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8-08-29陈虹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17期
关键词:置管B超导管

陈虹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B超引导; PICC置管技术

Application of PICC Catheterization Technology under B-ultrasound Guidance in Clinic/CHEN 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7):0-08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PICC catheterization under B-ultrasound guidance.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120 patients who applied for catheteriz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PICC catheterization technolog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PICC catheterization technology under B-ultrasound guidance.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with different catheterization method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phlebitis,catheter infection after catheteriz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ology under B ultrasound-guided for PICC catheterization were evaluated.Result:The success rate of one punct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rate of catheterization,hemorrhage,subcutaneous congestion,phlebitis,thrombosis,and catheter inf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modified Sedinger technique guided by B-ultrasound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single puncture,improve the comfort of patients,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because of its high clinical safety and availability.

【Key words】 B-ultrasound guidance; PICC catheterization technolog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City,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7.022

PICC是由經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1],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输液治疗,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减轻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2]。通过使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血管超声技术使操作者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的状态,改变了传统技术对血管条件和穿刺技术要求高、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置管成功率低的现状[3]。穿刺部位由传统的肘窝下上移到上臂,减轻了置管损伤,减少了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有淋巴瘤、前列腺瘤、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和胃癌等病症。纳入标准:均符合血管细、直视无法看清、触摸不清晰且肘部血管条件较差。排除标准:存在意识不清晰。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取得患者同意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准备物品;嘱患者平卧,上肢外展并与躯干呈90°,通过肉眼选择穿刺血管,测量臂围及所置导管长度,严格按无菌操作,常规消毒皮肤、铺巾,预冲导管,穿刺成功后,将导管从穿刺鞘内缓慢匀速送入,当送入15~20 cm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下颌贴靠肩部,导管置入余10 cm停止压迫,头复位,将导管送入预定长度,退出并撕裂穿刺鞘,抽回血,冲管,通过心电定位初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退出导丝,修剪导管,连接减压套筒,连接输液接头,抽回血并冲、封管,常规固定;拍X线片最终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1.2.2 观察组 采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法。置管前在患者肘上臂部位的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通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视锐5TM超声引导系统对所置血管进行超声显示,同时评估血管的深度、内径、走向,并观察血管周围情况,有无动脉伴行或血管畸形、有无血栓等情况,对血管评估后在预定穿刺点标记,根据血管的深度选择导针器;置管时通过将针插入导针槽,操作者双眼看超声显示屏进行穿刺,当显示屏上的血管内见一白色亮点,同时穿刺针尾部有血缓慢流出,即为穿刺成功,此时将导丝送入,撤除穿刺针,解剖刀扩皮,送插管鞘,送管,其余步骤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通过采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以及舒适度评分量表(BCS)进行舒适度评价,总分值均为10分,VRS分值越高患者痛感越强,BCS分值越高患者舒适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對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5~91岁,平均(64.30±9.81)岁;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4~92岁,平均(62.90±8.9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置管后导管脱出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置管VRS及BC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V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有相关研究表明,采用PICC可以为长期静脉输液患者、输液具备较高黏稠性患者以及发生高渗情况患者,提供无痛静脉治疗路径[5];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发生外渗以及静脉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同时还有效控制了医疗风险。贵要静脉整体管径相对较粗、静脉瓣也相对较少,一旦患者手臂与患者的躯体呈现垂直角度,患者的贵要静脉所到达的上腔静脉就是最为直接的途径[6-8],由此这是PICC置管中的首要选择血管。肘关节上方5 cm左右处是本研究的主要选择穿刺点,选择该部位主要是由于该部位存在较大血流量,不会较为容易导致患者的血管壁受到损伤,并且患者一旦发生肢体活动[9],也并不会对导管摩擦性牵拉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患者的导管置入以及长期导管固定都相对较为有力,从而避免在PICC置管中发生导管脱出此种严重不良情况。在PICC置管中出血以及皮下淤血并发症也相对较为常见,该病症主要在穿刺过程中,穿刺所使用的穿刺针具体型号[10-11],以及穿刺之后是否不注意局部压迫性止血,整体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存在相应的联系。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此种技术可以保证血管的可视化,从而让操作者更加直观化穿刺,且穿刺针相对较细[1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增强患者舒适度,同时还能够减少皮下淤血等情况的产生[13]。静脉炎在行PICC置管中尤为常见[14],此种并发症一旦产生,通常会在患者置管后48~72 h,多发于患者的具体穿刺点上部10 cm位置[15]。该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在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型号过大、穿刺时挑选穿刺血管较细、PICC导管置入相对较为困难、送管速度相对较快、在置管后整体加压包扎的时间相对较长等诸多因素存在关联性[1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并未存在患者发生静脉炎并发症,是由于B超引导PICC置管,可以选择较为适当的静脉完成穿刺,并且所选择的穿刺部位在患者的肘部上方,由此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在肘部频繁活动情况下,从而致使产生的静脉炎情况发生[17]。

除此之外,发生血栓并发症主要与在穿刺过程中操作者所使用的导管材质及其规格,还有置管静脉的选择有关。肿瘤患者通常血液为高凝状态,并且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同样会导致血栓并发症的产生[18]。而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是因为观察组患者所选择的穿刺部位是肘上方,此处患者的血管相对较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血管内膜损伤,并且减少了血栓情况的发生[9,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置管后导管脱出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乔爱珍,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5.

[2]钟华荪,李柳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70.

[3]季云,赵婷玲,孙庆梅,等.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技术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化疗的体会[J].肿瘤药学,2016,6(4):318-320.

[4]唐金美,黄瑜,龚兰娟,等.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医疗装备,2016,29(1):179-180.

[5]刘密密,王林娟,王燕,等.改良式病号衣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23(8):143.

[6]王成娟.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6):3504.

[7]何虹,范彬,张玉红,等.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4-8.

[8]贺连香,李倩,张京慧.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3):4199-4202.

[9]袁双凤,陈吉.超声引导下采用新型耐高压导管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125-126.

[10]王美霞,辛辽辽,何丽,等.B超引导下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5(8):1147-1149.

[11]蒋雨秀,黄惠桥,谭丽华,等.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17,39(6):910-912.

[12]汤金霞,吕淑红,隋永丽.超声与Seldingers技术结合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189-190.

[13]杨颜,何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6):2188-2189.

[14]黄幼程,张男.超声引导下微插管鞘技术在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6):163-164.

[15]刘春梅.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探讨与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2):31-32.

[16]朱盛南.B超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140-141.

[17]黄晓春,杨琴芳,李婧.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1):85-87.

[18] Jie X,Xie X,Wang M,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ultrasound-guided and traditional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

[19]萬永慧,陈芊,邱艳茹.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技术在血管通路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68-69.

(收稿日期:2018-01-18) (本文编辑:李莹莹)

猜你喜欢

置管B超导管
B超诊断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写字的尴尬
英国流行“B超美甲”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飞机高压导管布置探讨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施乐扣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