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8-29陈海龙
陈海龙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雪岩贸易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职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常见培养模式如下:
(一)学校课堂+企业实习模式
这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较为成熟的模式,多年来已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职业人才。一般为两年左右的课堂学习时间,半年左右的企业实习时间。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初步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技能。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企业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使得学生实习的质量越来越难以控制。
(二)订单培养模式
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模,学校则负责招生和培养,学生毕业后进入订单企业工作。该模式既完成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此种模式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但是目前能够持续以订单方式培养人才的企业不多。
(三)学历+技能鉴定证书模式
部分高职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一项或以上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技能鉴定证书节省了学生的岗位学习时间,也节省了企业的部分用人成本。但随着大批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学生对技能证书的需求欲望开始下降。
(四)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它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一方面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教育。其特点体现为:培训双主体——企业和学校;学生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双培训者——企业师傅和教师;经费双承担——企业和学校;还有双证、双监督等[1]。双元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德国在制造领域的成功,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无法完全照搬实行。
(五)国际劳工组织MES模式
MES为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的缩写,中文意思为模块式技能培训。MES以具体职业或岗位为出发点,将岗位职能任务模块化,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是以模块单元为载体。MES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模式,突出了学员、岗位的地位[2-3]。但是,不同企业同一个岗位的差异并不能因此得到解决,比如医药销售和服装销售员所做的工作内容可能很难相提并论,因此不能采用同一岗位或任务模块进行培训。
(六)加拿大社区大学CBE模式
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中文意思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BE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 (Develop a 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4]。CBE模式强调能力任务化,突出岗位能力训练[5],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确实有效。但是,此种模式忽略了人的个性和专业平台能力发展,因此不利于人才的长期发展和提高。
二、目前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
(一)行业分工精细化,人才培养粗放化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分工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行业的不断分化,形成了许多的细分行业。行业分工呈现出越来越细化的局面,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依然粗放化的格局形成尖锐的矛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汽车营销与地产营销是两个不同行业的营销,其营销理论存在诸多差异。地产营销又分二手房产和一手房产营销,面对不同的顾客需求,所采用的营销方式和流程也不同。汽车整车营销和零配件营销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虽然不断丰富,虽然专业本身的范围很宽,但几乎没有与细分行业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的人才相对于行业细分来说仍是粗放的,没有较为准确的专业与细分行业相对应。
(二)专业人才同质化,行业企业需求个性化(差异化)。
由于行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体现企业自身的特点,甚至是岗位特点。如,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针对汽车行业就业时,可能就会有汽车销售、零配件销售、服务销售等多种选择,企业在招聘时或多或少都会提出与岗位相关的一些具体要求。适合销售整车的人员不一定能适应销售零配件的岗位,究其原因是整车的销售和配件销售存在很大的差异。汽车零配件的种类繁多,比如轮胎和车载仪器,销售人员不仅要对汽车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了解所销售的轮胎或者车载仪器的特点。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能获得。
(三)专业人才大批量化,企业人才需求小批量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招生都是批量化的,一个专业正常情况下,少则一个班40~70人,多则几个班上百人甚至几百人。这种批量化的培养人才模式曾经极大地缓解了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但是随着人才数量的迅速增加,每年毕业的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需求量逐渐减少,且呈现岗位化趋势。同样以汽车销售为例,以前仅分为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而现在分为市场专员、电话销售员、4S店前台销售员、合约人员等。市场专员负责客户资料的收集;电话销售员主要负责预约顾客,为顾客提供必要的售前信息服务;4S店前台销售员负责具体介绍、销售汽车;合约人员负责提供合同签约相关事宜。很显然,目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多是从岗位配置的角度考虑,因此,每个岗位需求的人才数量都是有限的。
三、柔性人才培养模式
(一)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FMS的含义及理念
FMS是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的英文缩写,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将其定义为:由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物料储运系统和一组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组成,是能适应加工对象变换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是由计算机集成管理和控制的、用于高效率制造中小批量多品种零部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6]。它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以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当制造对象发生变化时,它通过简单地改变软件、工装、刀具等就能制造出所需的零件。随着经济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工厂设计制造的千篇一律的产品了,提出了定制产品的要求,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功能需求。比如人们在买车时,可以对汽车的座椅材料、音响效果、颜色或者轮胎等提出个性要求,企业通过对生产线稍加改进即可实现。因此,柔性制造系统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大大增加,并且促进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FMS理念的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犹如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一样,既有基本的素质技能要求,又希望其能掌握本行业特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样企业就可以减少用人成本,否则,新员工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职业技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用人风险。统计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在就职第一年跳槽的概率极高,2012年高职毕业生半年离职率为42%,2014年为43%,其中98%为主动离职[7],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都是基于共性化的素质技能要求,很难考虑每个行业企业的需求——用人数量少且用人要求体现行业企业特色,这在高职院校目前的培养模式下很难满足。目前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弱化,表现在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为企业提供在岗和转岗培训的能力不足等方面[8]。
FMS正是为了满足个性化、小批量化的客户需求的理念而产生的,因此,职业院校利用FMS的理念制订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目前企业用人的需求。
(三)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路“1+X”
