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对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行为的影响

2018-09-03艾思言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身保险商业保险人口老龄化

艾思言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约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手段的增加以及人口生育率降低,人的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相对不足、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对个体未来的社会保险保障预期形成强大冲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活动,让个体对自己退休后的经济收入水平增加了更多关注,很多人开始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这种心理影响力深远持久,在现行的各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远远不能满足个体养老需求预期的情况下,个体会从寿命和身体两个方面考虑购买商业人身保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对这两个方面的保障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只能维持个体退休后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无法真正满足个体形形色色的生活需求以及对晚年生活质量的向往。同时,医疗保险制度有着非常多的约束规则,对身体疾病的平均治疗程度也较低。因此,商业保险作为支撑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发达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验也表明,只有社会基本保险与商业保险两者共同发展才能形成有效率的社会保障机制。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过商业保险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保险消费心理不断做着各种相关研究。国外的研究大多从个体消费者角度出发,从个体消费者的购买倾向来研究社会个体的参保行为。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国家或局部地区的寿险需求量,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寿险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多。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本文拟在综述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商业人身保险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个体参加商业人身保险的心理因素,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个体参加商业人身保险行为的改变,探究商业保险公司在老龄化背景下扩大人身保险市场份额的策略。这对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实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把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法则’,放大资金效应,使更多的人享受大病医保”,[1]缓解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商业人身保险研究概述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得较早,因此国外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方式与保险对老龄化问题的缓解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实际保险产品服务方面,金融行业的兴盛使国外商业养老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得更加成熟。[2]以养老保险为例,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尽管保险名目不同,但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保险系统,第二层次为企业或雇主负责的养老保险保障系统,第三层次为个体自主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及其他储蓄计划。图1所示为6个治理老龄化问题效果较好国家各自的3个保险层次对比,可以看出,个体自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在国家养老保障体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图1 2014年部分国家养老保障体系中三个层次占比

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20世纪90年代有研究指出,老年金融服务市场巨大,老年人的商业保险需求在增加,并且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市场潜力也很大。[3]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老年商业保险在金融保险产品设计、老年金融选择等方面发展很快。[2]尽管面临老龄化进程时这些国家仍然遇到经济困境,但商业保险业的发展与老龄化问题管理基本同步。到21世纪,Levy等学者指出美国人口老龄化将使永久寿险的需求增多。[4]Guiso等学者认为寿险产品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家庭金融资产和老年人喜爱的储蓄工具之一,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缓解了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5]

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20世纪90年代,有很多国外学者用经济学规律证明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健康保险都存在一定问题,单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完全保证福利均衡与社会发展的兼顾。美国Arrow等经济学家通过信息不对称等理论论述了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必定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介入,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6]而伦敦的经济学家Barr教授认为只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两者共同发展才能形成有效率的保险体制。[7]随着各国医疗制度的发展,国外学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刻的讨论,Denis Kessler认为商业健康保险对抵御医疗风险发挥的作用随时代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但必须由政府授权。[8]学者Pascale Turquet认为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必须处理好两者关系,两者合作才能对医疗保险起到有益的推进作用。[9]

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相对于发达国家出现得较晚,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更为落后,受人口政策影响,人口结构的改变速度更快,产生了未富先老的情况。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商业保险业发展还不成熟,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服务产品的研究与实践也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方面,Yao-Tsung研究了中国老年人的金融消费问题。[10]吴义根、贾洪文通过老龄人口与金融资产需求结构的相关性分析,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金融资产需求变化的影响。[11]廉晶主要从基于社会保障和健康状况方面,考察其对老年消费者保险需求的影响,提出社会保障对老年人购买商业保险具有正向作用。[12]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社会保险体系概述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一个国家出现老龄化问题以及社会年龄结构改变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双下降。由表1可看出,自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我国出生率下降程度显著,由1982年22.28‰逐步下降到近年的12‰.近年来,由于我国开始实施二胎生育政策,出生率略有回升,但仍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如表1,可以用老年抚养比率和65岁以上人口数量数据粗略判断我国老龄化的程度,65岁以上人口数据的增长非常明显,从上世纪80年代的4991万人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15003万人,老年抚养比率从8%逐渐上升到15%.我国人口普查数据最后一次是在2010年,还没有新一轮的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精确计算目前全国老龄化水平,但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以及部分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对全国老龄化水平进行一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老龄化程度也较高,作为首都的北京市,“《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6年~2017年)》发布,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29.2万人,老龄化比例超过24%,居全国第二。老年人口抚养系数达38.1%,即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至少需抚养38位老人,每两名多劳动力就要抚养一名老人。”[13]24%的老龄化水平已是国际标准的两倍还多,而经济水平相对较为落后的甘肃省又是什么情况呢?“甘肃省政府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到408万,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5%,年均增速达到5%,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424万。”[14]作为经济水平在全国排名中居末的省份,甘肃省的老龄化水平也已经达到15%,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二)我国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体系概述

