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2018-08-31罗汝珍

职教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智造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摘 要:中国智造是中国制造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产业之一。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与产业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由于智造业发展环境复杂,相关产教融合理论指导比较缺乏,自身组织系统不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价值体现不明确,职业教育内涵升级走向不明确等问题,不利于智能制造环境中的产教融合工作开展。有必要深入理论研究,明确产教融合价值,细化相关标准体系,形成产业公共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智能产业向高端化转移。

关键词:中国智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路径

作者简介:罗汝珍(1975-),女,湖南新化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管理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5湖南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编号:16YBG003),主持人:罗汝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5-0025-05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趋势和目标,同时也催生了产业对“智造型”人才的需求,凸显了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构建产教融合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等具体要求。如何在政策指导下,开展制造业的产教融合工作,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化解人才供需矛盾,满足产业改革发展需求势在必行。

一、中国智造发展现状

智能制造是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移动技术等)在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的总称。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家已明确将中国智造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包括支持政策的出台、国际国内交流平台的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国家和省级示范项目的建设等等。截止2017年,各级政府基本上都出台了与国家制造规划相匹配的支持政策,国际交流平台中以德国为首的制造强国积极参加,为标准的建设进行了沟通、交流和协作。国家批准的智造示范项目2015年46个,2016年63个[1],2017年达到了97个[2],项目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国家政策和相关举措与工作的推动下,中国智造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中德专家就《智能制造/工业4.0预测性维护标准化路线图》制定、“智能制造/工业4.0相关标准互认和需求分析”子工作组成立、应用案例报告初稿起草、边缘计算的市场需求和当前工业活动以及标准化工作研究等一系列事项达成了共识[3],积极推进了中国智造的发展。在产业部门,初步形成了以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新型传感器、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4]。湖南、湖北、深圳等省市产业的智造化发展趋势良好,“两化融合”发展综合指数不断提升,湖南省比全国平均指数高出9.54[5],同时,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发展前景广阔。但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产业的规模效应不明显,整体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系统集成水平有待提升,推广应用力度有必要加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中,人才严重缺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产业工人是中国智造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高端人才的技术真正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产业的规模效应及其推广提供支持,他们将发挥关键作用。职业教育是以培養产业工人为主要使命的部门,理应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职业教育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及其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型中与产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在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管理思想、专业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等不断向高端发展,在高移化发展态势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接制造产业中的“智能化”发展,开展智造领域产教融合工作。为此,理论界展开了相关研究,实践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理论界人士认为:应对中国智造,职业教育应将素质而非知识放在首位,以技术意识为根本基点,走不同于职业培训的教育模态[6];面向制造强国战略,职业教育应从六个方面与企业深度对接,即战略对接、供需对接、品质对接、资源对接、优势对接与文化对接[7]。也有研究者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其中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最重要的是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能创造性解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中遇到的问题[8]。有研究者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提出职业教育为契合“工业4.0”的发展,需要培养数字化环境中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过程的设计者、监管者和评估者,职业资格中凸显信息处理能力,职业课程突出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等[9]。

职业教育与中国智造融合的实践工作中,有代表性的活动有:2016年5月10日机械行业(京津冀)“智能制造产教协同发展联盟”成立[10],2017年3月8日,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成立大会(以下简称“联盟”)在合肥举行,来自全国多家行业协会的代表、装备制造业顶尖企业代表以及全国中高职院校、技工类院校31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广东顺德和佛山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1],宝鸡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标准建设集汽车制造、数控机床、能源化工、电商物流、建筑工程等于一体的宝鸡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12]。宁波作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主动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职教支撑体系,推动学校、学科发展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元平台等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13],重点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创办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14]。FANUC(发那科)作为当今世界上数控系统研究、设计、制造、销售企业,于2015年召开了第一次智能制造教育峰会,输出指导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性规划,指导不同区域的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引领着数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真正做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15]。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可以看出,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对智能制造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展了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总结了一些初具成效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智能制造发展对产业工人岗位需求的影响没有进行相关预测,未来职业的更替变化缺乏统一共识;其次,智能制造行业标准和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明确;第三,产教融合组织相对松散,相关主体责、权、利模糊,工作进展缓慢;第四,产教融合过程中,产教资源的配置方式、标准等缺乏明确认识;第五,除少数大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第六,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成功经验较少,影响力不强。

