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视角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08-31庄西真
庄西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鉴于这40年里中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估计会有很多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5月6日下午江苏省教育厅在2018年职教活动周启动仪式结束之后,召开了“改革开放40年与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我有幸参加座谈会,并根据会议安排从质量的角度谈谈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我不是4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亲历者,但从2000年开始观察、研究职业教育也有18个年头了,不敢说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知根知底,最起码能做到大致了解。基于此,对改革开放40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在质量层面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贯穿改革开放40年。最近这几年,“质量”一词成为一个热词,人们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在它前面,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比如产品质量、生活质量、教育质量。这样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最近我们才重视质量,以前不重视似的,实际并非如此。就拿教育来说吧,重视质量非自今日始,提高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贯穿改革开放40年始终。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中“质量”一词出现的频率可以看得出来,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和2017年初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这四个文件中,“质量”一词出现的频率分别是4次、20次、51次、72次。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来国家是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的,但是得不出以前不重视、现在才重视教育质量的结论。改革开放的40年间,各级政府制定出台的林林总总的政策文件,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采取的种种举措都指向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院校必须达到的水平,即由社会决定的关于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技能、习惯与价值水平的一组参数。什么叫职业教育质量,怎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不同的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自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任务和策略,有的时候强调课程质量,有的时候强调教学质量,有的时候强调实训基地质量,还有的时候强调师资队伍的质量。不管人們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定义有多么不同,但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终归还是人才培养质量。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靠什么,还是得靠职业教育。把人才培养质量当作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使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社会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当下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又为未来发展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二是看能否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既能保证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能提供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教育,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第三,职业教育质量是建立在数量上的质量。大家都知道,企业管理中有个概念叫“规模效益”,意思是指企业将生产要素等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才具有规模效益,效益就是质量。受此启发,我提出职业教育“规模质量”这个概念,以此说明在职业教育领域“质”和“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变量,有数量不一定有质量,没有数量一定没有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是质和量的结合。这是13亿多人口的国情决定的,把庞大的人口资源变成人才资源,由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靠的就是数量基础上的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在数量的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是江苏省乃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特点和成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放在一起不难看出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数量(规模)和质量(内涵)二者关系的辩证考量。
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动力,在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依然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