚扰电话,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其中扮演了帮凶的角色。
就拿骚扰电话来说,网络上骚扰电话软件无处不在。并且一些互联网平台还提供技术支持,在软硬件推广、销售和使用渠道上大开绿灯。而且在用户投诉时,由于利益关系,这些互联网企业以自己只是一个平台提供方为借口,拒绝为用户提供帮助,更惶论打击骚扰电话。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竟然将用户信息转手倒卖给中介等第三方,间接壮大了骚扰电话的规模和能力。
这一现象笔者曾亲身体验。笔者曾在某新闻资讯类APP上不经意点了某广告,结果第二天就接到该广告背后公司的推销电话。笔者明确告之对其产品不感兴趣,且质疑他们为何有笔者姓名和手机号时,对方告知:是XX头条给的数据,并且XX头条还明确告诉他们,所推荐的这些客户都有购买该公司产品的兴趣。
笔者在这家APP上是实名认证,而且留有手机号。如此看来,XX头条早已将笔者的信息卖给了别人,而且这个信息不只是电话、位置信息,还有笔者的阅读喜好、时间安排、行为习惯。
当前,在工信部要求各互联网企业全面清理各类骚扰软件和设备信息,切断相关软硬件推广、销售和使用渠道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还应该做到不贩卖用户的信息,保护好用户的数据,不要打着大数据的旗号,行损害用户的勾当。此次《方案》里明规定:依法严厉打击各行政机关和电信、金融、医疗、教育、物业、物流、寄递等重点单位工作人员非法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
所以,在当前十三部门联合打击骚扰电话时,互联网企业不能置身事外,不仅要自律,还要积极参与到打击骚扰电话的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