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考
2018-08-29钱汝平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 越文化研究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五代后周齐州开元寺高僧释义楚编纂的《释氏六帖》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类书。关于它的编纂体例和文献价值,笔者已有拙文《佛教类书〈释氏六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中国最早的佛学辞典——〈释氏六帖〉》(《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等作了初步论述,读者自可参看。日本京都东福寺所藏宋本《释氏六帖》是现存最早的该书刊本,其文献价值自是不可低估。该书的第六帖《流通大教部》第十四之《求法》四较为完整地摘录了唐释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的内容,不啻是此书的删节本,为考察此书的早期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资粮。兹就其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一些情况作初步的考察,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概况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唐代高僧释义净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僧传的形式记录了初唐时期赴印度求法的60位中国僧人的事迹,是研究初唐时期中印关系,特别是印度及南海地区历史、文化、宗教情况的重要史料之一。据该书卷首义净自序,书中僧传的编排是按所记僧人“去时(指去印求法时间)年代近远存亡而比先后”[1]1的。传世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均分上下两卷,上卷记载了41位僧人的传记,下卷记录了15位僧人的传记,最后一位大津法师的传记中出现了“遂以天授二年五月十五日附舶而向长安矣”的字样,则此书的最终完成当在武周天授二年(691)以后。书后又附《重归南海传》,记录了武周永昌元年(689)随义净重往南海室利佛逝的4位中国僧人的事迹。《重归南海传》的写定年代更晚,据王邦维推测,应在武周神功元年(697)之后[1]245。全书实际上记载了60位中国僧人的事迹。
二、《释氏六帖》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体例和方式
宋本《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共37条,其中36条为僧传,均分布在该书第六帖《流通大教部》第十四之《求法》四下。另外一条则在该书第五帖《寺舍塔殿部》第四十四《寺》一下,该小目有“寺中称最”一条,引用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结尾部分描述印度那烂陀寺的文字。
先讨论36条僧传。以这36条僧传与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比对,可知两者次序和内容基本相合,惟前者漏了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的“京师末底僧诃师”一传。这或许是释义楚疏忽所致,也可能是刊刻者漏刻,当然还有可能是释义楚所据的底本本身就缺了“京师末底僧诃师”一传。因此宋本《释氏六帖》的这36条僧传其实只包括了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55个僧人的事迹(未引《重归南海传》的4个僧传,见下)。现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虽然都记录了56位僧人的传记,但有些是两人甚至三人的合传,因此实际立传者只有47人。宋本《释氏六帖》要用36个条目去包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47个僧传,在立条时势必要作调整和归并。它的立条规则是有时单独一人一条,如“太州玄昭”*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太州玄照法师》“昭”作“照”,见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1页。[1]1条:
仙掌人。乃祖乃父,冠冕相承,而总髻之秋,抽簪出俗;成人之岁,思礼圣踪。于是仗锡西迈,挂想祇园。背金府而出流沙,践铁门而登雪岭。文成公主送往者。至北天竺,渐至中天,施无厌寺住三年,就胜光师学《中》《百》等论,又从师子论师学《瑜伽论》。王玄策回奏,敕令追诏(昭)回。昭回土蕃,又遇文成公主,资给归唐。正月到洛阳,敕又令往羯湿弥罗国,取长年婆罗门。净往西天,见之。春秋六十馀卒矣,大食国净有伤赞之辞。
有时一条中附见多人,如“玄太法师”条:
新罗人。永徽年,取土蕃路,经泥波,到中印土,礼菩提树,详检经论。旋踵东土,行至峪浑*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峪浑”作“土峪浑”,见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43页。[1]43,逢道希,西引却还大觉寺。后归唐,莫知所终。恪法师,新罗人。与玄照贞观年中同往而亡,年过不惑。复有新罗僧一(二)*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作“二”,见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第45页。因下文有“俱亡”二字,则作“二”为是。[1]45人,莫知名讳,自长安之南海,汎舶至室利佛逝国西婆鲁师国,遇疾俱亡。