1.养老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它是由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补充保险形式。后两个层次中企业和个人既可以将养老保险费按规定存入社会保险机构设立的养老保险基金帐户,也可以选择在商业保险公司投保。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是有区别的,商业养老保险来源于保险公司的盈利期望,而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要求的保障个体基本生活水平的福利政策。社会养老保险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在一些方面难以得到保障与落实;以及长时间以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双轨并存引发的信用危机与社会矛盾,企业效益不稳定导致的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保险双层架构不能完全实现,地区保险保障制度差异大等等问题。[3]因此,商业人身保险成为很多人养老防老的选择。

表1 1982~2016年中国人口基本情况表

2.医疗保险体系

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由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发挥的作用是按不同比例提供基本医疗费用的报销,商业健康保险则是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在疾病或意外发生时对参保人提供援助,是人们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之外获取医疗保障的有效途径。但保险基金的收不抵支、个人账户互济性差及治疗标准较低等等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威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健康保险赔付在我国卫生事业总费用中的占比仅为1.58%,到2016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515.93亿元,同比增长30.6%;这一数字在美国是37%.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在参加“精准时代的现代医疗服务高峰论坛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仪式上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现代医疗服务业处于待开发状态,空间巨大。[15]因此,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的业务数量少,类别单一,对居民的覆盖率低,对个人日常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也比较小,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体系的目的。[15]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与身体健康更为关注,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医疗保险无法全面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在未来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人口老龄化对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行为的影响

(一)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心理因素分析

在针对保险心理的研究中,影响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本文相关描述并不对它们做道德评价。保险学属于金融学学科,因此,本文将个体购买人身保险的心理因素按照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分为理性心理因素和非理性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1.理性心理因素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的转移,投保人支付一个固定金额(保费)给保险人,前者获得保证:在指定时期内,后者对特定事件或事件组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从而有效规避风险。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人们自身期望的生活水平超出了社会保障标准,人们就会选择购买商业保险来转移风险。这时个体会理性地考虑自己所面临的风险,理性计算自己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来规避风险,如果得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结论,就会做出购买决定。这种理性心理因素会让人们产生对风险的恐惧,促进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生理需求,第二层次为安全需求,第三层次为社会交往需求,第四层次是被尊重的需求,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16]当个体有足够的钱满足自己的各方面生理需求后,就会产生对安全的需求,于是会购买保险,规避风险从而获得安全感,尤其是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个体购买人寿保险,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长期有保证的供给,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安全需求,另一方面也在经济收入方面保障了个体能够继续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因此保险对个体的影响居于人的需求的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之间。

2.非理性心理因素

在社会生活中,人并不是完全的理性人,而是“社会人”,社会人的行为并不是仅仅趋向利益的,个体的行为目的通常还有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完成自我实现等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认为人从本质上讲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社会活动,所做的活动都是以其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17]个体的行为是模仿所在群体中的人进行的,通过学习群体中的人的行为,成为群体中的成员。另外,当出现一些影响较大较广的社会事件时,个体容易产生心理恐慌,未经过理性思考分析,或由于认知限制无法理性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便做出一些可能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和决定。