三、导致产教融合困境的原因分析

智能制造是工业4.0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新型产业活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3.0的革命,我国则处于工业2.0向工业3.0进发,并希望走向4.0的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变革和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智能制造也将更加充满挑战,其中未知的可变动的因素时有出现,不可预测的因素也不断增加。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工作也会更加复杂。

第一,智能制造的发展性和不确定性。目前,我国智能制造的一些技术基础虽然已经具备,但与工业化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2.0、3.0、4.0并存;很多的关键技术没有攻克,受制于人;智能制造基础比较薄弱;制造业中的集成化应用比较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我国智能制造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发展过程也许会遭遇许多不可预见的难题,发展环境也会更加复杂,国际竞争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智能制造发展的任务艰巨。行业的发展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不可避免会对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产生影响。

第二,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不明显。由于智能制造和产教融合提出的时间均较短,学术界对特定时代和产业需求背景下的有针对性研究相对比较少,缺乏成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成果,对于实践的指导比较欠缺。尤其是对智能产业发展中岗位需求缺乏预见性的研究结论,人才标准比较模糊。如智能产业发展后,究竟哪些岗位将被淘汰,哪些新型的岗位将产生,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相关的预测和研究都很少。这些问题导致了产教融合工作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培养的人才素质水平也缺乏评价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影响产教融合工作终极目标的实现。

第三,智能制造自身组织系统不完善,职业教育内涵升级走向不明确。目前中国智造业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在国际上要面对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与国际标准的高要求,在国内要面临自身的转型升级、新标准的缺位、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等问题。这些供求之间的有效匹配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系统,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才能全面整体解决。目前少数产教协同发展联盟欲履行这项职责,但鉴于其处于成立的初期,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处于初步成形阶段,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拭目以待。同时,智能制造究竟在哪些层面对职业教育会产生影响,面对这种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规格应该如何定位,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智能制造中具体的素质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导致了职业教育在智能制造中应该如何开展自身内涵升级均缺乏明确的概念。

第四,产教融合中价值体现的碎片化和边缘化,缺乏统一的价值链贯穿其中。無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于智能制造中的产教融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都在自我认同的价值理念中开展实践探索,有国家价值、社会价值、组织价值、个人价值、技术价值、知识价值、产业价值等等。甚至也有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将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凌驾于国家、社会价值之上的情况。或者国家价值在产教融合活动中荡然无存,其他社会价值等无法有效体现。其重要原因在于:采用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来主导产教融合行动,参与主体在行动之初没有达成共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价值理念的缺失,价值体现的碎片化和边缘化在所难免。目前很多产教融合工作无法有效进行,或无法深入,与有无价值主导、价值理念的选择和贯彻等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五,产教融合中缺乏明确的产业公共体系,导致主体活动缺乏公共支撑载体。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的内涵升级版,原有的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工作为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将原有的缺陷和不足带进了产教融合之中。其中产业公共体系是原有工作中极其缺乏的部分,也是很多学者呼吁的领域,但目前成效不明显,具有产教融合性质的产业公共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主体仍然在自己的行业范围内开展工作,产业主体之间缺乏公共的技术、政策、人才和服务支撑,导致产教融合体的战略缺乏整体性,内部组织缺乏生态性,核心技术缺乏相互依存性,行动缺乏协调性,不利于产业公共体的形成和产教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尤其在智能制造这一新型领域,更需要具有明确的公共组织体系,以促进主体活动的战略统一和组织的统筹协调,有效推进智造产业内部的整体协调发展,为产教融合打下良好的产业共识基础,以成功应对智造需求对产业和教育提出的挑战。

第六,没有出台产教融合入选企业的智能化标准,导致产教融合工作无法满足智能产业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智能制造处于起步阶段,智造领域的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等都处于亟待研究制定阶段,企业自身的智能化标准不清晰。很多的企业缺乏基础和经验,甚至有的还处于观望期,尤其是小型企业,真正参与智能制造的更少。这种情境之下,企业的智能化水平究竟应处于哪个层面才能有资格参与产教融合工作,从国家至地方都没有明确的入选标准。这样产教融合工作就无法与智能产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产教融合推进的对策

