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小微金融服务供给创新
2018-08-29何平鸽易法敏
何平鸽,易法敏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村发展滞后,金融服务单一、信贷配给不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需要了解农村对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根据需求对症下药,以此来设计创新的金融服务形式,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近两年,国内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研究尤为多:我国农村经济已从小农经济向现代规模农业模式转型[1]。在小农经济时期,我国已形成了发达的储蓄动员系统,社会各个角落的储蓄资金都已被动员起来了,但是绝大多数资金却在流向发达城市和高端市场,最缺乏资金的农村地区、小城镇得不到除储蓄以外的应有的金融服务[2]。现代规模农业模式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核心在于资金投入,即金融服务的支持,根据实际经验分析,农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就可以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3]。而对我国而言,发展农村金融,解除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尤为重要[4]。农村金融促进政策已经存在,但政策效应不明显,因此,怎么深化农户、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服务,以提高农户、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的难点[5]。因此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不能一味地“关门改革”,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综合内外的基础上进行改革[6]。
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也提出发展我国金融服务的难点及相应的对策,但已有的文献对农村金融需求描写的都比较泛,不够具体,也没有针对不同的需求提出不同的创新模式,本文将农村金融需求归类,总结出具体的金融需求,并将近年来广东省的创新农村金融项目与需求一一对应,同时对依旧没有完善的地方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广东农村小微金融服务现状
1.1 成果与效果
根据2008—2016年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7]如图1所示。可见: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比较稳定,也有减少的趋势,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却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广东银监局依托多种政策优惠鼓励吸引全国优质金融机构,给村镇银行带来丰富的信息、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培训技术等,帮助村镇银行在内部完善金融服务水平、在外部提升风险控制的能力。民间资金的逐步加入,不仅补充了资金,还赋予了这些民营资本股东身份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了股东的积极性,使更多人才主动参与制定关键性决策,主动监督具体的执行情况,对当地的“三农”事业和小微企业起到建设性作用。
截至2016年末,广东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431.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2.9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23.24亿元,2016年实现净利润3.21亿元。村镇银行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信贷资金投向了农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200.91亿元,占比达90.12%,是扶持农业和小微企业的最主要力量。
图1 2008—2016年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变化
1.2 存在的问题
1)农业金融规模小,信贷不足现象严重。
根据2008—2015年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省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03—2015年每年都在下降,到2015年仅为4.59%。而与之相类似的,广东省农业贷款虽然每一年都在增加,但在所有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低,从2003年的3.59%降到2015年的1.20%。也就是说,广东省农业金融规模的水平不高且越来越低。而且,农业贷款比例一直以来都远远低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信贷配给不足现象十分严重[8],见图2。
虽然从广东开展新型农业金融机构以来,新型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与农业相关的贷款3 905亿元;小微企业贷款5 307亿元,绝大部分也只是农信社给的。到2016年底,广东有的49个村镇银行和440个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占比分别为3.6%和5.1%,这与广东这样一个GDP大省的形象有十分巨大的出入。广东农业金融类服务现在还是以一些农业合作金融机构为主。由于没有机构和这种农业合作金融机构产生竞争,这种情况下会严重影响与农村有关的金融稳定性,也容易产生混乱。另外,2016年广东省与农业相关的存款和贷款之比约为三比一,也就是说,只有三分之一的农业存款转化为贷款支持农业发展,另外的三分之二都去支持第二、三产业了。
图2 农业贡献率、农业信贷比和贷款余额
2)农业金融服务单一,缺乏适应性。
现在,最基础的存款贷款依旧是广东农业金融的最主要业务,其余业务少之又少,在贷款业务中,有大部分都是很基础的抵押贷款。虽然广东试验了诸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一系列创新贷款方式,可惜法律法规还没有十分完善,严重阻碍了土地的使用。而且,农业存在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质性,而广东省有着特殊的气候,易产生季风和台风,农业保险对于广东农业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广东省与农业相关的保险覆盖的种类过少,仅限于几类,如果因为天气等原因产生了损失,农户是束手无策的。
3)农业金融环境脆弱,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法律、信用、政策等因素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农村金融的法律体系还需要更加完善。虽然建立与农业相关的信用体系是广东省农业金融改革创新的一个很有效的部分,但也只有少部分地区落地,对于农业从业者的信用收集也才刚刚开始,有关信用的教育和宣传还没有十分普及。缺乏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也没有什么风险补偿,严重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阻碍更多的资本投入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农业金融的不良贷款率过高。这其中还包括了大型农业金融机构,如果仅是小型农业金融机构,不良率会更高。
表1 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不良率和商业银行不良率
表2 2015农业银行个人和不良贷款分布
1.3 广东小微金融服务创新举措
1)“政银保”创新模式。
