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2018-08-31佐拉

西部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手稿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没有直接展出,但是生态伦理思想存在于《手稿》的每个章节中。笔者以亲身经历出发,感受到了环境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关系,梳理了马克思在《手稿》中为我们罗列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主要写了四个方面: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2异化劳动中的生态伦理思想,3人与自然的和解,来展开论文。

关键词:手稿;生态伦理

大约在半年前,在支付宝偶然发现一项新功能,蚂蚁森林。支付宝的这项支援活动不禁让我心生暖流,在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用《手稿》代替)后,更加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有了浓厚的兴趣。

《手稿》中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马克思在讲到私有财产、异化等问题时,都含有了生态伦理的思想。正确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打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建设性指导。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1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自然界的存在先于人的存在,人类的生命是由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依旧依赖于自然。自然界为人类无条件的提供了生产生活的一切资料。人类直接的、间接的生产生活都源于自然。我们的吃、穿、用、行,都是从自然中摄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不至死亡,必须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源泉。我们还可以从《手稿》中看到许多人与自然关系的语句。“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自然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3]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也反映了自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则很难有良好的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

1.2实践——人与自然相联系的纽带

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生产活动。人是有意识的、可以思考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4],马克思还在《手稿》中说“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自由特性是在感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5]人类对自然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而不是无意识的改造。这样的改造活动会更加有利于人类的自身发展。《手稿》中还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6]人类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不断的完善自身、实现自身。

2异化劳动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2.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異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有这样的描述“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7],这句话是为什么呢,我们在看他在《手稿》中所说来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8]这两句话表明,工人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本来可以享受自己劳动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劳动的产品不属于工人,大部分被资本家所掠夺,工人生产的越多,则被资本家掠夺的更多。

2.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产品与自身的异化,使得劳动活动也与自身产生异化。劳动活动本来是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劳动者本身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活动,却在异化劳动的枷锁下,变成了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手段。

2.3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但是马克思却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9]从这里可以看出,异化劳动剥夺了自然界的生产资料,也剥夺了人类优于动物的可以自由自觉活动的本性。因此,显示就成了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2.4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劳动活动、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也就与人相生共存的自然界相异化。之所以最后人与自然界相异化。是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生产劳动,自然人逐渐走出自然界,变成了社会化的人。但是这个人如果没有真正处理好劳动的关系,则要与自然界发生矛盾。很显然,前三部分,我们都谈论了人在劳动过程中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相异化。因此人与自然相矛盾的事实也就很自然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3人与自然的和解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念。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这里所指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因为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下,人们与环境的深刻矛盾。因此要改变这样的关系,就要从社会制度层面改变。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生活没有那么激烈。对财产的欲望也很低。因此对应的环境的改造会降低。

其次,马克思提出,人与自然要实现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1]那么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分别是什么,笔者认为,内在尺度是人对环境的需求,外在尺度是环境对人所能给予的能量。马克思认为人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进行生产能活动中,摆清自己的位置。要使环境具有可持续能力。再利用环境时要注意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2][3][4][6][7][8][10][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6,56—57,89,92,93,103,52,52,53,58,83,78-79.

[5]李斌.“人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马克思关于“人”的解读[J].沈阳大学学报,2008,20(1):34-35.

作者简介:佐拉,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手稿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不翼而飞”的茅盾手稿忽被“天价”拍卖引诉讼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