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8-30杨堃
杨 堃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年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依托的票据交易市场成为银行间继债券市场之后又一活跃的交易市场。特别是2016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开始企稳回暖,在实体经济经营业绩“飘红”、金融市场业务开放进一步加深和上海票据交易所交易系统正式上线等因素的影响下,票据市场呈现出较大波动。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票据业务在山西省的开展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组织人员对辖区内6家城商行和6家财务公司进行了现场专题调研,并对全省110多家农信系统法人金融机构的票据业务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通过数据推演和实证检验,发现票据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山西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9月末,山西省法人金融机构签发银行汇票余额901.40亿元,同比增长1.24%;票据贴现余额192.01亿元,同比增长11.67%;转贴现余额828.83亿元,同比增长15.52%。全省农信系统签发银行汇票、贴现、转贴现余额分别占全省法人金融机构签发银行汇票、贴现、转贴现余额的26.84%、47.11%、63.79%;6家城商行签发银行汇票、贴现、转贴现余额分别占全省法人金融机构银行签发汇票、贴现、转贴现余额的63.99%、36.12%、36.21%;6家财务公司签发银行汇票、贴现余额分别占全省金融机构银行签发汇票、贴现余额的9.17%、16.77%。2017年9月末,全省票据贴现价格为5.52%,与年中、往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37%、1.52%;转贴现价格为4.68%,与年中、往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37%、1.52%。如图1所示。
图1 山西省法人金融机构票据业务余额、价格变动情况
总体来看,山西票据市场业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票据市场总体向好。一方面,票据业务在总量和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控上进一步平衡,在法律基础和市场操作上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国家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票据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票据业务依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二是业务发展更趋健康合理。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正式成立,票据市场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市场和监管对票据业务的关注程度显著提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对市场体系、经营模式、交易方式、产品创新需求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票据市场迎来了健康发展的新时代。三是电子商业汇票交易占比提高。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全部通过电子商业汇票(以下简称“电票”)系统办理,基于政策的强制规定,票据市场纸票向电票的转型推进明显,电票系统业务增长较快。四是转贴现市场交易规模上升。与承兑贴现市场不同,转贴现市场交易规模出现了明显上升,一方面表明票据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票据流动性
提高,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银行对票据的投资从配置型向交易型转变。
二、票据市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交易平台上线对票据业务的影响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山西省银承票据签发量开始上升,票据直贴、再贴和转贴市场操作规模与活跃程度也随之上升;商业汇票基本由财务公司签发和承兑,且占比少、存量处于下降状态,对票据市场的影响可以忽略。调研中发现,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主要受产业交易市场量的影响,票据贴现主要受省内涉煤企业普遍盈利能力的影响,票据转贴主要受资金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2018年受上海票据交易平台上线的引导,银行承兑电票交易市场日渐火爆,截至目前,虽然票据交易业务整体规模有所下降,但受中国人民银行文件(银发〔2016〕224号)影响,仍处于平稳与待发阶段。从部分参与票据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反馈可知,市场对实体经济企稳发展信心充足,对下一步银行承兑汇票交易投资业务期望较高,在两大因素影响下,未来银行承兑业务将暂时蛰伏,各参与机构操作将会更加规范,投资会更趋理性。调研样本机构(6家财务公司)票据业务情况见表1。
表1 调研样本机构(6家财务公司)票据业务情况表
(二)煤炭产业运行对票据业务的影响
由于山西省经济结构中“一煤独大”的特点,涉煤产业链条票据份额占比较大,基本代表和影响着全省票据业务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从2016年四季度全国涉煤企业看,受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炭去产能政策影响,在经历了3~4年低谷后,煤价开始一路回升,特别是山西省七大煤企同步出现企稳回暖,业绩开始实现“飘红”。在此背景下,全省票据业务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煤炭交易明显增多,实体经济的短期融资和供需交易对银行承兑需求开始增加,同时金融机构在煤炭“景气”的影响下,对涉煤企业授信逐步加大,使这一不受信贷规模影响的“全保”承兑快速增多;二是随着企业流动资金的宽裕,众多持票企业贴现融资愿望下降。例如,省内七大煤企所属财务公司设立“票据池”不断储票,增加持票时间,对商业金融机构的贴现下降,造成省内市场可供交易性票据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票据交易业务。调研发现,六家公司向其成员企业签发银行承兑票据同期余额翻了近1倍,成员企业向其贴现余额翻了近3倍,但是财务公司在大量吸纳票据的同时,并未向市场进行转贴现和再贴现。
(三)资金价格对票据业务的影响
2017年以来,山西省金融机构受市场资金面的变化出现了票据业务的阶段性震荡,但是票据贴现价格变化紧随央行对市场流动性调整,与央行金融宏观调控基本同步,总体上票面价格与票据规模均在合理可控范围之内。截至9月末,山西省票据业务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季度因受银行信贷规模调控以及季末MPA考核的影响,票据利率震荡上行,波动较为剧烈;二季度受央行货币政策微调下资金面好转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有所降温等因素影响,票据利率在区间震荡;三季度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票据填补信贷规模的需求,但因市场票据量少,转贴现市场收票行多于出票行,不少机构在市场上竞价收票,造成票据利率急剧下降。
