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学课程构建研究
2018-09-03傅文第
傅文第
[摘要] 中医文化学是对中医文化全面总结和概括,是系统性、理论性的中医文化。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突破口的中医院校教育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中医药文化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医文化学建设迅猛,但还处于自发和自由建构时期,对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和完善等初级阶段,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要从理论构建、实践探索和发展展望等三个维度思考中医文化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要在基本理论、课程开发、技术整合、模块牵引、方法创新等方面下工夫。要在思想指导、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师教育上寻求突破,使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成为中医教育改革的先锋和窗口,在新时代下,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 中医学;中医药文化;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5(a)-0126-05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FU Wendi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is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hich is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In current situ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highly valued by our country, which speeds up the colleg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hat rega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s the breakthrough and brings about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lthough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discipline develops in a fast way, it is in the spontaneous and free construction stage, which has no consensus about some basic problems i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discipline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construction,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ts basic theory, course exploit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method crea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Guiding ideology, basic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ducation for teachers should be the breakthrough, which mak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be the pioneer of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reform. It contributes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discipline; Course construction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不断汲取历代中华文化精华,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体系,展现出了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1]。中医药文化以中医药学为基础,揭示有关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追求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反映。以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为基点,研究中医药文化本质及其规律的中医文化学,是对中医药文化全面总结和概括,是系統性、理论性的中医药文化[2]。当前,中医文化学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总体还处于自发和自由建构时期,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和完善等初级阶段。本研究从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的背景切入,价值出发,从理论构建、实践探索和发展展望等三个维度思考探讨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1 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的背景
1.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近年来,连续出台若干文件,《中医药法》也正式颁布并实施了。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各级政府积极落实、中医教育协同创新、中医科研空前活跃、中药企业积极响应,媒体宣传迅速跟进,广大人民群众中医情结高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中医药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1.2 随着“一带一路”顺利推进,中医药发展加快了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
截至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上至少建立了1000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学术交流非常活跃[4]。“一带一路”倡议被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接受,为中医药海外拓展提供了契机。当前,中医界抓住现代科技成果转化时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在大健康和大中医理念指导下,探索中医人工智能诊疗设备和辅助工具等的研发,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文化传播,使中医药成了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国家名片。
1.3 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中医院校教育步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中医教育界从中医事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更新中医药高等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转向爱、善和智慧,探索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佳结合点,推动现代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新教育范式,优化了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一是明确了中医为本的主题主线,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医为先”方针,发展中医;二是探索改变现有中西医模块化课程模式,凸显中医教育主线,引领中医自信;三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引进大数据思想和技术,创建智慧校园,进行研讨学习、问题学习和实践学习。
1.4 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发展迅猛,但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中医文化学是中医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边缘和交叉学科。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位为重点培育学科。目前,全国部分中医院校虽然开设了中医文化学课程,但对中医药文化概念界定、理论体系、内容架构、方法手段等核心问题认识不同,观点各异[5],对中医药理论、中医药医史、中医药医古文和中华传统文化和医史哲学等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形成共识。核心课程的基本架构还没有统一和成熟,还处在争鸣阶段,外围课程繁杂,基本围绕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惯式安排相应课程,没有在中医文化大发展背景下进行科学论证,调整课程结构[6]。中医文化学课程建构还处于自发和自由发展阶段。
2 中医文化学课程研究的当代价值
2.1 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乎中医药兴衰,关乎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中医药法》明确指出,中医药教育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7]。中医院校一方面要搞好中医文化学研究,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中医文化学教学工作,通过知识传授培养传承中医又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药人才,这是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的缘起和目标。
