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调查与对策

2018-08-29夏新燕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体系中职

夏新燕,李 莉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是我国第一个指导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专门教育政策文件,该文件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条件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意见和具体标准。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指导意见的提出说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鉴于此,针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此处中职是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中专以及技校,)课程衔接的相关方面进行调查,深入分析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及解决的思路,对激发中、高职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我国的中高职课程的顺畅衔接和完善职教体系意义重大。

1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与中职课程的衔接状况,以便能优化课程设置与组织,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10 份,回收 110 份,对象为10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护理专业、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等10个专业的中高职,生源参与率为 100%。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对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基本状况有了大致了解。

1.1 关于中等职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背景调查

从中职生到高职生的递进式的培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也是教育与社会需要接轨,向企业输送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因此,凡是需要提升的中职生源,应是有一定的技能水平,有很强的职业发展潜质,同时又愿意继续深造的中职学校中的比较优秀的学生。然而,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我们发现只有不足30%的学生在中职所学的专业与到高职所学的专业是完全相同的,有45%的学生中职专业与现在的专业相似,而有25%左右的学生上高职的专业是全新的。其中专业完全相同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专业相似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而对于专业完全不相干的学生来说对各个模块课程的学习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就给职业教育和学生本人都带来了损失。 如此不同专业背景的中职生源给中高职的课程衔接也提出了挑战。

1.2 中职生源对于现有课程的反映情况

从所调查的110人中,与中职课程相比,高职专业基础课程上没有重复的结果显示不符合的占4.55%,不太符合占25.45%,不确定占10.91%,比较符合占49%,非常符合占14.55%;与中职课程相比,高职公共课程(德育、体育、计算机)在教学内容上没有重复的结果显示不符合的占11.82%,不太符合占14.55%,不确定占12.73%,比较符合占42.73%,非常符合占18.18%;与中职课程相比,高职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没有重复不符合的10%,不太符合占13.64%,不确定占8.18%,比较符合占45.45%,非常符合占22.73%;与中职课程相比,高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没有重复不符合的占10.91%,不太符合占20%,不确定占10.91%,比较符合占43.64%,非常符合占14.55%。具体见表1,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重复率均在40%以上。

表1 各指标调查结果

2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出现的问题分析[1]

通过上面的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访谈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在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1],具体如下:

1)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职业教育中专业理论课程可细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类,两者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现象。特别是“财经类、 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见表2),笔者比较了广东省6个职业学院2015年三年制中职和三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高职专业课程和中职的课程重复率达30%~60%,如:会计、电子商务、图形图像处理、网络营销、电商网站建设等课程均出现重复现象,而教师又不了解这些内容重复的状况,缺乏处置手段,只能任重复继续。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有甚者对于一些专业课程,中职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老师还多,还熟练,而中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高职教师却无法传授的状况。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从而极不利于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

表2 中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

2)课程体系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中职职业教育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技工人员,因此存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培养、而淡化文化教育的现象。而高职的课程开设主要是针对普高生源,基本采用的是本科方面的教学模式,同时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这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导致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很难跟上,特别是英语与数学两门课在中高职衔接过程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另外,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这些学生是以升学为导向的,没有专业基础知识,更不存在职业技能,直接进入高职接受职业教育系统的高层次教育,也存在专业技能脱节问题。

不仅如此,中职教育不同类别的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也不尽相同,大致说来职高和中专生的文化基础课水平比技校生较好,而技校生虽然文化基础课程比较薄弱,但其实践操作技能却很强。

3)体现职业技能的课程设置衔接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

体现职业技能,注重发展中高职的技能,是职业教育区别本科等教育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同样都是职业教育,中高职在技能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同的理念,中等职业学校更加注重专业通修技能、专业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等实践技能训练,而高职教育虽然也有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些技能训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理论课程并进,或是进行短期的集中实践或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中,从而严重阻碍了中高职的顺畅衔接[2]。

4)自我参与不足,特色缺失。

首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中高职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大家都在摸索过程之中,更多的是采取行政式的工作安排,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如金字塔型,导致有效力量和信息也逐层衰减。行业和企业也有一些参与,但大多是后期简单的沟通一下,没有实质性的建议,没有参与过程开发。其次,中高职课程与职业特点无挂钩。中高职教材在编写内容、体例上,仍然是过去本科的编写体例,没有体现高职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虽然系统性比较强,知识结构也比较完整,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彼此缺乏对接,没有不同层级和梯度的区分。

3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高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不同行政部门管理体制不利于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我国中职和高职多年来一直由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由高教司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有职教司归口管理,这种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中高职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衔接困难的局面,特别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衔接,从而导致中职课程过分强调技能,高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中间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趋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错位、脱节等现象,都影响了中高职的课程的顺利衔接。

2)中国职教差异化的课程开发理念有待解决。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推进课程改革时,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与项目化体现,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弃。而高职教育我们的主要课程模式由最初的以学科中的学问导向课程,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主要是三段式的学科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模式按照重要性分等级,基础课更重要,基础科比专业课要重要,专业课比专业实践课还要重要,这种模式与中职学校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我们引进了很多的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北美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但迟迟推广不了,从而使中高职课很难真正相互衔接。

3)课程设置上中高职无统一标准。

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都有一定的标准,即对课程设置的方式、设计、组织、评价提出的总原则、具体标准和要求,是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纲领。但由于中高职培养目标、遵循的原则等不同导致课程设置方面不同,而中高职这种课程设置上的不一致又会体现在教学方式、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中高职衔接更加困难。

4)课程评价标准单一。

中高职课程评价标准多年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直处于比较单一,而且多有雷同,并且评价结果不够清晰,没有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此外,中高职专业不能合理对接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原因。不少中职专业在高职没有开设,造成一些中职专业的学生不能升入对口的高职专业学习,表现在课程上就不能有效地上下衔接与贯通。

4 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找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及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要想真正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顺利衔接,还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3]。

1)准确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型人才,他们应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胜任所培养专业的相关岗位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人才在技能层次上、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准确的定位,为中高职课程顺利衔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抓紧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

首先,应该让更多组织参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机构。如图1所示:先成立课程衔接委员会,负责规划、统筹和协调,该委员会下设三个组织,一是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提供政策咨询与业务指导;二是专业课程研发小组,专门研究制定课程标准与规划教材;三是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的质量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审定。

其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以 “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技能”的新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发都必须有行业企业参与,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课程开发,并与行业企业进行良性互动,根据企业的需要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图1 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组织机构

3)改革单一的课程评价,架构贯通的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评价机制,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充分发挥专业教职委、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同行院校专家、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学生等多元化开放的评价机制。评价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否适应、评价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程度、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职业标准是否吻合等各方面。从而建立一个中高职统一的、贯通的课程评价体系[4]。

4)狠抓课程标准建设,助推职业教育的衔接。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各层次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各层次教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导致从不同院校毕业的学生有着完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有的课程开发主要体现在教学知识的系统、全面,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这就需要狠抓课程标准的建设,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标准。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各类专业课程开发委员会,其成员不仅仅包括行政部门、教育部门,而且包括行业、企业专家,专门研究制定统一的各类专业课程标准,会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起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程体系中职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