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祖脉文化陇东南资源的分布与构成

2018-09-03蒲向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王母陇东伏羲

蒲向明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从近年新闻媒体较为密集发声的情况①媒体报道关于祖脉文化的文章较为集中地出现在2016年,大体有十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王晓馨《我市积极推进“祖脉文化旅游圈”建设》(《天水日报》2016年6月15日),李欣桐、童强《陇东南旅游联盟中华祖脉文化旅游联合推介会召开》)(《天水晚报》2016年6月24日),刘佳丽《祖脉文化旅游圈媒体踏线行活动走进定西》(《定西日报》2016年10月12日),巩大洲《陇东南五市“祖脉文化旅游圈”媒体踏线行走进庆阳》(《陇东报》2016年10月16日),罗艳《陇东南五市“祖脉文化旅游圈”》(《陇南日报》2016年10月20日),李晓明《陇上江南:先秦遗韵浸润祖脉文化》(《平凉日报》2016年11月22日)。对此做出支持的还有陇东南域外报纸文章如程小旭《甘肃天水打造陇东南祖脉文化旅游圈》(《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6月15日)、王晓馨《天水着力打造“祖脉文化”旅游品牌》(《甘肃日报》2016年6月19日)等。看,“祖脉文化”的核心支点在陇东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上。“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个主要指的是“祖脉文化”(其中涵盖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始祖文化”)。“祖脉文化”应该是“像脉络一样连贯而自成体系的始祖文化和创代文化”。“祖脉文化”资源作为陇东南区域内重要地域非遗现象,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彰显的脉络,更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看,祖脉文化广布于全国,也蕴蓄于甘肃大地,主要在黄河上游流域、渭河上中游流域和西汉水流域。如史前时期黄河上游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大量三皇五帝神话传说,还有夏、商、周秦大量的逸史载述和考古发现等。但比较而言,祖脉文化又以其在陇东南的分布最为富集。

一、陇东南祖脉文化的分布与构成

陇东南地区以渭河中上游流域(含泾河、葫芦河)和西汉水流域,处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毗连地带。以伏羲、黄帝、周、秦为核心的上古时代的古代文化传承脉系清楚,仅甘肃省东部关于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母题就分布在平凉、泾川、张家川、天水、徽县、西和、静宁等市县。[1]“龙的传人”祖辈薪火相传,代代相因,使得中华文化(或称华夏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祖脉文化在陇东南密集分布,有显著而特殊的地域文化因素。伏羲女娲“一画开天”,成为人文始祖,天水被称为“羲皇故里”。农耕和畜养在陇东南滥觞,具体的分布与构成在点位上星罗棋布,以羲(娲)皇文化、黄帝炎帝文化、西王母文化(含氐羌文化)、周祖文化、早秦文化、姓氏文化为主要关键点(具体可参见表1)。

表1 陇东南“祖脉文化”主要资源一览表

伏羲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中华民族的精神领袖。“女娲”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神话色彩的形象,产生的具体时间已无真凭实据可考,但它却通过延绵不断的口头叙事、文献阐释以及大量的墓葬绘画、庙宇雕刻等文物遗迹,广泛影响着人类对历史的文化记忆,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建构出一个无可替代的“女始祖”。[2]伏羲、黄帝、周先祖、秦先祖一脉相承,不断开疆拓土,不断丰富龙图腾的内涵。作为民族图腾的中国龙兼容并蓄,体现出多面的意义能指。华夏民族成为了一个包容的民族,作为族徽的“龙”逐渐成形的过程,也就是华夏民族疆域不断扩展壮大的过程。自周秦直至今天,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巨龙,继续抒写着龙族的传奇。

黄土高原不但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的发祥地,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伏羲、黄帝、周先祖、秦先祖开疆拓土不断东进,秉承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其所形成的祖脉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形成与传承中始终处于主流文化地位。其文化遗存、遗迹是华夏子孙民族认同的根脉,也是一条以祖脉文化为特色的黄金旅游路线。因此,连接分属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四市的祖脉文化旅游线路,从而形成以弘扬祖脉文化为核心的品牌旅游热线,可以讲,对传承祖脉文化,增强民族认同,书写华夏民族传承创新又增添了一新的篇章。

二、陇东南祖脉文化资源主要类别与蕴涵

(一)羲(娲)皇文化

伏羲、女娲是祖脉文化之源头。伏羲是位居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典籍记载中颇多浓墨重彩之处,《易》、《礼记》、《说文》、《世本》、《帝王世纪》、《左传》、《汉书》等等,不一而足。《竹书纪年·前编》:“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州,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伏羲)于成纪。”[3]《礼记正义》卷一四《月令》第六注引《帝王世纪》:“太皞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4]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5]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30《补史记·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6]这里所指“成纪”,古属天水郡,古城在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该地名逐渐移至今秦安、天水境。

