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的社会化应用对传媒行业的影响

2018-08-29尹伟光

新闻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物联网

【内容提要】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器以及红外感应器等一系列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网络环境,也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在传媒行业发展就技术而言,除了需要 NGB 基建网络的支持外,对于行业本身还需要一个庞大的全媒体服务平台进行运营支撑。本文将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社会化应用与新闻媒体的关联分析,探讨物联网对新闻传播过程及其对传媒行业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拓宽物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空间,促进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探索尝试应用物联网技术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物联网 传媒行业 媒介融合

继互联网之后,物联网将会在信息传播领域带来更加伟大的变革。对于传媒行业来讲,物联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物联网的社会化应用,传媒行业必须调整发展理念,优化行业结构,不断与其他形式的介质和载体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智能型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以便在信息传播领域处于不败之地。

一、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物联网最早兴起于美国,是通过信息传感器以及红外感应器等一系列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网络环境,它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主要作用在物体上,是将物体打上标签,再通过传感器技术对其进行识别,将所有物体连接成一个大的信息环境。相比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在物联网时代,智能穿戴设备意味着人的“智能化延伸”,如“Apple Watch”智能手表、“Google Project Glass”智能眼镜、小米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将通过语音识别、骨传导等全新技术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与应用服务。对于人体信息和人体活动的信息采集来说,智能穿戴也是重要的传感器,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人们通过自身感官系统去获取外界信息的局限性,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智能手机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传感器,是物联网应用的典型代表。各种生活服务类APP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日常出行时使用的导航软件,就是利用了手机内置的GPS传感器和磁场传感器进行定位以及路线规划;心率传感器和血氧传感器通过手机闪光灯所释放的高亮度LED光源,监测人体心率和血氧含量,及时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等。

除此之外,“智能家居”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体验,各类家用电器之间进行传感,将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物联网的影响。比如浅层次的通过无线网络将智能手机和家用电器关联起来,将智能手机当作遥控器控制热水器、窗帘、照明灯等。而在物联网的背景下,智能家居将更进一步突破单纯作为一个机器本身的功能属性,在收集用户和物体信息的同时,将整理好的信息重新反馈给用户。如智能冰箱通过既有食材生成菜谱,通过食品包装条形码监测食品新鲜度,发出是否需要进行购买的提醒等。

二、物联网对新闻传播过程的影响

随着物联网的社会化应用不断普及和完善,作为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之一的传感器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媒介融合的契机下传感器与新闻传播相结合,衍生出“传感器新闻”这一新概念。

(一)丰富新闻来源渠道

传感器新闻拓宽了以往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选题策划和制作新闻产品时的信息渠道,丰富了新闻报道中的信息资源,为媒体工作者的报道策划和产品制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利用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获取选题、进行策划已有很多成功案例。获得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超速警察”,就是通过利用弗罗里达州公共设施传感器发现新闻线索,披露该州警察在非公务时段超速行车的事实,写出的系列报道以无可辩驳的数据将社会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托出水面,从而维护了公共安全。该组系列报道通过计算和分析警车进入高速自动收费站的车牌记录、驶入到驶出高速的时间和路程以及GPS所提供的定位信息和辖区对比,得出在13个月的时间里,警车在非公务时段高速超速事件有5100起。其中96%的车速在145公里到177公里之间,超过一半的超速事件发生在警察辖区之外的结论,从而揭示出执法者自身违反交通规则,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事实。

除借助用户身边普遍存在的传感器之外,还有借助智能穿戴设备以及智能手机上内置传感器功能,通过“众包”方式收集传感数据,调动用户共同参与调查。纽约公共广播电台曾以“蝉虫追踪”为项目,邀请听众利用温度传感器做过一个观察蝉虫出土情况的联合实验报道,将收集来的数据做成时间轴,让用户了解了蝉虫的生长规律,在参与中获得科普知识,也是传感器新闻的经典案例。

(二)改变新闻生成方式

在物联网时代,机器不仅可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智能加工。随着腾讯Dream-writer、新华社“快笔小新”、今日头条Xiaomingbot等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使得机器人写作成为智能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借助大数据,更多丰富的素材成為新闻写作的原始素材,机器人写作和发布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发布时效,为媒体抢到宝贵的时间,让预测性新闻成为可能。

在提高写作效率的同时,机器还可以将更多的记者从机械的数据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高层次的新闻活动。这对于提高传媒行业整体水平,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发展契机。未来的新闻职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只会写新闻的记者,而是既可以统筹调度各种新型器材设备,又懂得新闻传播原理的全能编辑的专家型记者。物联网时代由于数据搜集更加细致,数据分析更加精准,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三)增加新闻分发环节

