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吸引你
2018-09-01张丹丹
张丹丹
信息爆炸的今天,中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接收的信息量变得更丰富,头脑也变得更灵活了,所以,要求教师信息量更为丰富,才能“产生”更为吸引学生的兴趣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非常重要,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很有帮助。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提问,问得巧妙,则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相反,问得平淡或枯燥,则会削弱学生的智慧之光,甚至会慢慢磨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
笔者认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技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拿“接地气的时尚话”吸引学生
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都是较高的,有的教师出口成章,有的妙语连珠,有的擅长讲故事,这些来自文学本身的魅力从而牢牢吸引学生。教师不妨适当地在课堂上引用一些时尚流行的网络语言,既接地气,又显亲切活泼,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耳目一亮”,注意力立刻就集中起来了。
笔者教《陈太丘期行》课文时,在分析元方这一孩子的人物形象环节中,提问:“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不理睬父亲的友人,在古代,竟然还可以有这种操作?”学生哈哈大笑,教师继续问:“看来,在儿子的神助攻下,父亲和友人的友谊小船,是不是要翻了?”学生会心地笑起来,继而专注地思考起来,有的学生回答:“这艘小船不会翻,因为元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说得有理有据,友人应该为父亲感到高兴。”有的学生回答:“我也认为小船不会翻,因为既然是父亲的朋友,一定会接受朋友儿子的批评。”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小船会翻,因为朋友不守信用,又责怪父亲,这种人连小孩子都不屑于交往,元方的父亲也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思维的火花也不断被点燃。
二、拿“不露痕迹的连环问”引导学生
教師要不断积累,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做到备课充分,才能 “胸中有万壑”“长袖善舞”,把控问题驱动下的语文课堂。当学生的思考火花一旦被点燃,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善于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积极前行,从而到达问题的根源,探寻到事物本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例如,笔者在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就有了以下的连环问。
师: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现自由?
生:闲游。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这个词可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自在,不再受到王母娘娘的管束。
师:你能继续发挥想象,他们在闲游些什么呢?
生2:牛郎在给织女买漂亮的衣服。他们在喝仙酒,玩玩看看。
师:那么,这个闲游,我可以改成闲逛吗?
生3:不好。因为闲游更能表现牛郎织女的优哉游哉,非常高兴。
师:再读读“闲逛”,是不是有了一份……什么感觉?
生3:好像很无聊的感觉。
师:诗歌的意境没有这么美了,还有什么理由吗?
生4:还要和上面最后一个字押韵。
师:是啊,诗歌一定要注意押韵,我们一起找找诗歌中每一小节中押韵的字。
生齐找“星、灯、市、奇、广、往、游、走”。
师:诗歌的最后一句中“在走”,和我们平时的“走”有什么不同吗?
生5:这里的走应该是写牛郎织女走得比较慢,很悠闲。
师:说得对。所以,我们在读这个“走”字的时候,要加上拖音,“走……”一起试试看,读一下。
教师看似不露痕迹的提问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诗歌教学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品质得到了提高。
三、拿“穿越式(假想式)问话”感染学生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课文,几乎包罗古今中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资源,利用音乐、图像、声音、视频等,帮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受到感染。教师面对的学生来源,很大程度上都来自本地。学生对家乡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对历史世界“迷之好奇”,教师不妨把教室变成“他乡”、变成“外国”、变成“古代”,带领学生穿越一下,假想一下,吸引学生。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涉及到“秋天”“北海”“菊花”,教师利用ppt播放北海公园的菊花图片,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北京的北海,眼前是开得茂盛的菊花,看,有的素淡,有的绚烂,如果你是作者史铁生,你会想到什么?你为什么选在秋天怀念母亲?你为什么来看菊花,而不是玫瑰、梅花、荷花等其他花呢?”
学生面对如此情境,一下子就身临其境,有了代入感,再来思考这些问题,就好比找到了切入口,容易多了。
同样,在学习一些古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模拟古人说话的语气,尝试用一些“之乎者也”提出问题,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提高了兴趣,也增强了语感,这样的语文课堂既活泼又实在,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2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