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人类距今7000~8000年的生存遗迹与文献记载中伏羲、女娲生存年代基本一致,大地湾文化存在的时间与伏羲、女娲时代是重叠的,充分证明天水及其周边县区(如陇南西和县)正是伏羲、女娲当年诞生成长的地方,是华夏民族的根脉所在。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将伏羲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归纳为九个方面:造网罟,发展渔猎畜牧;创造书契;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立九部,设六佐;作历度,定节气;钻木取火;尝百药、制九针;制琴瑟,作乐曲;“立占筮之术”。这九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中华文明始祖,伏羲肇启文明的不朽之功,与天地共寿,日月同辉。

女娲氏,又称女希氏、有蟜氏,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母系社会时期聚落首领或部族。《辞源》引东汉许慎《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7]女娲作为华夏族始母,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先始,古神女而帝者,是炎黄二帝的母族,位列“三皇”、“五氏”之一。相传是华胥氏之女,与伏羲是血亲兼配偶。女娲神话的基本要素有造物(含造人)、救世(含补天)、女皇之治等。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自己的母亲,是无父无夫的国度。静宁、秦安县流传的《伏羲降生》神话蛙变成女娲[8],是别一种造人情景的投射,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

(二)黄帝炎帝文化

炎黄文化,是与伏羲女娲一脉相承的。伏羲氏以龙为图腾,炎帝部族的神农(龙)氏、黄帝部族的轩辕氏均以龙为图腾,说明炎黄与伏羲、女娲有相同的文化认同与信仰归属。天水境内有多处与炎黄有关的地名,如天水麦积的神农山,秦州的齐寿山,清水的轩辕谷、轩辕丘、轩辕庙等,均证明天水一带与炎黄的关系密切。晋郭璞《水经》载:“帝生于天水轩辕谷。”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清水)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汉代易学家焦赣《焦氏易林》记载:“皇(黄帝)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是说黄帝出生在伏羲故里,这里兵革不至,适宜人们生活。平凉有黄帝至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庆阳是《黄帝内经》中与黄帝讨论养生的论道者岐伯故里,所以,陇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黄帝文化遗迹与遗存。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晋郭璞《山海经》注:“帝生轩辕之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帝生于天水轩辕谷”《清水县志》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清代至民国在清水县城西曾立有“轩辕故里”石碑。[9]

庆阳南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遗址,与黄帝时代重合,进一步印证了陇东南地区黄帝文化的文献史实与传说渊源。文化渊源上,黄帝文化与伏羲文化一脉相承,郑樵《通志》云:“伏羲有河图之应,而黄帝复受河图;伏羲命子襄作六书矣,而黄帝复命仓颉制文字;伏羲已造历律矣,而黄帝复有历律之作;伏羲作易矣,而神农黄帝复作《易》。”[10]在此基础上,黄帝文化发展了伏羲文化,完善了官制、田制、兵制、法制、行政区划、礼仪祭祀制度,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华夏、东夷集团,并逐步将势力延伸到江淮流域。《直隶秦州新志》载:“帝生于轩辕之丘,名日轩辕,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省志考异》中载:“轩辕谷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清水古称上邽,又属天水郡管辖。各种县志亦均有记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黄帝生于姬水,长于寿邱。”宋罗泌所著《路史》,该书注中有寿邱在上邽语。这些史实与成纪为伏羲、女娲生地,宝鸡为炎帝生地互相印证,有助于证明渭水流城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三)西王母文化

平凉泾川回山(回中山)王母宫以始建之早、规模之大而被公认为西王母祖庙,泾川西王母文化已成为亮丽的文化名片和全省对台交流的品牌之一,在海峡两岸民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1]在泾川,现有七项国内外罕见的西王母文化遗产。泾川“西王母信俗”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①西王母文化遗产是分布在地域(民族)记忆、神话、道教、民俗、文艺等方面并以其形式传承的人类遗产。秦汉之际的《尔雅》最早把西王母当作西部的地域名或氏族名记载。《礼记》载:西方曰戎。西王母“虎齿豹尾”之形,现代人认为是西王母以巫术行大巫师之职治理部落时戴有“虎齿”的面具、穿有“豹尾”的章服。因西方地理符号是虎,虎因此是西部古民族的图腾,戎族与西王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12]以吴晗的考证理解,西王母即戎族,戎族即西王母。至今,陕西大荔有“大荔戎”、甘肃泾川有“乌氏族”、甘肃庆阳有“义渠戎”的遗存。由东渐西,戎族的生存足迹与历史身影呼之欲出、挥之不去。后世的地理知识愈进步,神话西王母的地域愈西移。西王母居昆仑悬圃、阆风之苑。道教赋与西王母以神格,她和东王公共主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司天之厉及五残”。以世俗理解,西王母是生命起源和善恶分明的生命秩序的主宰,向善,就有祥瑞;向恶,就有惩罚。西王母神格仅次于三清,可谓崇高。