三、山西票据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票据业务发展不够平衡
一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持有票据以投资盈利为主要目的,更多倾向于保障流动性辅助功能;二是银行承兑占到票据签发和承兑的主流,而商业票据更多的是在财务公司间进行贴现与转贴现,使得这一融资结算票据多年来得不到发展;三是金融机构间银行承兑业务中,由于风险加权权重不同,农信社签发的银承票据一般得不到充分认可,很多机构在贴现与转贴现业务中有意抬高其票据贴现率,甚至不接受农信社承兑票据,真正联系众多农村区域经济的金融机构票据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不同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发展不平衡。
(二)票据流通环节风险隐患较大
第一,由于票据业务从签发到承兑兑付时间固定且较长,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是贴现验票之后很少在持票期间进行二次或多次验证,同时在票据整个流通过程中签发行、贴现行和转贴现行之间信息闭塞,透明度不高,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相互串通套取银行资金;第二,银行承兑纸票流通中,收票行在查询承兑行时,仅凭一文“此票为我行签发,真伪自辨”的回复,很难全面应对一些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票据、“克隆”票据或票据“调包”等欺诈骗术;第三,票据中介在票据业务市场中的介入,形成了交易对手的陌生性,很难获悉真实贸易交易背景,在背书打款撮合中又会出现时差性,也产生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三)票据业务通道存在乱象
目前,很多金融机构热衷于票据业务,存在诸多乱象:一是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对同一企业进行滚动签发承兑汇票,替代了对企业信贷融资,并以此掩盖不良资产出现,推迟风险账面暴露;二是对固定优质企业,通过协议保证金利率大量操作百分之百保证金承兑签票业务,以票吸存,虚增资产负债规模;三是对承兑票据出现垫款时,不是准确进行实际会计分录处理,而是借用贷款进行代偿,利用不同科目进行还旧借新,掩盖不良;四是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假回购”“假买断”“假返售”抽屉协议进行自我和帮助他行调整信贷规模,随意人为改变会计数据,隐瞒现存风险和风险指标,甚至还有部分金融机构以“创新”为名回避监管,通过资管、通道、理财、回购嵌套等将风险资产出表操作。
(四) 操作和管理模式存在漏洞
当前很多金融机构通过大量市场交易波段操作,利用票据价格不透明现状赚取价差收益,而内部管理中,对交易操作风险没有全面的管控体系,对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有效识别、计量和监测没有科学的模型。就目前票据市场运行状况而言,主要以银行承兑为主,票据市场信用来源基本由金融机构支持。从很多案件来看,不管是内部人员违规操作,还是外部诈骗集团对票据业务实施犯罪诈骗,由于案发与侦破比较滞后,由此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全部弥补,最后产生的支付风险和案件损失更多由金融机构买单。
(五)票据作用发挥不充分
调查发现,部分金融机构为了防控票据风险,对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实行保证金质押,这种做法确实能够使签发票据行的风险得以管控,但是也会造成个别金融机构对同一企业进行滚动式连续签发全额保证汇票,其保证金不间断地在金融机构内形成一大笔短期高利率存款,这种做法使企业流动性资金变成定期存款,获取了更多利息收入。同时,金融机构与自身利率定价管理又存在打“擦边球”现象,回避了以贷引存的监管要求,扭曲了票据的本源作用。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对票据作用的再理解、再认识
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功上线,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加大对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不同层面参与票据业务的认可度和熟知度。通过各类媒介、载体宣传电票业务上线的真正意义与安全、高效和便利的服务特点,使更多企业了解掌握电票知识并参与到系统业务运行之中;加大对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电子汇票交易系统操作培训,提高对票据业务风险的认识与把握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的防范技能;加大职业道德教育,防范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
(二)大力整合内部资源,提高票据业务综合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票据业务作为满足企业结算支付、投资融资需要的重要金融工具,既要建立对市场、利率敏感度的受理审批、快速操作机制,又要把自身票据业务工作与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结合起来,为优质客户贴现融资开辟“快速通道”,实现票据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制定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完善以票据真实性审查为核心的风险防控措施,构筑风险检测、评估、处置机制,提升防范票据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票据市场管理,培植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推进票据改革和票据市场体系建设,建立规范的票据信用环境,对不同金融机构交易风险计量进行适当调整,让参与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活跃票据交易。引入与票据市场交易相匹配的信用评级、增信保险等服务机制,推动其他票据快速进入市场,发展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票据市场体系。同时,强化市场之外的同业账户管理工作和票据相关制衡机制,严格控制银行同业账户与市场违规通道,减少由于业务链条长、交易结构复杂致使关联性风险叠加等诸多影响。
(四)重构票据市场规则,助推票据市场转型发展
第一,以上海票据交易所查询与交易系统上线为契机,尽快实现纸票与电票进入统一监督管理模式之中,建立统一融洽、互通互补的管理规定与线上操作规程。第二,加大对票据在金融机构间空转、套利的监管力度,在市场资金价格透明的前提下,增加票据流通的频率,确保商业票据的流动性。第三,建立适合小微和涉农企业需求的票据承兑、贴现规则,对小微企业持有的小票贴现,实施线上汇集打包转贴,促进小微企业票据业务渠道更加通畅,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短期融资与结算业务的支持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