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基层党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2018-09-03张龙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基层党校乡村振兴战略作用

张龙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基层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作为培养干部“熔炉”和“主阵地”的基层党校,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针对性培训,在培养“三农”工作队伍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基层党校必须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找准党校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三农”工作队伍的结合点、着力点,致力于大幅度提升基层党校服务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校;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队伍;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解決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三农”科学理论的高度提炼,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管长远、管根本;深刻阐述了未来一个时期“三农”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指南,具有“定位导航”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论断是基层党校培训教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根本指针。农村基层干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这支“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作为培养干部“熔炉”和“主阵地”的党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必须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深刻领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找准党校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结合点、着力点,以“精”、“准”、“实”高标准为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用绣花功夫精心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致力于大幅度提升基层党校服务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三农”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紧抠“学”字,坚持以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为首要任务

农村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为农村党员干部施展才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农村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基层党校发展和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党校就应培训培养这样的人才,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和科研。基层党校必须站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新变化,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育新需要的新高度,用新视觉服务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把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坚持突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点,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做到“五学五提高”。一是学理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要的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领导水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学政策,通过学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做到了解政策、理解政策、熟悉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三是学技能,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产业化知识、现代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真正懂农业,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四是学方法,通过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基层党建工作知识等,提高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善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五是学先进,通过学习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等,提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培训一个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方人。

二、紧抠“强”字,坚持以建好建强村级党组织为基础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福祉,关系到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实。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村支部书记是主体中的“主心骨”、领头雁。实践证明,村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高低、作用发挥大小,直接关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必须坚持抓关键,努力培养一批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务实、工作上热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能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村党支部书记。在党校教育培训中,突出抓好“四个引导和培养”,即把有优秀致富能力的群众引导和培养发展成为党员,把党员引导和培养成致富示范和标兵,把率先致富的党员引导和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的、善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干部引导和培养成村党支部干部。

三、紧抠“带”字,坚持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

农村党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树立一批具有典型和示范作用的农村党员队伍,从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一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积极探索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返乡大学身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办法,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二是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教育引导,积极探索适应农村在外流动党员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在外党员动态学习和适度集中学习的有效方法,积极教育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利用在外获得的新经验新技术新理念为家乡振兴做贡献。三是加强党员的先进示范教育,积极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党员奉献日、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等活动,充分激励和调动广大农村党员投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做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急先锋”。

四、紧抠“建”字,坚持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载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得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第一要务,必须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实践证明,基层党校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设,乡镇、村要根据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需要,普遍建立党校乡村分校,延伸村级党员教育和活动阵地,健全基层党员干部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有效保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校乡村分校,一是要丰富村级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师资队伍是党校最大的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小实体、大弹性”体制,一方面从县直部门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领导以及外地先进地区的企业家、专业人才、专家学者等作为基层党校的兼职教师,建立有偿授课、定期授课制度,带动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由基层干部、科技人员、致富能手、各协会负责人、先进党员典型等各方面人才组成的理论骨干队伍,以切身体会,宣讲理论,引导农民群众更好的投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二是要深化县委党校事业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党校教育改革,建立精干、高效、公正,协调并充满竞争与活力的激励机制,改革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管理制度,在一些重大问题如人事任免、职称晋升、评优创先、调研课题资助等上,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努力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党校乡村分校,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引导农村党员干部一是坚持民主建村、依法治村,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民主管理方法和程序来解决矛盾和问题;二是坚持民主选举,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由村民自己选出“当家人”;三是实行民主决策,把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强农惠农举措等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村民;四是强化民主监督,把知情权交给村民,重大事项拿到党校村分校公开栏中,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都属于公开内容。由此,既扩大党校村分校的影响力和聚合力,又体现了村党组织的民主管理良好形象,更好地解决基层农村治理体系中“大权”与“小权”,“宏观管理”与“微观放活”的矛盾。

五、紧抠“实”字,坚持以解决问题,注重实效为着力点

基层党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农村党员干部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实施落后、土地撂荒、集体经济空心化、人员结构老小两极化、基本公共服务差、環境污染、乡村文化衰落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突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紧密围绕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围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美丽乡村、特色村镇建设,围绕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实际等方面选内容、编教材,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培训。如对贫困党员开展扶志扶智的精神扶贫思想教育,提升其自我发展的精神驱动力,消极的人生态度是贫穷的重要根源,从陶冶人文精神入手,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意愿,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必要举措,把贫困党员培训教育成“改变‘三农面貌的排头兵”;对退休党员进行“发挥余热、奉献社会”教育等;另一方面,考虑到基层党校特别是乡村分校党员年龄、文化、知识结构复杂的特点,教育形式要力求多样化,以增强实效性,满足党员干部渴求知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校教育要根据农闲、农忙及农村党员的要求,灵活按排时间、方式。坚持开展“送党课到支部”活动,要求县党校领导、教师,乡镇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到村支部上一堂党课,这样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密切了干群关系;开展“送党课到田头、车间”活动,根据村、企业党员的个体要求,实行集中备课,分散教学。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村党员群众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目标步骤和要求,提高他们应用党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他们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实践者,成为农民群众的带头人。

六、紧抠“惠”字,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落脚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受惠。基层党校教育培训必须紧紧围绕这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成果的培训惠民这一最终根本目标开展工作,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实实在在从培训中得到新提升,进而提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传致富知识。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主阵地作用,认真开展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致富本领,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送文明新风。积极开展思想道德、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三是营和谐氛围。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俭、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发挥优良乡风民俗,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做好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创建等,逐步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动合作的农村和谐氛围;四是塑“美”形象。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治理,养成良好生产生活习惯,改变司空见惯的不良陋习,展现新时代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开展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清洁乡村、卫生乡村、平安乡村的创建活动,营造新气象、新环境、新风貌,塑造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的新形象。

猜你喜欢

基层党校乡村振兴战略作用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加强基层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基层党校初建智库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当前基层党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