2.2 传承发展优秀中医药文化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融入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院校要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内涵、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等,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用中医药文化系统论思想主动迎接西方医学科学的挑战,传承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2.3 巩固中医学生专业思想的需要
课程和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搞好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8]。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无尽的人文关怀、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整个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培养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和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思想贯穿始终。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不仅反映中医事业发展水平,更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中医学生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和传承中医等专业思想教育,必须从中医文化学教育入手[9]。
2.4 完善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需要
中医文化学既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又是文化学的边缘学科,亦是医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10]。从创建之时起就受到多学科滋养和多领域汇聚。虽然学科起步较晚,但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得到了大力支持和重点发展,目前,中医文化学学术研究活跃,学术成果频出,学科发展势头良好。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医文化学学科群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完善学科理论、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锤炼师资队伍、探索人文教育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中医文化学课程开发的现状
3.1 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回顾
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兴旺、近代的衰退到现代的复兴等三个不同阶段。中医药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特定内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掀起了一股对中医药文化关注、研究和探索的热潮,国家对中医药文化重视程度与日俱增[11]。上世纪,中医学者关注于探索中医药文化从古代处于领先地位到近现代衰落的原因,当代如何复兴及必要性等,试图从中医药文化入手促进中医发展。到本世紀,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了全球视野,呈现多视角传承、多学科交叉、全社会重视等局面,从建设文化强国高度,坚定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2 中医文化学教材建设情况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已有12个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单位建立了中医文化学重点学科培育点,学科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发展势头良好[12]。出版了近十种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教材,如王旭东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中医药对外教育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导读》;毛嘉陵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中医文化入学教育》;黄海波主编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郑洪新、吉文辉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药文化基础》;洪蕾主编的教育部精品课视频课建设项目《中医药文化学》;张其成主编的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学》;臧守虎、贾成祥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学》等。
3.3 对中医文化学课程开发的认识
纵观当前已出版的中医文化学等相关著述,一部分学者从历史、哲学、宗教、人文和中华传统文化等视角梳理中医药文化理论架构,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一部分学者从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中医药学传承发展、中医药文献著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中医药审美、中医药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中医药文化课程基本内容;还有的学者从中医药文化入学教育、文化基础、文化传播、文化导论和文化源流等入手,从文化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中西医比较、中医临床特色、现代中医教育、中医文化优势与不足等视角切入,论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学术体系。
总之,在中医文化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中医文化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学科内涵认识趋近、研究成果走向综合、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建制基本形成等共识,标志着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初步形成[13]。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学科研究对象、理论界限、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学科意义认识不足等问题[14]。学术观点不一,教材体例不同甚至完全迥异等,说明当前学术界对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和构建等初级阶段,但百花齐放促进了学术发展,使我们更靠近真理與学术的本源。
4 中医文化学课程建构的主要内容
4.1 开展中医文化学基本内涵与边界研究
研究“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中医药核心理念[15],深入挖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医精诚”的伦理道德,“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文化的主体思想,构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中医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准确理解和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6]及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17]等概念判断,明确中医药文化基本内涵和边界。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为积淀,研究有关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揭示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知识体系。中医文化学是以中医药文化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作用的理论,是对中医药文化系统性、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4.2 开展中医文化学课程模块研究
我们知道,一个学科的建立,基本概念的确定、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方法的独享和学术架构的确立是不可或缺和必不可少的。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要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18]。在中医文化学课程内容模块上,当前建构的形式与内容随着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的涌现较为繁杂多样,结合对中医药文化本质的理解和中医药文化教育需要,我们认为要从中医、文化和教育等三个方向入手,要体现:中医学理论与中医药文化源流;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渊源;中医道术仁思想与中医生文化理想;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传创与时代发展;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内容,同时,要构建模块内部中心思想、知识体系和教授方法,探索模块间逻辑关系及整体表达,突出中医药文化核心思想和主体内容,凸显教材的知识性、学术性和创新性。
4.3 开展中医文化学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协同开发研究
中医学的整体观、价值取向、方法论特色、思维意境及伦理追求等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医学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中探寻中医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教育路径,有助于丰富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等为主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内涵。另外,在构建中医文化学核心课程同时,要根据党和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自我实现的社会需要,依据课程模块理论,探索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医史与医古文、传统哲学与中医哲学、中医经典与中医临床思维、现代科学与技术等外延课程,从复杂科学出发,开展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呼应、常规教学与微课辅导相协同的研究,形成以中医文化学为本体的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
