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爱家爱乡思想:我用所学专业为家乡特色窑洞做设计

2018-09-03赵彤彤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家风设计

赵彤彤

【摘 要】家风家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系列讲话,我们亲身参加湘西州培育好家风与传承好家训的系列活动,参加爱吉首大学举办的“三下乡”活动,感动之心化作实际的行动,我将用自己的设计专业去感恩和回报生我养我的家乡——山西省长治市的中山头村,我用所学专业为家乡特色窑洞做设计。

【关键词】家风;设计;山西中山头村

一、我在湘西学习“家风思想”

1、我的家风思想

2017年3月,作为吉首大学的学生代表,也是作为湘西州民族中学的实习老师,我参加了题为“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的吉首市道德讲堂,看了一个视频“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听一个故事——吉首国税印家芳好家风故事,与会者全体人员合唱歌曲《好人好梦》,聆听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吉首大学唐生周教授讲授“家风与家训”的讲座。作为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会的干部,我将自己的参加系列活动的感想向党员同学做了整体汇报,结合自己的设计专业与爱家爱乡结合起来。我在湖南的吉首大学求学,我的家乡是山西省长治市的中山头村,一个偏僻的山村,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用自己的专业感恩和汇报自己的家乡。

2、吉首大学的“平民大学”思想对我的启示

为了让湘西优秀传统文化普照吉首大学的学生,我校把“弘扬中华家风文化”作为切入点举行系列活动,深入寻访湘西家风,认真研习好家训、积极践行好家风,一路发掘,一路感悟,一路提升,努力挖掘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价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学以致用,我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升华道德情操,深入基层,努力践行优秀家风文化,凝炼了“平民大学”办学理念,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

二、我用设计践行爱家爱乡思想

1、山西中山头村窑洞破败的问题

(1)中山头村现有的窑洞现状

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和土地状况紧张的今天,村落里的传统文化正在流失,文化的拥有者,正在抛弃文化,上百年积累的文化因这几十年来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得作为文化主体的村民,更多的是艳羡城市的、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果断迅速的抛弃“农耕文明基因”的传统建筑。

山西省长治市中山头村是一个拥有大量传统窑洞的村落,他保留着窑洞最原始的形态,全村现有住户468户,总人口为2098人,其中窑洞住户占总住房数的30%,开挖窑洞无需太多复杂的技术,农民自己动手就可建成,不仅如此,窑洞还具有不被破坏地貌原型,不占用耕地的特点。居住在窑洞的人长寿者居多,因为人类最合适的生活环境是温度在摄氏10度到22度范围内,相对湿度在30%到75%范围内,就温度和适度的稳定性来说,窑洞最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在窑洞中人们也很少收到外界的噪音,長期生活在窑洞里的人情绪常处于平静状态。在走访中山头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的窑洞已被摒弃,有很多户人家另辟一片地改了红砖白墙的洋楼,或者推掉原有的窑洞在该地基础上再建新房。大量的窑洞因长期无人居住坍塌,使遗传千年的历史文物遗失。

(2)窑洞的历史与特点

窑洞有着100多万年的历史,中国的民居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而山西处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黄土覆盖有相当的厚度,黄河流经大半个省境,长约1000公里,沿岸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地就势建造出许多别具风格的窑洞。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窑洞民居为黄土地区主要居住形式之一,现如今山西保存最古老的窑洞是在晋南河津市黄村乡柳家庄村,据传此为唐朝初年名将薛仁贵寒微时居住过的土窑,已有1300余年历史。

中国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建筑、可反复利用、适应气候,工艺简便、形式多样,大多倚山而建,建于山体之中或用土掩覆,结合山体的自然条件建造出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的建筑。利用了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严冬季节,窑洞里温度最低也在10度左右,在烧火做饭时烟火通过暖炕排出,这样既提高了室温,也热暖了床,这也是山西方言热炕的来源。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暖、隔热、蓄能、防震、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

窑洞不破坏地形地貌,不占用耕地,也无需复杂的技术,施工简便。经调查显示,居住在窑洞的人长寿者居多,专家认为是窑洞的生活方式带来的长寿,科学表明,人类最适合的生活环境是温度在摄氏10度到22度范围内,相应湿度在30%和75%范围内,而窑洞的温度和湿度相当稳定,且窑洞中的人们很少收到外界噪音污染和放射性物质,人们长期处于平静状态,患病率很低。

2、我为家乡特色窑洞的再设计

(1)窑洞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现在,国家大力宣扬保护传统文化,但地方的政策上、规划上、行动上不足够来保护起传统村落,为了提升村落的文化内涵,为了改变村落的形象角角落落都装上了霓虹灯。为了优美的环境扒光了野花植上了草皮,田里不再是麦苗玉米秸秆,山上也没有了枣树,取而代之的是吸引游客的桃花和薰衣草。大多数人在殚精竭虑的外迁、如何利用老宅窑洞产生更大的效益。没有人在如何吸引村民留在老宅中继续过日子而费心,而是迁空村民,留下没有人气的房子任开发商打造,肢解文化。中山头村有很多窑洞建筑被推翻盖起一座新楼,改造成民宿农家乐,用短期的经济利益发展,加速毁去精神文化的载体。

在进行调查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也有许多户将曾经居住的窑洞“丢弃”,另寻一址盖新楼。我们去查看“丢弃”的窑洞时,发现这些窑洞也遭受到了不同层度的损害。这些损害是窑洞由于长期无人居住,没有人做排水和防水,当土中含水量过大,土体变种,强度降低,承载力下降。室内无人居住通风,室内潮湿的空气无法迅速排走,窑洞里面墙体吸水导致墙体变重引起局部坍塌。

传统窑洞民居的地域特色是体现当地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建筑方式,窑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具有典型地区特色的建筑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民抛弃旧有的传统居住方式,兴建钢筋混凝土房屋,在人们感到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外,同时也失去了建筑文化的敏感性和多样性。

照这样的情势继续下去,黄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流淌了数百万年历史的窑洞将慢慢消亡,更多的传统村落都会走向衰亡,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应该保存一些传统民居和聚落作为文物进行修缮改造,延续传统民居文化。

(2)保护现存窑洞建筑的设计

窑洞是自然生发的生态建筑,没有任何设计参与其中。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湿度过大会对窑洞造成了结构伤害,出现了坍塌的现象,成为一大安全隐患。随后我们试验多次发现空气流速加快时,洞壁的水分蒸发会使空气压强降低,使吸湿层的水分向加层内壁移动,从而促使吸湿层所吸附的水分快速蒸发。在原始窑洞的基础上我做出采用防水涂料封闭土壁的设计,沿土坯做防水层,采用氯丁胶乳喷涂壁面,再用300mm厚二八灰土制成作衬砌,使土壁的水分不能散发出来,洞体内部的生活空间的空气稳定慢速流动,达到理想的防潮措施。这一设计不仅达到了洞内吸收水气的目的,又加强了洞内的稳定。(指导老师:胡显斌)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山西窑洞绿色民居[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1(3).

[2]张玉香,田兴运.窑洞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2004(6).

[3]王珊,关瑞明.土楼与窑洞的比较[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4]史向红.山西省窑洞式生态建筑的设计与研究[J].山西建筑,2005(16).

猜你喜欢

家风设计
勤劳是最好的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家风伴我成长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幽默好家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