这一条包括了玄太、玄恪以及新罗僧二人共4人的传记。在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列有“新罗玄太法师”“新罗玄恪法师”“新罗复有二人”三传,而《释氏六帖》采用附见的形式,将这三传合为一条,避免了立条过多的弊病。《释氏六帖》就是采用这样的立条原则把原书47僧传统摄在36个条目中的。
另外,传世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末所附的《重归南海传》的“苾刍贞固律师”“贞固弟子孟怀业”“苾刍道宏”“苾刍法朗”4传在宋本《释氏六帖》中不见踪影。如果说释义楚所据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本子卷末附有这4个僧传,释义楚应当不至于视而不见,不为其立条,因此一个合理的解释便是释义楚所据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底本并未附有《重归南海传》的这4个僧传。这4个僧传的撰作时间本身比《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要晚,撰作完成后在相当的时期内可能又是别本流传,并未附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而传世。《重归南海传》4僧传附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流传应当在北宋初年开雕《开宝藏》之时,可能因《重归南海传》4僧传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主题相近,遂合刻在一起。宋碛砂藏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有小注云:“此卷十五人并重归南海传。”王邦维先生作校云:“‘此卷十五人并重归南海传’,丽本(高丽藏本)、金本(赵城金藏本)、大本(大正藏本)、足本(足立喜六译注本)无‘此卷十五人’五字。”[1]135这说明“并重归南海传”六字这几个本子都是有的。在这几个本子中,刊刻最早者赵城金藏本是金熙宗皇统(1141—1149)初年刊刻的,它的主体被认为是以《开宝藏》为蓝本覆刻的[2]109。可以合理推测,《重归南海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合刻在一起,当在北宋初年开雕《开宝藏》之时。释义楚完成《释氏六帖》的编纂是在后周显德元年(954)[3],因此其所见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未附《重归南海传》是可以理解的。
三、《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异文分析
再谈宋本《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文字问题。经笔者与传世较早的赵城金藏本、高丽藏本、碛砂藏本比勘,发现有大量异文。这些异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未见于传世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似可备参证。比如“乘灯中恕”条:
爱州人。幼随父母汎舶往杜和罗钵依*“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底”。国,方始出家。后随唐使郯绪入京,礼奘三藏为师受具。颇览经书。体蕴中恕,性合廉隅。戒岳存情,禅波*“波”,《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枝”。叶虑。乃毕(志)*“志”,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补。王城,敦心奈苑。冀摧八难,终求四轮。遂持佛像,携经论,泛南溟,到师子国,礼佛牙。至南天,届中印,至立底国。颇闲梵语,诵《缘生》等经,兼修福业。因遇商侣,与净相随诣中印度。又与无行同游。灯每叹曰:“本意弘重东夏,宁知我否*“本意弘重东夏,宁知我否”句,《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本意弘法,重之东夏,宁志不我遂”。,今虽不遂本怀,来生来毕斯志。”常为知足天业。遇*“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过”。道希住房,其人已亡,汉本尚存。昔在长安,同游法席,命*“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今”。于他国,但遇空筵。灯又至俱尸城。寂灭年馀耳顺矣。
在产能、产量独占鳌头的同时,我国磷复肥产业产品品种日渐齐全,高浓度磷复肥占比显著提升,各种专用肥、水溶肥、缓控释肥、有机肥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和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等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高浓度磷复肥装置的国产化、大型化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836”装置基本实现自主化、国产化;大型湿法磷酸精制、硫酸的低温位热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磷矿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综合利用等自主开发的技术和装备已经实现产业化,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这个条目中出现了“戒岳(嶽)”“奈苑”二词。