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教学问题设置的思考①
2018-08-30鲍聪晓
鲍聪晓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450016)
1 前言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确实如此,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思维才有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多次尝试通过问题设计,实施探究活动,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前段时间,参加了人教版初中数学经验交流会,观摩课“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中问题设置的角度及其严谨的逻辑性,引发了笔者的深思.本文将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施等角度,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高度、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设计”进行思考与分析.
2 教学过程
2.1 关注知识的整体性提出问题
教师一上课并没有进行知识回顾,也没有直奔学习内容,而是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我们学习了一类新函数:二次函数y=ax2+bx+c(a≠0),知道了它的定义,我们接下来会研究哪些内容?
生:会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应用.
点评: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提出问题1,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函数模型研究的一般观念,引领学生自然合理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也能唤起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已有经验,回顾一次函数的研究思路:定义→图象→性质→应用.进而通过类比思考提出了本单元需要研究的问题: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并用以解决问题.此问的提出对于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重要意义.
2.2 调动已有经验、探寻研究方式
问题2怎样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呢?在前面的学习中你获得过相关经验吗?
追问1:想一想,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怎样研究的?
生:先研究y=kx,再研究y=kx+b.
师生活动:教师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方面,引导学生回忆一次函数的研究过程.
研究内容: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函数的增减性.
研究方法:分k>0,k<0两种情况进行研究;先画出具体函数的图象,观察归纳图象特征与函数性质,再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数形结合地展开研究.
追问2:二次函数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又怎样呢?
生1:可以类比一次函数,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开始研究.
生2:可以先研究y=ax2的图象和性质.
学生规划出研究思路:先研究最简单的y=ax2.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类比一次函数,制定出二次函数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函数的增减性,……
研究方法:分类:a>0,a<0;画出具体函数的图象,观察归纳图象特征与函数性质,再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数形结合地展开研究.
点评:问题2的设置,是紧接问题1,在确定研究内容后,引导学生对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并自然地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进行思考,整体规划出研究二次函数的基本框架,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学生自主研究y=ax2的图象特征和性质做铺垫.此问的设置为学生掌握研究函数问题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思路,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探究能力,整体规划能力.
2.3 开展探究活动,积累经验
探究y=ax2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3怎样研究y=ax2的图象和性质?
师生活动:教师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方面,引导学生规划研究过程.
研究内容: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函数的增减性,……
研究方法:分类:a>0,a<0;画出具体函数的图象,观察归纳图象特征与函数性质,再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数形结合地展开研究.
点评:问题3是对问题2中研究内容的具体细化,意在引导学生借助问题3规划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方案,是类比一次函数研究经验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此问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增强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
问题4当a>0时,怎样研究y=ax2的图象和性质?
追问1:研究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和性质分几个步骤?
生:用描点法画图象、观察图象、得到性质这三个步骤.
追问2:画出图象并观察,请说出它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画出图象,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交流活动.学生从图象的形状、位置、增减性入手,观察图象的特征,探索函数性质,进而理解抛物线、顶点等概念.学生相互交流,说出函数y=x2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观察函数解析式特征→思考所列表格中的取值→画图象→思考图象的特征和函数的性质→回归解析式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得到:
图象形状: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图象的开口方向:开口向上.
图象的位置:图象经过一、二象限,经过原点(0,0),最低点(0,0)是抛物线的顶点.
增减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画出图象,观察图象特征,归纳性质.得出:
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0,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抛物线开口大小不同,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追问4:反思一下,我们是怎么研究a>0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
生:先画出一些具体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归纳出图象的共同特征,得到函数的性质.
点评:问题4的设置意在通过类比,让学生在研究中实施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并通过4个环环相扣的追问,层层深入地明晰如何得到函数图象、如何研究图象、如何获得函数性质,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此问借助画出的函数图象这一几何直观,让学生借助函数图象感知函数的形态和变化,进而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函数性质.直观形象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结论、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画图建构几何图形,通过几何直观发现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形象和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
2.4 独立研究,强化经验
问题5如何研究当a<0时,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生:可以类比a>0开展研究.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评价反思,问题修正,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结论展示: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下,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0,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点评:此问是分类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延伸,让学生类比a>0的情况,独立研究a<0的情况.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已经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本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研究经验、完善研究结论,发展实践能力.