以上因素对智能制造中的产教融合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不及时解决,将会阻碍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与全面深入,也会影响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制造产业的结构转型和升级。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对推进产教融合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深入研究,为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理论是实践活动的指导,开展理论研究,可为实践工作提供相应指导。在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中,职业教育与新型战略发展的有机融合需要有理论的指导。面对目前相关研究的欠缺,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总结并上升为指导理论。以德国为主的工业化国家,正全力以赴走向工业4.0,且对工业4.0都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学术界积极配合,对工业4.0中的产业变化及其对社会职业等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有效指导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国智能制造面临的局面比德国等发达国家更加复杂,他国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我国研究人员有必要对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走向进行多方预测,有效提出弯道超车的发展路径,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精准定位,为产教融合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

(二)明确价值,构建一以贯之的产教融合价值链

现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只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总会有主流的价值理念来指导人和社会组织的行动。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历程中,职业教育与智能产业的融合不仅能为多元办学主体提供合理依据,充分尊重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16],也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符合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人力资源积累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个人的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养成的需要。产教融合充分体现了国家价值、组织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内在要求。在产教融合工作开展之初,就应该明确提出,必须遵守这些价值原则,任何价值都不能凌驾于国家价值之上,需在国家价值主导下,融国家价值、社会价值、组织价值和个人价值于一体,构成国家、社会、组织、个人价值均得以实现的组织共同体。

(三)细化标准,构建智能制造及相关教育标准体系

“标准先行”是世界各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共同做法[17]。产业标准也是决定智能制造的互换性与相互依存性的基础,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造业发展水平的多种指标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是根基[18]。它不仅会影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也将影响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对智能产业进行细化和分类,并分类研制系列标准。依据产业分类及其标准,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业院校教师标准、产教融合中企业入选标准等进行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在标准指引下,开展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精神培育等工作,为全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具有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精湛技术的产业工人。

(四)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公共体系

产业公地是一系列能够对多个产业的创新提供支持的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的集合[19]。它由各种技术平台、实验平台、教育平台、人才平台以及政策服务平台等组成[20],在智能制造中,这些平台有的建设滞后,有的平台还处于缺位状态,现有平台之间的统筹和利用水平也不高,整个体系均处于亟待完善阶段。因此,为推进智能制造中的产教融合,首先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公共体系建设战略,在思想上形成参与主体共生的组织形态;其次,明确提出产业公共体系的核心,即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开放共享,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最后,探索出多元化供给的产业公地,积极引导企业和职业教育部门参与产业公地体系的建设,形成产业公地的市场供给,探索产业公地的多种运行模式。

(五)自我完善,智能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向高端化转移

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要实现制造过程的精益化、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个性化、全球化[21],以摆脱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的困境。为适应智能产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体系也必须不断走向高端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由此,参与智能制造的组织都应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将目光投向未来,并做好自我完善工作。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移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总局的设立、职业教育的内涵升级[22],破除唯学历论,倡导技术技能大人才观,将素质而非知识放在首位,以技术意识为根本基点,走不同于职业培训的教育模态[23]。同时须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通道,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向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转变。

智能制造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规划,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发展领域,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经济环境,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虽然其困难客观存在,但只要利益攸关方精准定位,明确目标,正视问题,准确诊断,设计具体的应对路线,定能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势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也能促进国家价值、社会价值、组织价值和个人价值在同一产业公共体系中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24-132.

[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通告[EB/OL].(2017-09-29)[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

65332/n4965337/c5861997/content.html.

[3]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青岛召开[EB/OL].(2017-07-05)[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65332/n51

36200/c5714270/content.html.

[4][18]李富.中國智造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J].开放导报,2016(2):59-63.

[5]湖南智能制造发展情况[EB/OL].(2016-12-30)[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

猜你喜欢

中国智造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闪耀西子湖畔的“中国智造”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