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作用比较
2018-08-31刘波
刘 波
(天津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天津 300141)
报道显示,老年糖尿病(DM)患者发生低血糖概率高于年轻患者〔1〕,而该副作用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极为重要〔2〕。沙格列汀作为一类选择性的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被认为是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成人DM出现血糖降低不足的附加治疗方案。三期临床试验证明,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改善患者血糖控制与其他抗高血糖药如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有相似作用〔3〕。在≥65岁患者中,第三阶段数据的事后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单用或联合应用沙格列汀都可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作用并且发生低血糖概率更低〔4,5〕。由于老年DM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考虑药物的有效性,还需将发生低血糖风险作为参考指标,因此,本研究将两者都作为重要因素评估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作为老年2型DM(T2DM)患者辅助方案的优劣。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天津市第二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120例,年龄≥65周岁,入选前单用二甲双胍治疗8 w以上并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7.0%~10.0%。患者未经过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无酮酸中毒史,无血红蛋白病,无肾脏损伤(肌酸酐清除率<60 ml/min),无认知障碍,1年内无酗酒情况。本研究拟定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16例(96.7%)完成治疗(沙格列汀组为98.3%,格列美脲组为95.0%)。两组性别组成、病史及胰岛相关基础指标基本一致,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指标
1.2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研究方法进行为期50 w治疗。所有入试患者前2 w为观察期,合格后随机分为两组,5 mg/d沙格列汀组合用二甲双胍及1 mg/d格列美脲组合用二甲双胍。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糖(FBG≤6 nmol/L)适时调整格列美脲剂量,每3 w增加1~ 2 mg/d直至6 mg/d,平均3 mg/d,若出现低血糖事件则降低格列美脲剂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对HbA1c作用比较 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组在用药50 w后HbA1c<7.0%且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患者数量基本一致〔21例(35.6%)vs 22例(38.6%)〕(P=0.815 4);但年龄对治疗具有显著影响(P=0.029 4)。<75岁患者沙格列汀组〔15例(40.5%)〕较格列美脲组〔11例(32.4%)〕更加有效,而≥75岁出现相反的情况〔8例(36.4%)vs 10例(43.5%)〕。
2.2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对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 沙格列汀组与格列美脲组治疗50 w后,FBG及餐后2 h血糖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34 6、P=0.046 1及P=0.029 7、P=0.037 5),但两组间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沙格列汀组和格列美脲组空腹C肽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35,0.198),而餐后2 h C肽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3 6,0.035 5),格列美脲治疗组较沙格列汀组的2 h C肽上升数值稍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血糖和胰岛功能差值比较
2.3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安全性比较 与格列美脲组相比,沙格列汀组发生≥1次严重低血糖事件患者数量较少(3.4% vs 19.3%、P=0.023 8)。沙格列汀组在<75岁和≥75岁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的比例〔1例(2.7%)、1例(4.5%)〕显著低于格列美脲组〔7例(20.6%)、4例(17.4%),P=0.019 3、0.043 5〕。格列美脲组≥75岁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的比例低于<75岁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老年T2DM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低血糖并伴随其他并发症,故平衡降血糖和伴随的副作用两者间的关系较为困难〔6〕。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因素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类似于虚弱、失眠及难以集中精神等都不是特有的低血糖症状〔7〕,所以与年轻T2DM患者相比,较少有关于老年患者个体低血糖症状的报道〔8〕。本研究结果与沙格列汀治疗老年T2DM患者的报道结果一致〔9,10〕。在整个沙格列汀治疗期间发生副作用及严重副作用的事件较少,但用药的安全性分析还需更大的样本量及更长的观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