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尽上海千年历史
—— 松江广富林散记
2018-08-31文/秋叶
文 /秋 叶
广富林,原称皇甫林、广福林,位于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东岸。广富林地区地处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古代属于华亭谷范畴,孕育了灿烂的广富林古文化,是上古时期东吴东部文化、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题记
初夏,阳光改变了空气的味道。和风拂过耳边的发丝,用它热烈而执着的声音呢喃。景色是那么浓绿深沉,仿佛是浅绿上涂抹了一层翡翠色,碧亮而又澄澈。在这宜人的季节,我和先生一起前往松江广富林,去寻找上海的历史文脉。
富林印记
富林印记,是广富林公园南入口处的地标性建筑。这栋砖石垒砌的塔楼,状似一块大型图章,楼内是盘旋式上升的观景通道。顺道而上,可见两侧墙面以半隐半现的图文形式,讲述广富林遗址的挖掘过程。
我和先生两人静静地走在广富林,仿佛时光来到了4000年前。那阵清风、那缕阳光让人遐想无边。
图章前,一群游客竞相合影留念。阿姨,帮我拍一张。一位容貌秀美,身着和服的姑娘跑到我跟前,将手机递到我手里,然后跑到图章前,摆了一个很囧人的P S。我眼疾手快,迅速抓拍了下来。姑娘回放图片,脸上露出笑容,讨好地说,阿姨你拍照的技术真好。“是你底板好。”“底板好?”姑娘眨着大眼睛有点不明白。我赶紧跟上一句,是你长的好看。“耶。”姑娘很不谦虚的欢笑了一声。
姑娘说,她姓李,是华东政法大学的大二学生,老家在黑龙江,趁着双休日,到广富林来游玩。她很老道地说:现在流行:“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在上海读书,一定要追寻上海历史之根。
她说,她来过多次,收集资料,寻找灵感,为将来撰写有关广富林文化的毕业论文早做准备。
广富林文化遗址总占地约850亩,一期试运行开放十余个展馆,包括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富林塔(、富林印记、木艺传承展示馆、古陶艺术馆、知也禅寺、三元宫、城隍庙、关帝庙、朵云书院、墨宁国乐。游客可以一路游览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骨针广场、春秋秦汉风貌台、官塘桥、富林照壁、集贤坊、海浦街区、陶土合掌村等场景。这些各具特色的展馆和场景,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多元、包容、大气、谦和的城市基因。
穿过十余根华表,进入广富林遗址公园,就能看到一座座“漂浮”在水中的徽派建筑,13万平方米的水域中,各类功能建筑星罗棋布。在目前开放展示的核心区域,绵延一公里的建筑倒映在湖面。一到晚间,灯光点亮,古建筑柔和的光影装扮着湖面,时而被风吹皱,景致绮丽。
走到“骨针广场”,先生指着竖立着的一座高耸入云的石雕说,光脱脱的,那是什么?我笑着说,你老土了,那是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骨针,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据说,骨针是广富林文化遗址发掘出来较多的代表性遗物。
据说,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地下藏有丰富的古代遗存,蕴含许多未解之谜。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该区域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挖的核心保护区,是研究广富林遗址研究最具价值、最珍贵的神秘之地。
稍不注意,先生跑开了,我遍寻不着。过了一会,他打来手机说,他在朵云书院,邀我快去。
朵云书院是一栋古代建筑,分为两层,回廊环绕,高墙围闭,独成一体。穿行其间,随处可见精致的雕花扇门、古朴的木柱窗棂和珍贵书籍、江南字画、文创产品,仰俯皆是建筑与文化相融相生的风景。
作为朵云书院的视觉标志,古建筑庭院里分别以一棵松、一朵“云”,打造了“松石境”与“水云乡”两个意境空灵的景观。有专家表示,这一设计上的匠心,既契合朵云书院之名,更巧妙呼应了古代上海松江府的别称——云间。
据介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集结旗下出版资源,以及百年江南艺苑朵云轩的艺术品资源,打造出朵云书院这个以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新型多元文化空间,为广富林遗址再添新型文化地标。。
为契合朵云书院所处的特殊位置,主办方特地在书院设立20多种珍稀古籍版本组成的松江历史文献专柜,其中包括元代22卷本《佛祖历代通载》、徐光启60卷本《农政全书》、32卷本《松江府志》、万历云间曹元亮翠竺山房刻本《唐伯虎集》,均为坊间罕见的古籍精品。
朵云书院的主办方说,如果说思南书局定位小而美,朵云书院则是大而雅。我们希望读者不仅在这里品味书香,还能近距离感受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
广富林文化
距今4000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由于洪水之灾,移民迁徙到了长江淮河流域,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上海松江佘山以南区域作为最终栖息落脚之地,和这里的原住民,共同创造了“广富林文化”。上海的根系由此繁茂生长。
长期以来,广富林这个地势平坦、水网纵横的小村落一直默默无闻。“惊艳于世”,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
当时,村民开挖河道时发现众多陶罐玉器,经权威专家认定,这里是古代的一个生活遗址。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该处进行考古勘察。
同年,《考古》杂志刊载这一发现:“在河岸两旁、距地表深约0.7米的地方,暴露有灰层和大量古代陶片,灰层的土色灰黑,厚约0.3米,采集的遗物均为陶器,有泥质灰陶、黑衣灰陶、夹沙红陶、印纹硬陶和釉陶等。”当时的考古队在广富林小范围发掘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
研究发现,这是上海最早发现良渚文化墓葬的两处遗址之一。意味着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移民城市代表的上海,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生活。