4.4 开展中医文化学课程类型与现代技术整合研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互联网+”行动计划已成为国家战略,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高等教育面临着复杂、艰难的倒逼局面[19]。中医文化学作为中医高等教育的新兴学科在学科创建之初就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和独特的新媒体创新功能,积极引用人工智能成果,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利用网络视频平台,改革传统教学形式,结合教材和教学资源等要素,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全景式的开展网络在线教学。运用智能手机直播等方式,开展微课教学和微视频知识传授。在学习方式上,满足不同专业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在乐中学等需求,在学习模式上,碎片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结合,以点为主、短时高效,对正常教学提供有力补充。
4.5 开展中医文化学教与学方法创新研究
根据杜威的“课程即活动”和泰勒的“课程即学习”等课程论思想和理论,探索在新媒体与新技术广泛应用形势下,创新与开发中医文化学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主动走近学习者,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系列微课教学、手机直播课堂、线上和线下混合的“双师课堂”、慕课与慕秀等,对学习内容进行以“小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改造,构建起以“微课程+微作业+微测验+微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新模式[20]。以提示学习的“微研究”、“微课题”等形式,开展“零存整取式”网络教学,补充课堂教学不足,促进个性化学习,积极开展愉快教育、智慧教育,使学习成为中医人的自觉,摒弃浮躁、功利,使回归教育规律成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新常态。
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统一。在“教”的原则上,要坚持:一要传承与创新兼顾,培养中医传承人;二要师承与现代结合,突出中医特色和新时代特征;三要医德教育渗透于中医治学之中,培养大医人的天下情怀;四要树立大中华医学理念,传播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在“学”的要求上,要做到:一是坚定中医药文化理想,建立天下苍生情怀;二是师古不泥学用结合,突出现代价值;三是善用小课题学会发现中医知识规律,开展智慧学习和快乐学习;四是与时代同步掌握现代科技方法,学会个性化学习。
5 小结
在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思想指导上,要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从文化学习、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自觉切入,探究中医药文化的医疗属性、文化属性、保健属性、产业属性和教育属性,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方针,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方向,抓住“新轴心时代”为中医学发展带来的契机[21],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
在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基本内容上,要以课程模块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医学属性、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从中医哲学、文化人类学和中国文化医药學的高度和视野,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价值体系,主要内容要触及到中医学的理论、技术、器物等、中华传统文化、考古新发现、现代传承与国际传播及中外医学比较等。梳理中医文化学普世的知识点、稳定的逻辑结构和规范的教育模式,探寻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下的教育规律,还原中医药文化内在的价值,使中医文化教育入心、入脑、入行动。
在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新教学手段上,要积极发挥在线网络互动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作用,使中医文化学课堂教学、学习形式、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等赋予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全新体验,使中医文化学的教学内容、形式与评价等更具时代特色。要顺应“互联网+”新时代对中医高等教育提出的变革和挑战,推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的渗透、融合和创新,探索“微课程+微助教”模式,促进微课资源智能化水平效率最大化,补充和丰富课堂教育主渠道,[22]使中医药文化教育成为中医教育改革的窗口。
在中医文化学课程建设教师教育上,要在中华医文化大视野下,思考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要加强中医文化学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教学能力培养,完善其中医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传播学和考古学等知识体系和学术架构,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教学技能训练,使中医文化学教师成为中医院校中医教育改革发展的探路者和引航标。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文献资源和制度资源等优势,构筑教学与科研平台、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和开放式教与学的互动平台,把中医文化学教师团队建设成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团队、宣讲团队、服务团队和教育团队。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中医教育水平才能稳步提升,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中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日益需求,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洪欣.发展中医药需坚持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7-07-24(4).
[2] 薛公忱.中医文化学构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141-145.
[3]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N].中国中医药报,2015-12-23(1).
[4] 贾成祥,郭德欣,张晓利,等.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1-4.
[5] 张宗明.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2):95-98.
[6] 何裕民.中医文化学研究断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5):22-23.
[7] 宋大涵,王国强,袁曙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3.
[8] 李如辉.论中医文化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 26(2):4-7.
[9] 黄海波.中医文化学构建与教学实践[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4.
[10] 左军,李忠威,张文钊,等.当代中医文化学发展的时代构想[J].中医学报,2015,30(9):622.
[11] 杨奕望,闫晓天.近三十年中医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3):7-11.
[12] 严世芸.试论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畴[C].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9:6.
[13] 高俊红.中医文化学科建设与中医理论创新问题的思考[J].中医临床研究,2017,9(4):126-127.
[14] 张其成.中医文化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52-55.
[15] 李玫姬.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136-138.
[16] 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在黄山召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5):416.
[17] 张其成.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3).
[18] 车离.关于中医文化学研究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5-7.
[19] 郭宏伟.医教协同背景下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24(10):103-106.
[20] 郭宏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思考—以中医药专业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29(10):102-106.
[21] 卢祥之.新轴心时代为中医学发展带来契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7-11-13(3).
[22] 郭宏伟.“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0(4):141-145.
(收稿日期:2018-01-06 本文编辑:苏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