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药剂防除黄帚橐吾药效及药害分析
2018-09-01李林霞于红妍
李林霞,于红妍
(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8)
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为菊科橐吾属植物,是分布在青海省高寒草甸上的毒杂草之一。近年来黄帚橐吾在退化草场上持续蔓延,牲畜误食中毒后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黄帚橐吾凭借自身的须根和根状茎,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充足的水分和养分,造成群落中其他植物生长呈亚健康状态,进而加速草地退化的进程,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1]。目前,青海省毒杂草防除技术较为单一,现有的除草剂对优良牧草药害较为严重。为筛选一种能高效防除黄帚橐吾,对非靶标优良牧草(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可食牧草)安全,对人畜、环境影响较小且价格适宜、易于推广应用的草原毒草防除药剂[2],贮备青海省草原各类草原毒草防控技术,笔者在青海省海晏县采用3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31%氨氯吡啶酸·2,4-滴、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3种药剂进行防除黄帚橐吾试验示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位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的哈勒景乡,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0°23′~101°20′,北纬 36°44′~37°39′,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241 333 hm2。海晏县气候类型为高原亚干旱气候,年均温在1.5℃左右,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3]。哈勒景乡位于海晏县东北部,海拔3 000~3 500m,草场面积为39 000 hm2。哈勒景乡的天然草地中黄帚橐吾的危害较为严重,经调查,海晏县黄帚橐吾危害区毒草密度最高345株/m2,平均112株/m2。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药品与器械
2.1.1 药品:3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31%氨氯吡啶酸·2,4-滴、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由陕西美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1.2 器械:背负式锂电电动喷雾器 (型号3WBD-16,台州市路桥农腾塑料制品厂)。
2.2 试验设计
选择黄帚橐吾密度适中且分布较均匀处作为试验地。喷药前,对试验区草地黄帚橐吾的密度和高度进行调查测量,并对优良牧草(禾本科和莎草科)和杂类草高度、盖度、生物多样性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待喷施药剂后7、15、30 d观察黄帚橐吾的枯萎情况,同时分别调查优良牧草和杂类草高度有无变化。
该试验设置3种药剂:3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A)处理,用药量为 1 080 g/hm2;31%氨氯吡啶酸·2,4-滴(B)处理,用药量为 1 650 g/hm2;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C)处理,用药量为1 200 g/hm2;以上3种药剂的用药量均根据药品说明书而定,每个处理重复3次。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设置为0.13 hm2,小区间设置20m宽保护行,并设置空白对照试验(CK)。每个试验小区内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重复取样3次,取样面积为1 m2。
2.3 试验方法
2.3.1 施药前调查:2017年7月初,该试验地点的黄帚橐吾正处于盛花期,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1 m2。标出样方四周界限或者直接套入相应大小的样方框内,对样方内黄帚橐吾的株(丛)数进行计数和测量株高,计算得出密度和高度,再按照试验设计将样方内其他植物种类、高度记入调查表中。
2.3.2 施药方法:用3WBD-16型背负式锂电电动喷雾器进行茎叶常量喷雾,喷头高度0.5 m,宽幅2~3 m,行走速度90~100m/min。施药时尽量选择无风或晴朗少风天气进行施药操作,施药人员顺风匀速前行进行喷施,注意避开雨天施药。