“戒岳”,今存碛砂藏本作“戒献”,赵城金藏本、高丽藏本、大正藏本均作“戒巚”。碛砂藏本作“献”自然错误,“献”当是“巚”之残字无疑。但宋本《释氏六帖》作“岳(嶽)”,于文义而言,亦可通。“戒巚”“戒岳(嶽)”无非是要说明戒行如山般高峻,因此两者均可通,不一定是“巚”“岳(嶽)”因形近互讹。“奈苑”,今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均作“竹苑”,于文义而言,作“奈苑”“竹苑”均可通。奈苑,原指佛经中的奈园。据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奈女耆婆经》(《大正藏》第14册),维耶离国梵志园中植奈树,树生一女,为梵志收养,长大后颜色端正,天下无双;佛至其国,奈女率弟子五百出迎,佛与诸比丘乃到奈女园,具为说本原功德,后因称寺院为奈苑。作“竹苑”亦可通,竹苑即竹园,指竹林精舍,也是后世僧寺的通称。《实用佛学大辞典》“竹林精舍”条云:“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故又云竹园。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4]707可以为证。释义楚所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早于现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本子,其作“戒岳(嶽)”“奈苑”,当有依据,足供参考,因此不能遽定为误。又比如“僧伽跋摩”条:
康居国人。少出流辈,游涉京辇。禀素崇信,戒行清严。檀舍是修,慈悲在念。显庆年奉敕与使相随,至于西国。到大觉寺,于金刚座七日夜然灯,献大法会。又菩提院无忧树下雕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盛兴供养。还唐,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药。属彼大俭,日日营食济之。在彼终矣,年六十馀。
“流辈”,今存各本均作“流沙”。作“流沙”,自然可通。流沙泛指西域地区,因其地多流沙,故称。僧伽跋摩是西域康居国人,从小走出沙漠,游学中原京畿之下,自然符合情理。但作“流辈”,亦可通。流辈即同辈或同一流之人,僧伽跋摩自小就超越同辈,卓尔不凡,游学于中原京师,亦文从字顺。如果说释义楚所据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本作“流沙”,而释义楚摘引时误作“流辈”,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沙”与“辈”字形完全不同,难以互讹;如果说是释义楚因不明词义而擅改“流沙”为“流辈”,似又低估了释义楚这位学问僧的学识,释义楚不至于连“流沙”的词义都不知。因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释义楚所据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本作“流辈”,而释义楚在摘引时并未擅改或致误。宋本《释氏六帖》作“流辈”应有所据。又比如“慧隆法师”条:
以贞观年从北道而去,取北印度,欲观化中天,诵得梵本《法华经》。到健驮罗国,遇疾而亡。北僧来说如此。
“慧隆法师”,现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均作“隆法师”,无“慧”字。按全书僧人法名均用二字,此作一字,似有违常例,宋本《释氏六帖》引作“慧隆”,与全书通例相合,可备参考。又如“道方法师”条:
并州人。贞观末年出沙碛,到泥波罗,至大觉寺。经数年, 还向泥波罗,于今现在。既亏戒检,不习经书,年将老矣。
该条“贞观末”三字今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均无之,揆之体例,似应有,可据补。凡此种种,足可供今人校读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之用。
从笔者勘得的异文来看,宋本《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文字与今存高丽藏本比较接近。由于现存最早之赵城金藏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只存下卷,碛砂藏本则只存上卷,而高丽藏本则上下卷俱存,首尾完全,因此以宋本《释氏六帖》所引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高丽藏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相比勘,最能反映两本之间的文字关系。今列两表以作说明。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上卷)各本对勘表
序号条目版本高丽藏本碛砂藏本释氏六帖1师鞭呪禁善呪禁善禁呪呪禁有功2师鞭呪禁菴摩罗割跛城菴摩罗割波城菴摩罗割跛城3玄太法师土谷浑土峪浑峪浑4道方法师道方法师道方师道方法师5道生法师礼遇礼敬礼遇6乘灯中恕郯绪剡绪郯绪7乘灯中恕兼修福业兼循修福业兼修福业8僧伽跋摩到大觉寺致大觉寺到大觉寺9僧伽跋摩雕刻佛及观自在菩萨像雕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雕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10彼岸智岸智岸致岸智岸11昙闰多艺昙润昙闰昙闰12义辉博学思观梵本异观梵本思观梵本13慧轮侍者菴摩罗跛菴摩罗跋菴摩罗跛14慧轮侍者迦毕试迦毕施迦毕试15寺中称最畟方如城畟方如域畟方如城16寺中称最垒砖峻峭叠砖峻峭垒砖峭峻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下卷)各本对勘表
