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直径结直肠LSTs病变的远期疗效分析

2018-08-31加拿提秋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3期
关键词:整块切除率迟发性

加拿提·秋海 赖 力

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s)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为直径超过10mm且呈侧向扩展的一类浅表性病变,曾被称为颗粒集簇病变、匍匐样肿瘤、短绒毛肿瘤及Ⅱa型集簇肿瘤[1]。结直肠LSTs病变是癌前病变,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切除LSTs可显著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且可通过手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方法进行治疗,EMR是由内镜息肉切除术及内镜黏膜注射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圈套器械的限制,不能做一次切除,只能分次圈套切除,也称为分片切除法;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内镜技术,可整块局部切除消化道病变,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直径>15 mm的LSTs病变,以往EMR及ESD均有治疗,但是关于二者尚未有公认的LSTs病变内镜治疗指征,很多治疗方案是根据LST临床病理特征,再结合结直肠癌早期淋巴结转移风险关系及肿瘤病理制定的[2],且目前研究的随访时间均较短,多<2年,无远期效果分析数据[3]。因此,本文探讨了EMR与ESD对直径>15 mm的结直肠LSTs病变的远期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直径>15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79例,均未进行手术治疗及其他保守治疗。其中男41例,女38例,年龄范围35~78岁,平均年龄(57.1±9.2)岁;位于直肠47例,左半结肠18例,右半结肠14例;平均病变直径为(21.3±5.5)mm;病变分型中LST-G为56例,LST-NG 23例。排除超声内镜检查提示浸润黏膜下层者;严重血液病、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服用抗凝药物者;术前非抬举征阳性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MR组(40例)及ESD组(39例)。两组的性别、平均年龄、病变位置、平均病变直径、病变分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二、方法

两组患者均用异丙醇联合芬太尼行静脉麻醉,LSTs术前用奥林巴斯CF-H260ZAI型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判断微血管走形及隐窝开口形态,以对病理类型进行初步判断,用0.3%靛胭脂水溶液喷洒肠黏膜染色来确定病变范围。

ESD组:用高频电切开刀沿病灶周围0.5~1.0 cm处进行标记,抬高病灶,划开病灶,用一次性注射针沿病灶基底部注射甘油果糖(含美兰及盐酸肾上腺素)及玻璃酸钠注射液,将病灶抬起,在标记外缘用钩形刀划开病变,剥离病变,将病变切开后用一次性高频电切开刀剥离病灶,完整切除病灶;之后进行创面处理,术后用高频电凝刀处理创面,必要时用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剥离中必要时可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以使病变抬高,使得剥离层次位于黏膜下层。

EMR组:先于病变边缘选择多点做黏膜下注射,注射生理盐水2~5 mL,使得病变与黏膜分离,用圈套器一次完整套取病变部位并切除,切除后,对于创面可见血管,行氩离子凝固术,并以氩离子凝固术凝固创面及周围黏膜。

术后所有患者禁食禁水、常规预防感染、止血补液,密切观察术后腹部体征及大便情况,行腹部CT及腹部平片了解是否有膈下游离气体。术后3 d禁食禁水。

三、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率;操作时间:从标记至病变切除的时间,切除后创面处理时间未包含在内;整块切除是指病变在内镜下整块切除获得的单块标本;完全切除是指整块切除病变标本病理诊断基地、外侧缘无肿瘤侵犯,同时黏膜下层侵犯深度小于1 000μm,无不良分化型癌或淋巴结血管侵犯。迟发性出血为术后2周内出现的出血症状,包括黑便或便血等。②观察两组术后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 (38.7±8.4)个月,术后两组每6个月随访一次,接受一次肠镜检查,对怀疑复发者,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待病变完全切除后每年随访1次。

表1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四、统计方法

两组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本文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ESD组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EMR组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发生术中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1例。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例迟发性出血患者通过金属夹夹闭出血点成功止血,术中穿孔患者通过内镜下金属夹夹闭穿孔创面保守治疗治愈。

表2两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比较

二、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及复发率对比

EMR组平均随访(38.4±8.1)月,ESD组平均随访(39.0± 9.2)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308,P = 0.759)。ESD组的复发率为5.1%(2/39),明显低于EMR组的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53,P = 0.014)。 EMR 组复发的10例患者中,有9例为分片切除的病例。本研究的12例复发病例均接受再次EMR或ESD治疗。

讨 论

LSTs病变直径较大,一般沿黏膜表面侧向生长,有研究表明,若结直肠早期肿瘤存在黏膜下层侵犯,肿瘤浸润深度低于1 000μm,不存在远处转移风险或淋巴结转移时,可选用内镜下EMR或ESD治疗[4]。

ESD出现前,EMR是内镜下治疗结直肠LSTs病变的标准方式,但对于病变直径较大者,其不能一次完整切除病变,只能分次圈套切除病变。有研究表明,EMR治疗结直肠LSTs病变的完全切除率约为20.0%~69.0%[5],本文选择的是病变直径>15 mm的结直肠LSTs病变者,结果发现,平均肿瘤直径为 (20.8±5.9)mm,整块切除率为40.0%,完全切除率37.5%,与文献报道相似。而EMR并发症多为穿孔和出血,以往研究表明,LST病变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为0.0%~4.5%与4.5%~16%[6],多数病例并发症在内镜下保守治疗可以成功,只有少数病例需行外科手术,本文结果发现,EMR组1例在术后7 d发生迟发性出血,但通过金属夹夹闭出血点成功止血,且无穿孔病例,EMR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术者手术熟练程度及该手术已应用较久有关。EMR组在(38.4±8.1)个月的平均随访时间中,患者复发率为25.0%,本组复发的10例患者中,有9例为分片切除的病例。有研究表明,EMR治疗结直肠LSTs病变者,分片切除是影响复发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7],而影响分片切除的关键是病变大小,因此,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直肠LSTs病变者,若能整块切除,可选择EMR治疗,若只能分片切除,则术后复发率较高,应慎重选择EMR治疗。

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内镜技术,对结直肠LSTs病变者可行整块切除,适用于直径较大的结直肠LSTs者[8],本文 ESD 组的平均病变直径(22.6± 6.7)mm,整块切除率为94.9%,完全切除率为87.2%,表明ESD治疗结直肠LSTs病变的整块切除率高,且多数病例的标本切缘呈阴性,保证了切除的根治性,但ESD操作较为复杂,会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有报道称,ESD治疗结直肠LSTs病变的穿孔发生率为10.4%,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5.9%%[9]。本研究ESD操作均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发生术中穿孔1例(2.6%)、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2.6%),表明ESD治疗结直肠LSTs病变是安全的,但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对术者要求较高。术后随访,复发2例(5.1%),再次接受ESD治疗。本文结果表明,ESD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直肠LSTs病变,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且复发率较低;但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EMR组,对于年纪较大、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者,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会存在潜在危险,需麻醉医师的良好配合[10-11],而且ESD需特殊器械,经济成本较高,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ESD对于直径>15 mm的结直肠LSTs病变远期效果较好,但其手术时间明显高于EMR,对年纪较大、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者存在潜在危险,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文为回顾性分析,未对病例进行随机分组,且样本量较少,结果会存在一些偏倚,ESD与EMR对结直肠LSTs病变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研究。

猜你喜欢

整块切除率迟发性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卜算子·我和大树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经尿道钬激光与等离子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持之以恒,学思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