2.3.3 施药后调查
2.3.3.1 药效调查:施药后7、15、30 d调查对黄帚橐吾的枯萎株数,从而利用防前密度和防后密度计算得出防效,对黄帚橐吾、优良牧草、可食牧草的产草量变化进行调查加测。
2.3.3.2 对牧草安全性评价:施药后7、15、30 d观察药剂对其他牧草的安全性,如有药害发生,详细描述药害症状(如畸形、枯斑、生长受抑制、失绿、枯萎、死亡等),药害发生危害情况,并按标准确定药害等级。
3 统计处理
数据用SPSS V17.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Oneway ANOVA进行方差分析,Post Hoc多重比较采用LSD比较。
4 结果与分析
4.1 3种药剂对黄帚橐吾的防除效果
通过试验和调查数据结合方差分析表明,施药7 d后,A、B、C 3个处理防效达到了50%以上,3个处理的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处理防效高于其余2个处理;施药15 d后,3个处理的防效达到了60%以上,各处理的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B处理的防效高于其他2个处理;施药30 d后,B处理的防效达到了80%以上,A、C处理的防效达到了70%以上,各处理的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处理的防效高于其他2个处理,详见表1。
4.2 3种药剂对黄帚橐吾外部特征的影响
3种处理的试验区黄帚橐吾表现为:施药7 d后,黄帚橐吾开始萎蔫卷曲,部分叶片变黄,个别植株枯死,部分表现为长势减弱;施药15 d后,黄帚橐吾枯萎株数明显增加,斑块面积增大,与对照区相比部分未开花,未枯萎植株生长停滞,表现出矮小性状,部分枯萎植株根部变褐色,有腐败的趋势,试验区部分黄帚橐吾失绿黄化现象明显,生长状况发生明显的抑制,植株较未施药植株矮小蜷曲;施药30 d后,未枯死植株停滞生长,茎秆扭曲,叶片部分发黄,斑块面积进一步增加[4],具体情况见表2。
4.3 3种药剂对生物多样性的安全评价
施药后,对试验区调查观测,A处理区禾本科、莎草科等优良可食牧草生长发育略有影响,只有小部分禾本科、莎草科植物叶尖些许发黄,但仍能正常生长,对优良牧草根部几乎无影响,生长发育正常;B、C处理区禾本科、莎草科等优良可食牧草生长发育正常。结果表明,3个处理在试验剂量下,对早熟禾、披碱草、针茅等禾本科牧草和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苔草等莎草科牧草相对安全;A处理对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略有轻微影响。3种处理对扁蓿豆、米口袋、黄芪等豆科植物和对蒲公英、阿尔泰狗娃花、美丽风毛菊等菊科植物和柴胡等伞形科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中等药害[5]。
表1 3种药剂防除黄帚橐吾效果
表2 施药后黄帚橐吾外部特征变化
表3 3种药剂对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表4 3种药剂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4 3种药剂防控黄帚橐吾对草地植被群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由表3可知,施药7 d后,A、B处理对禾本科牧草和莎草科牧草草群平均高度略有影响,同CK区比较略有降低;A、B、C各处理对杂类草牧草草群平均高度同CK区比较略有降低。施药15 d后,A、B、C各处理对禾本科牧草、莎草科牧草和杂类草牧草草群平均高度同CK区比较略有降低。施药30 d后,A、B、C各处理对禾本科牧草、莎草科牧草草群平均高度同CK区比较略有降低;对杂类草牧草草群平均高度同CK区比较明显降低。由此可以看出,各处理的药剂对禾本科牧草、莎草科牧草略有影响,但其仍能正常生长;对杂类草牧草有抑制作用,结合生物多样性来看,处理对豆科、菊科和伞形科植物有中等药害。
4.5 3种药剂防控黄帚橐吾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调查数据经方差分析,由表4可见,各处理间优良牧草产量、杂类草产量和黄帚橐吾产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优良牧草产量和黄帚橐吾的A、B、C处理与CK区产量比较可知,其产量均略微降低。杂类草产量A、B处理与CK区比较可知,其产量均略微降低;C处理与CK区比较可知,杂类草产量略微增加,由此可见C处理对杂类草产量无明显影响。
5 结论
①该次试验中,31%氨氯吡啶酸·2,4-滴用药量在1 650 g/hm2时,施药30 d后对草原黄帚橐吾的平均防除效果达到了80%以上,高于其他2种处理;其对优良牧草和杂类草略有影响。
②3种药剂对禾本科和莎草科优良牧草均略有影响,对豆科、菊科和伞形科等杂类草有中等药害。
③药品的最终防控效果需待第二年牧草返青后做进一步调查监测,才能给予科学准确的评价,才能确定其在青海省天然草原上的推广应用前景,以达到根本防控黄帚橐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