回山王母宫,今见胜迹遗存颇多,是一处关于西王母专门、完整的圣地。它包含了西王母早期的许多重要传说,并以此为重要内容扩展到中国道教天体形成的主体学说。这些有关王母宫的遗存资料,在现今中国是少见的。[13]在文学艺术领域,西王母题材作品汇集。从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取材西王母至今,西王母一直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的主角和题材,古今所有文学大师和作者,无不描写或引用过西王母。青铜器、石刻、画像砖、壁画、雕塑、碑刻、木刻、民间画、年画上表现西王母素材举不胜举。民俗西王母,是民间把她请进无数的庙堂,又与祖庙呼应,以庙会形式,全体民众自发崇拜、纪念王母娘娘,实际是祖先崇拜意识、认同中华人文先祖之一的民间文化自觉,也是向王母娘娘祈求平安。西王母遗产的时代价值,首先是和平之美。西王母与黄帝、舜帝、周穆王借地图、美玉、诗歌等言和平、减杀戮。其次是长寿之美。向善者寿,行恶者灾;瑶池圣境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想模式。嫦娥奔月等想象,则是在古代己诞生了今日中国人航天的创意,打开了人类科学、艺术想象力之门。西王母被誉为东方美神,以“母娘慈悲”之精神、“容颜绝世”之风韵,集

①农历三月二十日,是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会,来自台、陕、豫、陇东的游客和沪、鄂、川、浙、苏、宁的客商6万多人朝圣谒祖、贸易经商,使回山和县城数次出现人流蜂拥、水泄不通的空前盛况。泾川现存宋开国元老陶谷碑记载,农历三月是宋开宝年间重修王母宫竣工之月,其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相沿成习,已传承一千多年。中国民俗学专家乌丙安、陶立先生等评称: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泾川西王母庙会是最早最大的。中了中国人对母亲美、女性美的共识。

(四)周祖文化

庆阳,古称北豳,是周人12代先祖及周族部落创业立国的地方。早在尧舜时期,周人远祖弃,因好农耕,善稼穑,被尧、舜二帝先后封为农师后稷,并将邰地赐赏给弃,姓姬。此后世代皆为后稷,到夏代后期,因夏后氏王朝德政衰败,诸侯叛乱,去稷不务,时任后稷的裔孙不窋率族人奔赴戎狄杂居之地,即今之庆阳。不窋和儿子鞠陶、孙公刘三代在庆阳教民稼穑,发展农业,从而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周道之兴自此始”。到夏桀22年,公刘为了向南发展,扩大北豳疆域,便率部族从庆阳城南迁至宁县城西之庙咀坪,古称公刘邑。公刘和儿子庆节正式在这里建立了豳国。它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此后,经裔孙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轩辕黄帝第15世孙),前后共12代、四百余年在豳地的经营和发展,壮大了周族部落,形成了周王朝的雏形。[14]在商朝武乙年间,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扰,率亲近部族南迁陕西岐山县的周原,自称为周。从此,庆阳地区被五戎侵占,开始了五戎乱豳、部落方国林立的局面,直到春秋时,才被义渠戎国统一。

秦灭义渠,建立北地郡,庆阳始归中原大统。闻一多考证周人乃伏羲之后:“复考旧传古帝感生之事,由于履迹者,后稷而外,惟有伏羲。《御览》七八引《孝经钩命决》:‘华胥履迹,怪生皇牺’。同上引《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山海经·海内东经》引《河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牺。’《潜夫论·五德志篇》:‘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余尝疑伏羲为犬戎之祖,犬戎与周或本同族,故传言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之,而《易》称《周易》。今复得此证,益信前说之不谬。”[15]邹衡考证黄帝炎帝亦为周人先祖:“炎黄不是很早,也不是很晚,他们都是周人最早的祖先,同周文化挂钩。后来和商人发生关系是后人的传说。我很怀疑,黄帝与炎帝很有可能都是周人远古的祖先而已。我这个说法,最早是根据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做的进一步推论。”[16]周人的农耕文化上承炎黄农耕文明,如南佐遗址发现的大量稻、粟、稷等粮食碳化物,是我国史前农业考古的重要资料,为研究农业起源、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交流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充分说明先周之前,陇东高原已有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周先祖继承并传承了炎黄时代的农耕文化,将农耕文化的种子培育、天间管理、收获祭祀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诗经·豳风·七月》《生民》等诗,均是周人在北豳时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写照。周文化祭祖台在陇南礼县有考古发现。

