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放射知识培训干预研究
2018-09-01董坤杨永坚张枫
董坤,杨永坚,张枫
(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马鞍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局,安徽 马鞍山 243000)
自伦琴于1895年发现X射线以来,人类开启了电离辐射应用时代,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1]。随着人们对电离辐射的深入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虽然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2-3]。放射线能够对机体造成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眼晶状体浑浊、生殖能力下降等损害,且这种损害很难治愈[4-5]。还有研究表明,从事放射性相关工作的人员,容易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职业活动[6]。由于缺乏对电离辐射生物危害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防护措施,发生了大量的辐射损害甚至死亡的事故[7]。放射人员的个人剂量的监测是辐射防护与安全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放射防护效果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健康效应的重要指标,相关法律法规已对其作了明确的规定[8]。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能够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防止或者限制辐射危害的发生[9]。本研究拟通过对某市三家三级医院从事放射工作相关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以及放射知识培训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市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及其影响因素和放射知识培训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估医院放射暴露水平,提出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建议,同时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10],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某市三家三级医院接收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包括放射治疗、介入放射、放射诊断、技术放射学及其他科室部门相关放射工种,选取在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连续工作5年的79名放射人员为个人剂量监测研究对象;选取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连续工作2年的154名放射人员为放射知识培训干预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根据放射卫生法规、标准和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制订《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调查表》和《放射知识调查表》。2013年10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调查表》现场问卷调查,包括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工作相关情况(工种、专业技术等级、放射工龄、平均每周放射工作时间等)。放射工作人员知识培训统一开展,分别于培训前(2013年10月)、培训后(2014年10月)对154名放射知识培训研究对象进行《放射知识调查表》现场问卷调查,包括放射危害知识(10题)、放射防护知识(10题)、放射法律法规知识(10题)三个方面,问卷得分为答题正确数除以30再乘以100(即转换成100分满分),60分为及格。
1.2.2监测方法 依据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1],采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ce dosimeter,TLD)检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对接受照射的工作人员,每人在左胸前佩戴一个个人热释光剂量计,佩戴周期为3个月,同时发放一枚本底对照剂量片,放置于无职业照射环境,以消除天然辐射可能引起的误差。之后进行剂量计更换,每年共计4个周期。通过FJ-427A型热释光剂量仪,依据热释光计量法原理,对个人热释光剂量计内置的探测器进行检测,得出相应剂量值(mSv);检测结束后需对探测器进行退火处理,研究中使用FJ-411热释光退火炉进行退火,保障探测器的循环使用。剂量计发放、佩戴、回收均由该医院的放射防护负责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1.3质量控制在问卷调查开展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对问卷中各问题统一标准及操作;在现场调查阶段,调查员要及时对调查问卷进行核查,避免漏填、错填的现象。在监测过程中,安排专人对热释光剂量计的发放、使用和回收以及循环利用进行全程监督,并不定时对放射工作人员热释光剂量计使用情况进行抽查、规范管理。问卷调查和监测结果数据录入采取双录入方式进行汇总整理,以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2 结果
2.1个人剂量监测研究
2.1.1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08—2013年期间某市三家三级医院连续工作5年的79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布情况见表1。5年间总检测395人次,其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0±0.36) mSv·a-1,远低于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限制水平(20 mSv·a-1);其中244人次的剂量<1 mSv·a-1,占61.77%;151人次的剂量在1 ~ 5 mSv·a-1之间,占38.23%。与2009、2010年分别比较,2011、2012、2013年人均年剂量当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1年比较, 2012年人均年剂量当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2年比较, 2013年人均年剂量当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2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影响因素分析 2008—2013年期间某市三家三级医院连续工作5年的79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等级、工龄、放射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之间人均年剂量当量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岗位、工种、每周工作时间的放射工作人员之间人均年剂量当量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医师、护士分别比较,技师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介入放射、放射诊断工种分别比较,技术放射学工种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射治疗、技术放射学工种分别比较,其他工种人均年剂量当量均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每周工作30 h~比较,每周工作40 h~、50 h~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放射知识培训干预研究