群体心理与从众效应是“社会人”典型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18]从众效应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个体出生后一般情况下均会在某一个群体里成长,学习该群体的行为方式,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的同时,也在不断选择自己想要融入的群体,并不断地模仿学习以达到目的。当人们处在一个群体中时,会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无法完全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去思考问题,倾向于随大流行事。因此在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群体中,对商业人身保险的认识也不同。如果一个群体内的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购买保险,个体购买保险的几率就会更高,即使他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较小或者并不倾向于靠保险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收益,他很可能也会购买保险,哪怕只是为了在心理上感觉与周围的人社交时有共同话题,使自己感受到充分融入了圈子,感觉到安全和被尊重。但对于有的群体,尤其是知识水平不高的群体,由于商业人身保险的品种主要是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保险,有着非确定性并且无法现时得到回报的特点,一个群体如果普遍认为购买保险是“浪费钱”的行为,购买保险则一般不会被群体中的其他人所认可,因此这个群体中的人可能大部分都不会购买保险。

(二)人口老龄化对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行为的影响

1.老龄化背景下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需求增加

当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养老金缴费的人数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养老保险的收支就会不平衡。医疗保险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要比工作者所需的医疗费用高得多,人口老龄化比例越高,不再进行缴费的老年群体会增加,会对社保体系运行形成巨大压力。很多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政府经常发生连年财政赤字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对个体产生心理影响,对未来是否能得到足够的保险金维持生活产生疑虑,产生经济压力,继而考虑购买商业保险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经济收入来源。

同时,由于近几十年我国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未来将步入老年的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他们对于退休后经济收入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社会保险制度将越来越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对于理财观念已不再局限于银行存款,但又无意参与高风险金融市场竞争的大部分人群,商业人身保险是恰当的选择,导致对商业人身保险的需求普遍性增加。

2.老龄化背景下个体心理压力增大促使个体自觉购买商业人身保险

虽然我国老龄化程度正在快速加剧,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个特性,我国人口数量仍然不少,工作岗位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同时,如上文所说,老龄化问题给国家财政和个体都带来了经济压力。目前正在工作的几代人中,独生子女占据了相当的部分,赡养双亲的压力与抚养孩子的压力将会长期持续增加,导致心理生理疾病的出现概率加大,对健康保险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另外,目前我国自媒体新闻泛滥,老龄化造成的单个家庭面对压力无法承受造成的悲剧个案广泛传播几乎成为常见“新闻”,从而引起大众非理性的恐慌心理,促使个体自觉购买商业保险以维持自身社会阶层的稳定。

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从众效应引起个体参保行为的改变

根据社会阶层结构理论,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是经济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指标,收入水平不同的个体,对商业人身保险消费的态度也不同。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人群购买商业人身保险并不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水平,而是为了降低自身拥有的财富可能面临的风险,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更是成为收入水平较高阶层人群的大概率选择。而收入水平越低,个体购买商业保险的心理活动就越不同。对自身没有拥有太多财富的低收入阶层而言,能够保障未来一定的生活水平是首要目标。但无论属于哪一个收入阶层,个体的商业保险消费必然会受到同阶层或更高阶层人士的影响。当身边一部分人开始为自己购买更多的商业保险时,在从众效应影响下,会带动更多的人购买商业保险,而之前并不关注商业保险的人也会逐渐向更高的收入阶层学习,引起个体参保行为的改变,导致购买商业保险的需求上升。

四、老龄化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商业人身保险市场的策略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可以满足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购买商业保险完全是个体的自主经济行为。刺激人们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因素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未来经济收入下降的忧虑和希望保持或者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个体的这些心理,商业保险公司应该开发多种适合不同收入阶层,能够满足不同经济收入人群不同期望的险种,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开发商业人身保险市场的策略,构建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自己的销售市场。