(五)早秦文化

早期嬴秦的崛起,成为汉渭文化圈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17]《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18]嬴秦的始祖伯益生活在尧、舜、禹时代。古籍文献表明,早期嬴秦人一方面经常处于流动无定的徙居之中,另一方面则又始终与夏、商、周王室保持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他们的活动似乎总是以王室所在作为中心。秦人在西土的祭祀,也可以看出其根系来源。闻一多统计秦诸畤:“秦襄公作西畤,祭白帝。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白当为青)。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献公作畦畤,祭白帝。”[18]

早秦文化蕴蓄了完成大一统的政治军事力量。嬴秦长期僻处西垂,较少受中原王朝体制下礼乐伦理的熏陶,尤其是较少受到贵族社会、宗法社会制度的约束,所以在政治行政方式上,在人事理念上,军事创新上都能自成一体,且兼容并包,其政策多含功利主义色彩,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性。

早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民族交往和融合。秦人活动区域内的甘谷县、麦积区卦台山、西和仇池山均有伏羲遗迹与传说,亦有炎黄遗迹与传说,更与周民族地理位置相近,而他们都是从泾、渭河上游顺势东向发展,秦人东向的精神动力来自伏羲、黄帝以及周王室等,这也就是秦人祭祀伏羲、黄帝的原因。顾颉刚先生曾提出“黄帝原本是秦国特有的神。”[19]从礼县出土的秦早期文物可证秦文化对周人礼乐文化的继承,并发展了自黄帝至周人的政治制度,逐渐完成华夏民族大一统的民族融合格局。秦文化是嬴姓秦氏先祖在秦氏文化的基础上开创的人类文明成果,是我国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早秦文化处于整个秦文化的源头和始祖地位。它包括所有秦族人、秦氏宗族及其相关组织创造的一切源头部分的文明成果、秦氏宗族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它是嬴秦族人自身的宗族文化之肇始。在天水甘谷县毛家坪有商晚期秦文化考古发现,考古发现比其稍晚的还有天水市清水县李崖遗址,都可以和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早期文化考古发现相印证,统一开发、保护和利用。

三、结 语

通过资料和实地调研,我们认为,“祖脉文化”概念的提出,高瞻远瞩,充分考虑到了陇东南祖脉文化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甘肃所处的区位优势,以及彰显出诸多比较优势:

第一,祖脉文化与古丝绸之路文化渊源深厚,现存许多文化遗迹在陇东南星罗棋布,发展祖脉文化旅游业从点状分布到“串珠式”分布,再到网状布局是升级之路、必然之势。第二,以祖脉文化为代表的陇东南文化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始段具有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特殊优势;随着天水、陇南向南的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建设的逐步到位,甘肃“向南开放”的作用会日益凸显,这为陇东南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叠加便利和支撑。第三,积极探索祖脉文化资源在陇东南开放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借“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利用国家新的政策红利,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加快陇东南的开放步伐,积极探索开放型文化经济新路子。第四、加快推进祖脉文化引领的陇东南“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联盟”建设,以国际视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刻认识以祖脉文化支撑的陇东南旅游业在我省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陇东南旅游业作为我省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的特殊作用,切实把祖脉文化支撑的陇东南新型业态抓出更大成效。

祖脉文化概念的提出,对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祖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尤其是建设“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利用我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的软实力战略,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契机,构建国家向西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其中建设文化通道、文明通道被作为战略要求加以强调。目前,配合“华创区”建设打造河西走廊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平台的战略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以“兰州新区”建设为核心的都市圈文化建设战略成绩斐然。比较而言,以祖脉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还未形成集中而显现的重大进展。以祖脉文化为核心,东向注视陇东南发展,把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目标相统一,是打祖脉文化之牌,推动陇东南社会发展,把握历史新机遇的基础和前提。在确保陇东南各项发展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发展祖脉文化陇东南旅游产业,在提升甘肃总体的文化软实力、扩大祖脉文化国际国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西王母陇东伏羲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伏羲创八卦
伏羲画卦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