2.2.1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前问卷得分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2—2014年期间某市三家医院连续工作2年的154名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前问卷得分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见表3。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等级、放射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之间问卷得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之间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放射学工作人员问卷得分低于放射治疗、介入放疗、放射诊断工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前后放射工作人员问卷知识得分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12—2014年期间某市三家医院连续工作2年的154名放射工作人员干预前后问卷知识得分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4。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后问卷中放射危害、放射防护、放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后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在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评价放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职业安全健康的重要依据[12]。本研究对某市三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在2009—2013年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市医院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0±0.36) mSv·a-1;其中,人均年剂量当量低于1 mSv·a-1和1~5 mSv·a-1者分别为61.77%和38.23%。这个结果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20 mSv·a-1的剂量限值[13],说明该市三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外照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并且,与2009、2010年分别比较,2011、2012、2013年人均年剂量当量均降低(P<0.05),说明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暴露水平逐年得到改善。可能的原因是医院配备的X射线诊断设备、治疗设备、放射屏蔽及个人防护措施比较完善,该市医院和放射工作人员自身越来越重视放射防护工作,放射卫生监管部门逐年加大监管、宣传培训力度和仪器设备检测力度有关。
进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对该市三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影响,发现不同岗位、工种、每周工作时间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师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医师、护士(P<0.05),技术放射学工种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介入放射、放射诊断、其他工种(P<0.05),每周工作40 h~、50 h~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每周工作30 h~工作人员(P<0.05);可能与技师、技术放射学工种、每周工作40 h~、50 h~放射工作人员接触放射机会较多,长时间近距离的照射造成这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值较高,加之个人剂量定期检测结果长期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忽视放射危害后果。另外,不同工种之间放射剂量存在差异还可能因工作地点不同,辐射强度不同,每个检测周期实际接触照射时间长短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单次照射时间较长,但每周实际接受照射次数较放射诊断人员少,造成个人剂量检测结果相近。因此在放射工作中每位工作人员要将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放射防护管理、放射知识培训和职业健康体检,了解放射危害后果,对技师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定期评估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尤为重要。
表1 2008—2013年某市三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注:与2009年比较,aP<0.05;与2010年比较,bP<0.05;与2011年比较,cP<0.05;与2012年比较,dP<0.05
表2 2008—2013年某市三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影响因素分析
注:岗位:与医师比较,aP<0.05;与护士比较,bP<0.05。工种:与放射治疗比较,aP<0.05;与介入放射比较,bP<0.05;与放射诊断比较,cP<0.05;与技术放射学比较,dP<0.05。每周工种时间:与30 h~比较,bP<0.05
表4 2012—2014年某市三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干预前后问卷知识得分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表3 2012—2014年某市三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前问卷得分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有效的防护培训,可以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和意识,进而降低辐射危害[14]。我们对2013—2014年期间该市三家医院连续工作2年的154名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前问卷得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放射工作人员的问卷平均得分为(50.30±10.66)分,未达到及格,说明该市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放射知识普遍欠缺,可能医院和个人只重视放射技术工作,对放射法律法规、放射防护和放射危害后果重视程度不高,医院和个人本身未能自觉加强有关放射知识学习。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等级、放射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之间问卷得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等级、放射工龄这些因素可能不影响放射知识培训干预效果。但是,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之间问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放射学工作人员问卷得分低于放射治疗、放射诊断、技术放射学(P<0.05),提示不同工种可能是放射知识培训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技术放射学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培训。
通过对干预前后问卷知识得分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后问卷中放射危害、放射防护、放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放射知识培训干预后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低于干预前(P<0.05);说明放射知识培训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知识问卷得分,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提示放射知识培训干预是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和降低放射危害的有效措施。
4 建议
医院应建立健全放射防护管理体系,定期对放射装置进行检测和维护,加大岗前、岗中放射防护培训,做好放射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工作,对不适合放射岗位的人员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知识学习,尤其是要了解放射危害相关疾病特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加强放射卫生监管,做到辖区内全覆盖、存在问题全通报,针对存在问题多的单位要加大监督频次和培训力度,通过约谈、监督检测和技术指导等手段提高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