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1984年,上海市政府题名立碑“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并确定为上海古文化遗址保护地。到了1999年,村民开挖池塘时,又发现古墓葬和随葬品,还有村民造房子挖地基时发现了很多鹿角、陶罐等。闻讯而来的文物保护部门在此又发现数十座新石器以来有数千年历史的各类古墓葬,以及数百个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
1999年至2005年,上海博物馆再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及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等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专家在此发现并确认了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填补了该地区历史年代的缺环和文化发展的空白: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是距今4300年左右,马桥文化(夏商时期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的年代上限是距今3700年左右,中间有一段时间缺环,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从时间上看正好在两者之间。
先生对此极为精通。他说,从出土的玉琮上可以看出,广富林文化在传承良渚文化的同时,有一些变异,且变异大于传承。广富林文化的玉琮和良渚文化的玉琮中间都有竖槽,边上角部都有分节的横档线,但良渚文化的玉琮除了有分节线,倚折角处都琢刻了神人兽面纹饰。广富林文化的玉琮只是分了节、有了折角,基本没有纹饰,这和山东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里的玉琮类似。
艰难的发掘
古老的石阶瓦缸,记载着先人生活的星星碎片,将岁月的脚步留刻在石阶上。
漫步在这块传承上海历史文脉的土地上,心潮澎湃起伏。漂浮在富林湖中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以“时空之旅”为设计理念,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设计,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的入口是一个大的圆厅,我们沿着楼梯走下去,扑入眼帘的是广富林遗址发掘现场重现。只见有两个多标准足球场发掘现场,布满10米×10米的正方形深坑,远看像个大工地。一个个考古人物的蜡像,栩栩如生。
据介绍,这些已经发掘到1米多深的坑,术语称为“探方”。每个探方都有一到两个专业考古人员负责,工人们清理掉表层泥土后,细心用手铲刮、竹签挑、牙签剔,遗址真容才一层层显露出来。
先生说,以前看盗墓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无所不能,然而到了考古现场,“挖墓”却是个看天吃饭的活。2008年2月16日遗址发掘开工时,遇到一个多月的多雨天,考古队满打满算只出了10天工。雨水将探方变得泥泞不堪,开工时得用桶舀出积水,必要时还得架泵抽水,俗称“晾工地”。
出太阳,是考古好时机吗?也不是。阳光直射探方,强光令观察地层时易出现误差,拍照、记录数据,必须召集大队人马排队遮阴或者用席子、床单蔽日。
先生说,看过广富林发掘,才会明白2万平方米的陕西兵马俑坑,为什么历经30多年才发掘了1/3。
盗墓小说描写的墓葬全是宝,考古发掘找的也是类似帛画、金缕玉衣般的宝贝。然而,真正的考古并不以文物贵重程度为唯一标准。专业人士比的是,同样的面积空间里,谁能挖到更多的可供复原历史的信息,谁能填补文献盲点。发掘广富林遗址的意义在于,从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到广富林文化,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脉络。
在广富林遗址生活的先民到底是谁,和原先在这里的良渚人又有什么不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为何突然消失,它同1000年后移民而来的广富林文化之间是不是发生过战争?上海博物馆时任馆长陈燮君表示,考古现场并没有发现争斗痕迹,连移民而来的广富林文化为何在一两百年后也同样突然消失,都是广富林遗址留给我们今人的一个谜。广富林遗址范围约有15万平米,现在发掘的只是其中的6000平米,很多谜团还有待进一步揭开。
知也禅寺
不知不觉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先生提议到知也禅寺去用餐。知也禅寺是为纪念流传松江民间的知也禅师,施医救人之善举而复建的。
相传唐代晚期,有一天,一位叫“大致”的高僧从洛阳云游至此,被眼前松江九峰环翠的美景深深吸引,便发愿在此建寺、弘扬佛法、普渡芸芸众生。于是,他四处化缘。经过十年化缘,终得巨资,在四面环水的广富林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大殿,并在殿宇东首建起一座石桥。
大殿和石桥刚刚落成,一场连绵数月的大雨不期而至,方圆几十里只有大殿未淹,四周的乡民纷纷前来避难,人们把大殿称为“大致屋”(意为大致禅师的家)。大雨仍然不停,殿内乡民越来越多,食物越来越少,大致禅师端坐蒲团,双手合十,为民诵经,消灾免难。一日,大师禅修进入玄幻境界,眼前佛祖正在舍身饲虎……大师豁然开朗,连声道:“知也!知也!……”起身到案前写下“知也寺”三个大字,并作出举寺救灾的决定。
翌日一早,大致禅师召集避难的乡民,把准备塑造佛像的银两如数捐出,用于赈灾。在他的倾力救助下,乡民终于战胜了灾害,而大师已筋疲力尽。一月后,大师安详地端坐蒲团,面色如常,在最后一批难民离寺后,圆寂了。人们悲从心升,跪倒在大师面前,泪流满面,心怀感恩。大师圆寂后,大家遵循大师心愿,把“大致屋”命名为“知也寺”,并奉大师为开山祖师,后人尊称其为知也禅师。
知也禅寺的午饭有素面和素饭两种,都是20元一客。我和先生都请了一碗素面。那面煮得很软,蔬菜浇头很对胃口,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傍晚落日时分,夕阳照在富林湖面,水上漂浮的徽派建筑亮起了明黄的柔和灯光,建筑的倒影和落日余晖浑然天成,美伦美焕。
回家路上,我对先生说,广富林的布局体现了古代文明和现代设施的完美结合。园林般布景的公园恢弘大气又不失清新婉约,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令人目不暇接,完全沉浸在广富林浓厚的文化气息之中。
先生赞同道,广富林之所以受追捧,很大的原因是上海的旅游景点很少有系统性的古色古香、修旧如旧。有的景点,傍水却没有古建筑;有的景点,有古建筑却没有水景。广富林则两者兼得,且有深厚的历史文脉。故而,能吸引市民络绎不绝,前来观景、觅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