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效课堂从朗读起步
2018-08-29吴佳
吴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打扎实,就要从最根本的朗读入手,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对于刚步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识字量小,朗读对于他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体会文章的情感,而且也是识字的过程。对于初步具有基本句子概念的学生而言,通过朗读还能系统地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感知,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文本领悟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我执教的过程中,还是外出听课中,都不难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朗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音不标准
在施教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音调等不能辨别清楚,这些情况在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的学生身上特别明显。我所任教班级的乐乐同学就属于此类情况,他带着很浓郁的地方口音,家中日常交流以方言为主。这样的语言环境自然而然导致他无法有效纠正自己的发音,在平翘舌音的问题上,我反复纠正却仍然成效不大,家长不仅帮不上忙,一回到家,刚学改过来的正确发音便在方言交流中打回原形。此外,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学习拼音,回家后家长也不重视发音的练习与巩固,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音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影响朗读效果。
2.习惯性拖音
朗读拖音,是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字与字拆分拖音读,词与词拆分拖音读,读任何一句话都在同一个音调上,不区分轻重音,忽视标点停顿等,其中轻读音拖音最为普遍。如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书《2 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里反复会出现“de”这个轻读音,然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此时的“的”应该读得又轻又快,而不是拖长声音地大声读。
3.无感情投入
感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较快进入课文中的“角色”,体会其思想感情。可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常常拿起书本,像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以至于整堂课的气氛平淡乏味,一年级学生更没有兴趣去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
4.无法读通顺
学生朗读时常出现漏字、加字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教师便会要求一年级学生进行指读(左手压书,右手指字,字字过目),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朗读效率。然而,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朗读的习惯应由划读来替代指读,但老师并没有刻意强调,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使用指读,常常把一句长句读成了破句,反而影响了整体朗读的效果。从指读到划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反馈时字音都没读准,甚至直接在课堂上进行临时拼读,更别说要他通顺、流利地读好一句话,这些不良的习惯直接影响着课堂朗读效果。
二、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读出重点
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只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朗读,让其真正理解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到语句表达的语意终点后,才能正确确定文章的重点之所在。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书《9 明天要远足》中,通过朗读“我”的心理想法,“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这两句话,引导抓住“真的”、“那么”这些关键词,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我”即将远足外出的期盼、快乐之情。朗读教学是贯穿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从读中学,读中感悟,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一种学习方法。此外,同一句句子,如果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如学习准备期中“我是小学生。”这样一句简单的课文内容,却可以根据提问来确定重音。“你是小学生吗?”“我是小学生。”“你是中学生吗?”“我是小学生。”“谁是小学生?”“我是小学生。”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意思,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读出疑惑
要指导学生能有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在朗读的字里行间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朗读文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求其抓住文章矛盾点进行提问是有困难的,最初阶段老师们可让学生仅仅针对课题进行提问。例如我在执教《12雪地里的小画家》时,由于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有规律,学生们很快针对课题提出了质疑,一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二是他们是如何在雪地里作画的?要想解开心中的疑惑,学生必须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朗读课文,寻找关键线索。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很快明白雪地里的小画家原来是“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是小动物们自身独特脚印的杰作,从而提高了朗读教学质量。
3.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能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如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然而,由于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有时常常只是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朗读不应只是单纯地读,它是为学习课文服务的,学生既要有感情的认识,又要有理性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
要让一年级学生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主要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读。如我在教学《13 乌鸦喝水》时,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了语言训练,如乌鸦喝水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乌鸦喝到水了吗?它用了什么办法喝到了水?教师再进行总结,体会乌鸦为了喝到水所展现出的智慧,并指导学生带着敬佩的心情去朗读,“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通过朗读来感受乌鸦的智慧,使朗读和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培养学生关注对话中的提示语,也可以使朗读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4 四季》这一课中,“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通过理解“顽皮”这个提示语的含义,学生更能在朗读中体会“雪人大肚子一挺”的生动形象,不仅更好揣摩人物心情,而且更好地表现文中的感情。
4.读出个性
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语言的感知各不相同,对于同一句话,每个人可能在语速、语调、停顿、轻重等方面都有不同见解。朗读就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感知,把文本的情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表现出来。例如,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书《1 秋天》,“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为了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有的学生会把重音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蓝”、“高”等词语。而有的学生会把重音放在关联词“那么”、“那么”来表达出情感。虽抓住的重点不同,但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了对秋天的赞美情感,这样一种朗读训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于文本独特的语言感知,提高了朗读教学质量。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会学生有效朗读是语文学習的关键,是源头活水。有效朗读不单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更在于要读出文章的感情,会抓重点朗读,能读出疑惑、读出自己的个性,为语文学习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