(一)响应国家政策,开发完善商业人身保险体系

2018年1月9日《人民日报》“观点”栏目刊发《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文,“加快发展职业(企业)年金,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19]2018年3月26日《光明日报》头版《聚焦养老金“十四连涨”》一文载:“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按照总体水平5%左右的标准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上调养老金。预计将有1.14亿名退休人员因此受益。”[20]文中指出,自2005年至2017年,我国已连续1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使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从700多元提高到2017年的2500元左右。[20]可以看出,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外,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上升速率非常高。同时,文中强调“按5%左右调整退休人员待遇,适当放缓养老金增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实现了广大退休人员适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而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就医疗保险问题说:“这几年我们创新体制,把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法则’,放大资金效应,使更多的人享受大病医保。”[1]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商业保险公司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自身灵活的商业性特点,开发新型服务与产品,实现与基本社会保险的对接互补,为国家和政府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我国商业保险行业的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15]

(二)创新开发应对经济压力的险种

对于正在参保的个体而言,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是对未来退休生活经济来源的忧虑,其次是由老龄化问题和二胎政策带来的经济压力,工作者既要抚养子女,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赡养双亲,一个家庭有两对老人和一对子女,大部分经济责任全部落在一对夫妇的肩上。因此经济压力既是即时存在的又是充满风险的。同时,当前的经济压力可能会造成储蓄不足等情况,这更威胁到个体退休后的经济状况。国内学者姚惠琳在研究中指出,在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寿险的购买能力取决于寿险商品的价格和购买者的收入水平。[21]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最大的潜在客户是“温饱阶层”的人,商业保险公司应针对这部分潜在客户的收入情况重新对人身保险进行定价,推出更加惠民的险种来占据市场份额,增强保险储蓄保值的功能,为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设计更多有利于长期投保的福利政策,减少个体退保的几率,实现双赢。

(三)开发应对心理压力的险种

商业人身保险的设计与社会保险不同,不仅在于商业人身保险的赢利性,更在于不同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预期不同。上文提到,老龄化会给社会从上到下都带来心理压力,社会群体的压力提高会广泛损害到人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态度,带来更多的精神疾病。近年来,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疾病的就诊率也在持续增加,2017年世界卫生日关注的就是抑郁症,国家卫计委将中国区主题确定为“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因此,商业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的险种设计必须更加精细化、通俗化,加强对精神疾病的关注,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中关于精神疾病的险种,尤其开发一些针对精神压力的新颖险种,险种的新颖性可以吸引大批消费者,扩大市场范围和保险公司的知名度。

(四)合理利用从众效应

合理利用从众效应,可以尽量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商业保险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尽管商业人身保险市场份额扩大是老龄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但仅仅依靠老龄化问题唤起消费者自身对商业保险的重视来扩大销售量,时间会相当长,尤其是对于心理压力增加的人群,很可能无法即时感受到自己的困境,效率不够高。在个体面对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并开始寻求各种解决途径时,商业保险公司做出相应的宣传与号召,推出适合新商业人身保险消费人群偏好的险种是扩大市场的关键。在收入水平较低阶层尝试投保商业人身保险的初期,个体只有得到了良好的反馈,才会推动商业保险消费的扩大,影响同阶层群体,从众效应才可以得到正向的发挥。同时,适当营造商业养老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高端形象,将其打造为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生活品质,还能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标签,能激发长期处于低收入阶层,渴望提高社会地位个体的购买欲并互相影响,快速扩大商业人身保险市场。

五、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是长期而广泛的,对个体而言,会改变个体对于购买商业保险的态度和行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和人口寿命延长共同作用的结果。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加剧以及带来的相关问题,对社会个体的社会保险保障预期形成了强大冲击,强烈地影响着人们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行为。研究表明,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与商业保险两者共同发展才能形成有效率的社会保障体制。老龄化背景下个体心理压力增大、社会环境变化、从众效应以及相应产生的理性心理因素和非理性心理因素都会对个体购买商业人身保险行为产生影响。刺激人们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因素是老龄化背景下个体对未来经济收入下降的忧虑和保持或者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个性化需求。商业保险公司应该响应国家政策,开发多种适合不同社会阶层,能够满足不同经济收入人群不同期望的险种,实现与基本社会保险的对接互补,构建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商业保险行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人身保险商业保险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上海市保险业务情况综合表(2019)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可以同时享受吗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
论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
浅谈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