序号条目版本赵城金藏本高丽藏本碛砂藏本释氏六帖1道琳常坐定门鲜入定门鲜入定门先入定门鲜入2道琳常坐律典颇亏律典颇亏律典颇窥律典颇亏3慧命节操牒想牒想标想牒想4玄达(逵)令族兼文兼史兼文兼史兼文兼武兼文兼史5玄达(逵)令族丹阳一面丹阳一而丹阳一面丹阳一面6僧哲高节谈论之妙谈论之锐谈论之锐谈论之锐7僧哲高节鲜花十万寻亲自供养鲜花十万寻亲自供养鲜花十万朵亲自供养鲜花十万寻亲自供养8僧哲高节观意先发观音先发观音先发观音先发9僧哲高节张日弥空涨日弥空涨日弥空张日弥空10无行灵融意存仁德意存仁德意有仁德意存仁德11无行灵融乡曲排儁乡曲非儁乡曲排儁乡曲排携12无行灵融停至一年停在一年停住一年停住一年13无行灵融蒙国安置入寺蒙国安置入寺蒙国家安置入寺蒙国家安置入寺14法振高上为归为导为归为导为归为导为归15法振高上居山水居山居水居山居水居山居水16法振高上羯荼羯荼羯茶羯茶17法振高上喜合秀尔嘉令秀尔嘉令秀尔嘉令秀尔18大律(津)节俭天授二年天授二年天授三年天授二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宋本《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高丽藏本在文字上相合者最多,达12条,而与赵城金藏本、碛砂藏本相合者各9条,赵城金藏本与高丽藏本相合者亦9条。据学者研究,《赵城金藏》亦是复刻《开宝藏》而成[5]169,与《高丽藏》同出一源,但至少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上,两者的文字差距不小,这或许是《赵城金藏》在复刻《开宝藏》时校改和讹误较多所致。从宋本《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文字多与高丽藏本相合的情况来看,高丽藏本似更接近《开宝藏》的原貌。
宋本《释氏六帖》所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首先,由于为了节省篇幅,删节文字太多,因而往往导致辞不达意,比如“昙光有文”条:
荆州江陵人。既其出俗,远适京(师)。即诚律师之室(洒)。光善谈论,有文情,学兼内外,戒行清谨。南游溟渤,望礼西天。至东印土,不委何之,寂无消息。又一唐僧,王重,好行楚挞,彼亡。
“又一唐僧,王重,好行楚挞,彼亡”一句初读颇难句读,实因删节过多所致。检核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原文实作“又见诃利鸡罗国僧说有一唐僧,年余五十,得王敬重,秉权一寺,多赍经像,好行楚挞,即于此国遇疾而瘗他乡矣。”文义本来十分清楚明白。又如“窥冲明远”条:
其僧二人,並交洲人。同舶至师子洲。向印度,见玄照,共诣中天。禀性聪叡,善诵梵经,所在至处,恒演唱之。礼菩提树,到王舍城,遘疾竹园,淹留而卒,年四*“四”,现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均作“三”。十许,即冲公也。远到僧诃罗国,停彼,莫辩存亡。
“远到僧诃罗国,停彼,莫辩存亡”一句所述是明远事迹,检今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此句所述实为慧琰事迹,原文为:“慧琰法师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洒。随师到僧诃罗国,遂停彼国,莫辨存亡。”释义楚因删节过多而导致张冠李戴地把慧琰事迹安在了明远头上。其实前文已有“明远法师”一条,概括了明远的事迹。释义楚失于照应,因而出现了张冠李戴的错误。还有如“玄太法师”条:
新罗人。永徽年,取土蕃路,经泥波,到中印土,礼菩提树,详检经论。旋踵东土,行至峪浑,逢道希,西引却还大觉寺。後归唐,莫知所终。恪法师,新罗人。与玄照贞观年中同往而亡,年过不惑。
“恪法师”,现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均作“玄恪法师”。根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全书僧名都用二字的通例,似当作“玄恪法师”为是。宋本《释氏六帖》删去一“玄”字,似是承上而省,因为前面是“玄太法师”,故去一“玄”字,以便节约篇幅,但这样极易导致读者误会,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此外,讹字也较多,如“操”误作“僺”,“云”误作“玄”,“饰”误作“馀”,“披”误作“投”,“过”误作“遇”,“今”误作“命”,“袒”误作“裋”,“笑”误作“夫”,“齐”误作“紊”,“尸”误作“户”,“河”误作“何”,“忘”误作“亡”,“底”误作“依”,不一而足,限于篇幅,不再枚举。客观地说,宋本《释氏六帖》并非精善之本。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于古人。虽然宋本《释氏六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对这样一部宝贵的重要的宋刻佛教类书来说,我们对它的缺陷还是应持宽容的态度,不宜求全责备,而是要尽量去挖掘它可资文献考证方面的价值,使其为我们校读传世古籍提供助力。
四、结语
宋本《释氏六帖》的第六帖,较为完整地摘录了唐代高僧释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不啻是此书的删节本,对考察此书的早期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资粮。同时,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助证现存各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文字的历史可靠性。当然,它自身也存在删节改写过度以及脱误较多等缺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文献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利用此书时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