教育作为一个生产特殊“产品”的行业,学校即企业,它生产特殊产品——人才,因此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特点进行生产。首先,学校面临一个生源问题,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学校而不是别的学校,学校的教育也要考虑他们的需求,否则面临生源缺失的风险。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看,学生也是学校的客户。所以,学校面临的客户有两类:一是选择学校就读的学生,二是选择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因此,教育需要考虑这两类客户的需求。柔性化人才培养就是学校在考虑两类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与教学,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高职院校一般专业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专业的培养模式既没有考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也没有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倾向,多是沿用较早的学科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属于粗、广、浅,与社会实际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是否有行业教育背景,完全由授课教师决定。学生就业时面对不同行业的面试或上岗,就会陷入窘境。如医药销售代表、汽车销售代表等,均有特定行业的教育背景及知识的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上岗后再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岗前教育和继续教育。根据毕业生和企业反馈,一般至少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适应特定行业的要求。
图1 目前专业培养模式
在保证专业核心培养体系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学生及行业企业需求,在原有培养模式中增加细分行业的知识、技能及素养教育,构建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这里的“细分行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减,灵活调整应对。
图2 柔性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柔性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某一专业可根据所处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本专业学生近年的就业状况、就业行业及相关岗位群,从而确立若干个主要的细分行业,作为本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以营销专业为例,如果医药行业就业前景较好,则加入医药行业销售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教育;如果汽车行业就业前景较好,则加入汽车行业销售相关知识及技能教育。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在文化知识中加入行业背景知识教育;在专业素养教育中加入细分行业专业素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则加入主要细分行业技能教育。在每个环节中,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提供若干个主要细分行业作为必要选项,其他少量需求的细分行业作为学生自主选项。专业核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不变或基本不变,细分行业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也即是“1+X”,从而实现灵活应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按岗位群进行调整。
这样,每个专业的教育就有了具体的指向,学生在结合自身兴趣及就业意向的前提下,学习也有了具体的行业环境背景,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体现在教育中,而学校也不必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自己的专业体系,从而实现稳中有变,以适应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柔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要素
(一)柔性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大企业一般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可以满足用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形成细分行业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体系。
首先,根据具体专业主要就业行业及方向,确立主要细分行业,从中选择适当规模的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标准。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考虑到最近几年汽车、房产等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学校可以考虑以原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体系为核心平台,结合汽车和房产行业对营销策划人员的要求,联合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企业和房产企业,共同制定汽车和房产行业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体系。
其次,根据本专业主要就业行业和岗位,进一步细化形成具体的可量化考核的目标和标准。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策划、销售、店长助理等岗位,学校可根据企业对这些岗位人员的任职要求,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和标准,明确该专业策划、销售、店长助理等主要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从而制定有应用前景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体系。
最后,形成针对细分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为后续制定具体的培养内容及过程提供依据。
(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及内容
企业的需求形成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则要严格按照既定的人才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和训练。即按照科学的方法、手段和步骤,分阶段、分模块培训学生各方面能力,使之最终成为符合新标准体系要求的合格人才。而每个阶段的能力培养模块,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根据制定的细分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细分行业的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素养模块。如对于汽车行业,有汽车知识模块、汽车销售能力模块、汽车促销策划能力模块、汽车销售员素养模块;同样房产行业则开发房产知识模块、房产销售能力模块、房产促销策划能力模块、房产销售员素养模块。由此形成细分行业培养内容体系,为教学及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感兴趣的细分行业,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块,结合所在行业背景进行人才培养。由于分行业、分岗位的能力标准更符合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一致,实现学校与企业短距离甚至零距离对接。
(三)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及制度
以往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多是以学校自己主导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标准,从未将企业纳入评估者的范围。在柔性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建立校企联合评估人才的标准和制度,确保培养的学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同。
除核心专业考核外,其他考核均可以参照学校与企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体系,建立细分行业的培养考核评价标准。其中细分行业知识模块考核内容,由知识库及行业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相关知识组成,考核学生对细分行业知识及其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
能力和素养模块则可以采用模拟操作、实际操作、场景演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如汽车营销,则可以模拟汽车销售过程、策划推广活动或者设计促销方案等;房产营销则可以模拟看房、回答顾客问题、合同签署、交房等环节,考核学生的技能和专业素养。可能的情况下,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考核。
(四)柔性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的跟踪反馈系统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企业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学校可以及时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建立人才跟踪系统及细分行业学生学习培训档案库,跟踪毕业生去向,加强与毕业生及就业企业的沟通联系,并定期进行回访。通过与毕业生及就业企业沟通,一是掌握其毕业生在不同时期对能力及知识的需求状况,为企业员工提供可持续的职业能力提升服务;二是了解市场的状况及行业发展动态,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三是及时发现柔性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客观的基础数据库。
综上所述,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可以了解企业对所需职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所在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主要就业行业的特点培养细分行业人才,可以发挥该校专业特点及长处。而让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意向及学习兴趣,选择具体的细分行业培养方向进行学习,则是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柔性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充分考虑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需求,培养的人才相对合理、科学。当然,新模式仍然需要实践进一步丰富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