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018-09-01曹建宏
曹建宏
初中阶段正是善恶美丑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的义务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给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成了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带领学生挖掘感受美
如果你擅于挖掘的话,不难发现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美的画面。然而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去挖掘美,那就更不用提感受美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中挖掘美。
例如,课文《春》,作者朱自清抓住了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个春天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一个画面都夹杂着春天芬芳的气息,充满了美感。这是一篇蕴含诗意的散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段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采用轻盈的语调。在朗读的同时,去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这几个画面,画出对应的画来,将美更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然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作者笔下春的美。作者用了清新优美的语言来描绘五个春天的画面,春草图中,作者“偷偷”一词写出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俏皮模样,“钻”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满是”说明了小草的多。文中除了对小草的正面描写,还通过对人的描写侧面烘托小草的旺盛。春风图中运用了多个角度描写,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嗅觉:“还有各种花的香”, 写出了春花的芳香;听觉:“风轻悄悄的”“应和着”,这里作者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感情。另外三幅春图也各有特色,这五幅春景图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和不同的写作手法,语言优美地展现春色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大家分享觉得哪幅图最美,让学生在分享中去体会文中春景的美好。
教师通过多种角度引导学生挖掘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语言美、结构美,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自主地关注文章中的语言及结构描写,很轻易就可以感悟到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美。不知不觉,学生挖掘美感悟美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美
在各种美中,人性美的感染力是最强大的。太过功利的社会会让人变得冷漠,有些人不会感动,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人性美,并让学生在人性美的感染下,关心别人,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描写到了人性美,传达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例如课文《窗》是一篇小说题材的文章,故事描述了两个病人在同一间病房,一个病人的床位靠窗近,另一位离窗远,两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两位病友的品行。
离窗近的那位病人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他描述的生活十分精彩,一个身患重病的人,能如此生动地描述丰富多彩的世界,这说明他是多么热爱生活,有着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临窗病人是一位善于为他人着想、带给他人快乐的人,他的品德是高尚的。而离窗远的病人,日复一日地听着别人为自己描述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嫉妒,最终竟发展到见死不救的地步。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学生可以从这个故事里感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看出人性的美与丑。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用各种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分辨美与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行为美、心灵美。
三、激发学生善于创造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之外,还应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一颗破土而出的嫩芽、一句困境中的加油呐喊声、一双危难中拉你前行的手都美不堪言。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可以时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命题作文,例如《我最尊敬的人》《最美的风景》等,让学生们在写作的同时,对美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认识,可能本不起眼的一幕,学生用优美的语言使之变得精彩。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启发学生运用语文的手法确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学习作者表达美的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受到具有人性美的人物的影响,自觉地完善道德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用多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练得越多,学生对美的观察就越细致入微,收集的表现美的内容就越丰富,如此一来,学生就更善于在写作中、生活中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語言美、意境美、人性美,让语文教学融入更多美的因素,去孕育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教师巧妙地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时,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22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