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优质急救措施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08-31夏志宇
夏志宇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内科优质急救措施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诊内科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急救方案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急诊内科措施,观察组行优质急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76.67%);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13±1.23)分]、死亡率(3.33%)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66±1.54)分]、死亡率(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内科的脑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急救措施干预,优化流程,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判断其意识状态,建立静脉、呼吸通道,对于控制患者血压、脑水肿情况具有积极意义,以此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证其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脑出血;急诊内科;临床价值;急救措施;评估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5(a)-006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first-aid measures in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6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in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rst aid protocols,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In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measure in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was us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high-quality first-aid measure was adopted.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6.67%)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6.67%).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7.13±1.23] points) and mortality (3.33%)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10.66±1.54] points,23.33%),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first-aid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in emergency optimizes procedures,monitors their vital signs,judges their consciousness,establishes venous and respiratory pathways,which play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controlling the blood pressure and encephaledema,thus increasing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and ensuring the life safety,and is worth promoting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Clinical value;First-aid measures;Assessment and analysis
腦出血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主要表现为脑血管破裂致使的出血现象,其发病急、病情危重为脑出血常见的临床症状,若未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科学的治疗,将导致患者意识丧失,甚至危及生命[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内科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实施不同急救措施方案干预下的效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其临床体征情况,旨在探讨脑出血患者在急诊内科急救措施的临床价值评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急诊内科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急救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6~76岁,平均(59.61±10.27)岁;其中包括基底节区出血患者11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脑干出血患者6例及小脑出血患者3例;表现为意识模糊6例,轻度昏迷12例,中度昏迷10例,深度昏迷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59.05±10.31)岁;其中包括基底节区出血患者12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脑干出血患者6例及小脑出血患者2例;表现为意识模糊5例,轻度昏迷11例,中度昏迷11例,深度昏迷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并执行。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方法,①判断意识:在对患者进行急救前对患者的意识形态进行观察,依据意识形态进行初步诊断,分别将其精细划分为意识模糊、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及深度昏迷,以此采取对应的急救措施[2]。若患者的意识逐渐转为清醒状态,则表明患者的出血现象得到改善,其病情有好转现象[3]。②监测指标: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脉搏等,如发生血压急剧降低、升高,心律加快或减慢等情况时应立即予以针对性的抢救措施[4]。③维持呼吸、静脉通道: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予以针对性的药物抢救,在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时,可予以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减小患者的痛楚,当静脉通道建立完毕后可固定静脉留置针,避免在搬动或抢救患者时造成針头脱落,从而对抢救效果造成影响[5]。④搬运患者: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搬运,临床中需依据轻抬轻放的原则,切忌暴力或突发性抬起、放置,转运患者应严禁头低、脚高姿势,尽量促使患者的头部于一侧偏向[6],指导专人对头部予以固定,同时需对患者的呼吸堵塞的情况进行预防。⑤急救措施:通过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行急救措施,予以患者甘露醇(20%),剂量为250 ml,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可将其脑水肿现象缓解,以此降低血压,静脉滴注时间应<30 min,在此期间,医护人员需严格观察药物滴注速度,可避免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7-8],若患者合并心功能病不全,需行缓慢滴注;当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现象时,则需在予以甘露醇药物滴注的基础上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浓度为50%,2种药物交替使用[9];对患者予以电解质、H2O的补充治疗,维持机体内电解质、酸碱度平衡;如患者伴随高血压,则需追加速尿剂20~40 mg予以静脉推注。予以地塞米松可缓解其机体内生成脑脊液,缓解水肿[10]。⑥体位摆放: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正规的体位摆放,当体位改变致使患者颅内压出血对心血管进行压迫的情况时,易导致患者心脏骤停,对其生命产生威胁。对脑出血患者行相应指导时[11],需对其头部予以保护,避免其头部发生活动,维持患者平卧体位,使得头部向一侧偏向,可避免异物堵塞呼吸道。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改良和增加对应的措施,让患者取侧卧位,并将头部适当抬高15~30°,以此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帮助患者快速吸痰,若痰液十分粘稠则使用超声雾化吸入的方式吸出;若患者存在鼾声则预防应用口咽通气道,予以患者给氧治疗,将氧流量设置在4~6 L/min,将血氧饱和度控制在95.00%之上,若患者存在深度昏迷情况,予以气管插管。对患者的病情状态严密监测,若发现存在脑氙先兆表现及时给予患者抢救治疗;按照医嘱及时予以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同时分次静脉滴注20~40 mg的呋塞米和10~20 mg的地塞米松药物,若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则不能使用地塞米松药物救治;用冰敷的方式在颈动脉部位进行降温处理,以此将丘脑自主神经中枢损伤程度有效降低。在对患者进行转运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准备好转运设备并及时报告检查科和接收科,在转运途中关注患者是否有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急诊内科脑出血患者经相应急救措施干预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及脑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NIHSS评分水平主要包括意识水平(0~3分),凝视状态(0~2分),视野状态(0~3分),面瘫状态(0~3分),上肢运动(0~4分),下肢运动(0~4)分,共济失调(0~2)分,感觉(0~2分)等,分数越高,代表脑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予以优质急救措施的抢救成功率(96.67%)和死亡率(3.33%)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76.67%)和死亡率(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为脑卒中范畴[12],主要为脑实质在非外力损伤下的出血。大多为高血压、小动脉合并所致,其动静脉血管破裂亦可导致脑出血。脑出血患者常表现肢体、语言障碍、健忘及失眠等临床表现,其颅内压显著升高,脑水肿及脑疝形成为导致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3]。一般情况下,在脑出血6 h内形成脑部水肿,其8~24 h的水肿达到高峰,故在为患者行治疗时清除水肿为急救的主要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恢复[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予以改进急救措施干预后的抢救成功率(96.67%)和死亡率(3.33%)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76.67%)和死亡率(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下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分级,并予以针对性的药物干预措施,通过体位摆放,保护其头部,对于后期的手术治疗,改善其预后情况具有显著的意义。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心肌循环效果,减少二次伤害,从而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减少损伤性,增加抢救成功率。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意识判断、指标监测、维持呼吸、静脉通道、搬运患者注意事项、急救措施,能够避免患者发生窒息现象,将各个抢救环节均做到紧密衔接,避免耽误患者救治,开通绿色通道,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优化院前急救步骤、环节,确保各项急救工作的实施,提高救治效果[14-15]。
综上所述, 对急诊内科的脑出血患者实施优质急救措施干预,优化流程,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判断其意识状态,建立静脉、呼吸通道,对于控制患者血压、脑水肿情况具有积极意义,以此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证其生命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赖碧莹,梁雅玲,邓顺谊.急診护理程序在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和改善急救结局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6):189-191.
[2]张立群,干朝晖.院前急救降压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0):49-50.
[3]刘少平,黄翠芬,梁国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测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101-103.
[4]王薇,李景,李文菊.急救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160-162.
[5]王观涛,完颜振杰,刘金强.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35):73-74.
[6]胡瑞武,何就明,姚伟俊.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6):762-764.
[7]戈兆蕊.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437-438.
[8]邹月兰.现场系统急救对重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3):71-72.
[9]杜斌.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9):66-67.
[10]徐荣.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急救措施和围手术期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7,5(7):47.
[11]刘晓静.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4):647-648.
[12]李荣彦.协同式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8):1082-1084.
[13]黄东华.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8):130-132.
[14]霍晶晶.急救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存活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62-63.
[15]迟娜娜.探讨脑出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