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媒体通过不同介质和终端提供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用户对不同媒介的信息需求。更多智能化终端的出现给媒介融合提供了更多土壤。物联网时代是“万物皆媒”的时代,超乎想象的新智能终端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影响着新闻采编和分发。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的普及,用户的更多信息被获取。根据用户需求、结合场景和终端介质的特点进行的算法推送更加精准。例如在出门前向用户推送关于本地实时天气的新闻;在智能汽车启动时推送上班路况信息等。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智能化终端上,个性化和主动性将是媒介的“必争之地”。

(四)强化新闻反馈环节

从获取用户在某一APP中浏览时间的长短,到用户点开一篇文章所停留的时间,这一系列的数据都是传感器在后台收集的成果。传感器是传播效果测定的重要依据,传播反馈将进一步影响内容生产。如今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已经可以通过蓝牙或者网络进行无线数据共享和数据传输,而通过智能穿戴的传感功能,将用户在手机上某一界面所停留时间和该时间段内用户的心率、情绪波动情况相结合,能够更贴切的反映该界面对用户的吸引程度和刺激程度。用户数据将成为判断用户需求的重要依据,为个性化新闻订制和差异化新闻传播提供了可靠保障,强化了传播的反馈环节,提高了传播的实际效能。

三、物联网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曾一度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并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而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还在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物联网的运行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另一方面,在物联网世界中,物体既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设备,同时又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设备。随着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物联网最终将实现信息智能化的泛在传播。

(一)对媒介伦理及法律法规带来挑战

传感器可以为公众的信息采集带来便利,但是如果信息采集的目的不够明确,就会产生盲目和偏差,数据安全将无法得到保证。它还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和认识,不利于信息获取和公众认知之间的有机协调性,甚至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随着各种数据源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侵犯公众的隐私。有些媒体为了达到某些特殊效果,在报道时会涉及公众的个人信息,这样就可能侵犯到公众的隐私权。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安装的传感器设备,在获得清晰数据的同时可能会对当事人的身份信息、肖像等造成暴露,从而对公民的隐私造成侵犯,引发社会纠纷和矛盾。

(二)对从业人员提出全新的技术要求

新闻从业人员对传感器设备的使用和掌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统一。很多新闻记者对于传感器设备研究不够,不了解使用性能,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配合信息采集。由于传感器后期还要进行信息识别、分析、汇总整合等工作,这些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很显然数据分析师、统计师等方面的人才配置不足,这也需要全面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附加技能。

受到传感器本身使用技巧、性能等制约,技术不够成熟或操作者对其使用规程掌握不熟练,都会影响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很多媒体为了节约成本,提高采集效率,往往都是自行采购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很多传感器的质量、性能、生产厂家资质等都存在缺陷或者漏洞,这样就导致传感器信息采集不全面或者精度不高,达不到期望效果,从而无法为新闻报道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三)对媒体智能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物联网的泛在性使得各种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其泛在性、及时性都超出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处理能力。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转型的同时,要引进各种新的智能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和发布,用以实现与物联网中的传感器和智能信息节点的对接,以迎接物联网带来的新一轮“阅、视、听”革命的冲击。

传统媒体的智能升级必须重视物联网技术追踪及物联网人才储备。物联网已经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媒介信息终端的形式将超出人们的想象。从各类便携或可穿戴智能终端的大量出现,到公共设施也开始具有媒介特性。面对多样的媒体终端变化,在立足于传统媒体的高质量内容和媒介公信力的同时,加强技术追踪及物联网人才储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应用含有物联网技术的媒体传播方式和途径,使媒体转型过程中内容开发和呈现方式更加便于扩展,以满足未来物联网可能出现的终端形式的特殊要求。

物联网相比于互联网的传播基础更加广泛,中国很多民众已经是物联网的受益者,物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目前,中国的域名扩展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网络几乎覆盖全国。在互联网与物联网联动发展的局面下,信息正处于大爆炸状态,传统媒体要想在新时代吸引受众关注,从内容到平台及呈现形式都要不斷创新,以符合受众的需求,给予受众不一样的视觉、听觉、触觉获得感。

四、结语

物联网的出现无疑是对正在进行中的媒介融合的又一次冲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将面临信息浪潮的再次检验。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通过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保持传媒行业的活力和主导地位;物联网时代,如何在保持各家媒体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继续保持新闻传播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将是对传媒行业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作者简介:尹伟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物联网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