2.5 归纳研究结论
问题6结合a>0和a<0的研究,请说说一般情况下函数y=ax2的图象特征和性质.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归纳出:
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
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
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当a>0时,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a<0时,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a>0时,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当a<0时,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师:关于抛物线的开口大小,怎样表示才会一致?
生:用|a|表示,即|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点评:让学生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类比与归纳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本环节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很好发现问题、能很好地掌握合情推理,能严谨规范的表述出推导的结论,抽象出函数的性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数学抽象核心素养;本环节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学生既能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又能简洁精炼地进行表述,还能有效地进行数学交流,发展了学生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
2.6 反思学习过程
课堂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哪类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了哪些结论?
(2)是怎样研究的?说说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3)要继续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应该怎样研究?
点评:通过学生归纳总结,学生不仅从知识方面梳理了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还从方法层面进行了再认识.通过第(2)问,学生总结出:通过类比学习,深刻体会到y=ax2与正比例函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一致性.此问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总结活动经验、提升活动经验,可以使学生在活动经验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通过第(3)问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有逻辑的思考,有效地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思考
纵观“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这节课,通过教学实施环节的6个问题,及小结环节的3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获得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在总结概括中提升认知与思维能力.反思这节课的问题设置,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3.1 数学问题的设置要关注育人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思考中积累学习经验,发展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的素养.我们知道,经验、能力与方法是不可能直接交给学生的,它们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与提炼.若教学中仅以学生是否记住知识来设计问题,问题就会变得直白,不会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是不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若课堂教学中关注人的发展,以能力和素养立意,就会借助知识载体设计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好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本节课以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来设置教学问题,使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达到较深层次,进而自然、恰当、合理地引领了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深度思考、发展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数学问题的设置要重视数学内容的整体性
数学教学要从数学学科的整体结构、核心内容和重要思想上整体把握和认识数学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融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和精神于一体的整体[1].对于函数的学习,在初中教材中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三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把握函数学习,让学生在每次学习活动中积累经验,才会使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显得清晰合理.在教学中设置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问题,能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有利于知识间的关联,增强学生的理解深度;有利于学生将同类问题类比探究,进而提炼方法与经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运用相关经验解决同类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例如,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二次函数y=ax2+bx+c(a≠0),知道了它的定义,我们接下来会研究哪些内容?”是基于整体把握函数的研究内容而设计的,用函数模型研究的一般观念引领学生自然合理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明确函数的研究思路:定义→图象→性质→应用.
3.3 数学问题的设置要关注研究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一致性
研究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是学生最需要积累的活动经验.设置关于研究途径与方法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炼经验、形成方法.本节课第二个问题“怎样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呢?”是让学生对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展开思考,并通过两个追问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完整地规划出研究策略:可以类比一次函数展开研究,可以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逐步进行研究.
3.4 数学问题的设置要关注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习惯,形成数学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数学学科育人的独特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要使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有逻辑地思考”,使学生成为善于认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人.问题的设置必须有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形成问题串,促使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本节课的几个问题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设计的:要研究什么问题→初步打算怎么研究→是否有可借鉴的研究经验→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研究中会遇见什么问题→每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是怎样的→通过问题解决得到那些结论与经验→知识间的联系→如何应用.借助有逻辑地思考,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用数学知识合理解释直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数学问题的设置要关注学科素养的内隐性
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有反复理解的机会,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素养.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环节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在各个环节需要经历的过程、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发展的素养,让素养培养从内隐趋于外显.本节课第四个问题中设置的追问3,让学生经历独立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归纳概括图象特征、总结出函数性质的过程,使学生习得了知识,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素养.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有知识掌握、方法习得、思想渗透的立意,还要有发展学生素养的立意,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促使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