2012年广东省的农业金融改革创新上升到了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层次。而在这同时,广东省也进行了许多连续的有创新的尝试。广东省多个县市也陆续推出了多种新型农业贷款模式。创造了“保险+信贷”模式,通过提供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帮助许多和农业相关的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将政府、农户、企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链接起来,实现了各个环节的共赢。现在广东“保险+信贷”的模式是通过“政银保”形式实现的,一种新型融资产品,政府投资担保基金,金融机构为合格贷款担保提供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提供担保保险。
广东江门是第一个采用“政银保”模式的市,2016年初,财政局设立了农业“政银保”小额贷款支持专项基金1 100万元,合作银行负责管理其中的1 000万元,然后乘以十倍来扩大规模,这样就会产生1亿元的不需要抵押同时利息也较低的贷款额度,另外的100万就是用来上缴给保费的。扶持基金相当于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这一决策完善了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政银保”不仅使农业企业融资变得更容易,成本更低,银行贷款更安全,减小财政压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不过现在业务的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同时牵扯到的部门却比较多,协调调度的困难也比较大,所以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还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可以满足新需求的风险补偿需求。
2)建立资金互助合作社。
2014年2月7日,广州市首家资金互助合作社——增城福享资金互助合作社正式成立,主发起人广州一衣口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出资500万元,其余资金由一衣口田的供应商以及增城当地农户共76名社员提供,是全国首家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起、由银行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管理服务、社员开展资金互助的创新型资金互助合作社。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投融资服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农户内部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彼此都较为熟悉,可以有效解决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的有利条件,对于破解农业资金投入瓶颈、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民从资金互助社获得的融资成本要远低于银行贷款成本。在资金来源上,互助社的资金来源除了股东资金外,还可吸收社员的互助金。
截至2016年底,共向社员发放互助金23笔,金额880万元,两年累计发放互助金43笔,金额2 445万元,但具公益性,合计盈余仅15.4万元。
3)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抵押。
2013年在广东的云浮郁南和梅州梅县等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抵押贷款试点。农户通过政府下属国鑫投资公司进行免费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使农村集体资产由虚变实,广东金融服务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金融服务。而该方案的意义在于,农民需要融资时,可以将宅基地使用权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如农户违约未能归还贷款的,依约将担保的宅基地收回。在宅基地抵押试点中,政府的支持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心,国鑫免费为农户进行抵押担保。不过,为降低国鑫公司和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一年多后,将引入保险公司。也就是说,目前已将建房贷款项目从政府包揽引导到市场上来运作,具体的做法是“政银保”合作模式,农户申请贷款需购买建房贷款违约保险,保险费按贷款本息的2%收取,保费由投保人支持30%,由“政银保”合作农村贷款风险超赔补偿资金支付70%。
避免不良贷款出现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紧抓信用评估。目前郁南县农村信用联社为主要合作机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当地支行亦为协办金融机构。在落实抵押担保前提下,农村担保贷款单户一般在5万元以内。与此同时,贷款额度最高不得超过抵押担保物评估价值的70%.贷款年限一般为5年。在贷款利率上,被评为优秀等级信用户的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执行,抵押率最高为70%;较好等级的新用户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10%,抵押率最高60%;评为一般或以下的用户不给予担保及贷款支持。
4)与农业担保公司建立合作。
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已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列入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内容之一。2017年2月27日,为了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广东省农担公司分别与清远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合作框架协议》,与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农行广东省分行、省农信联社3家银行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清远市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签订了担保服务合同。首批受理涉农担保项目共184个,金额达4.39亿元,其中清远市推荐项目涉及金额1.6亿元。标志着省农担公司首批农业担保项目顺利落地,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强农担体系建设和银担合作。
5)农村金融服务站。
2014年3月25日,广东省首家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在南雄市帽子峰镇上龙村成立,通过成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将支付服务延伸至缺少银行网点的偏僻乡村,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便利的缴费、充值等支付服务。全市目前建成金融综合服务站30个,并成立由工行、农行等9家机构组成的指导队伍,定期指导服务站开展金融业务服务。在原来村村开通“POS”机的基础上,现在又升级在大的村和小集镇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除了可以刷卡取现外,还增加了公益事业缴费、金融知识宣传、残破币兑换、零币兑换、反假币、金融消费者投诉接报等多项服务功能,让农民群众获得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成立“政银保”(助农贷)小额农户贷款项目。由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三方参与。同时积极推广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项目、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项目、开展以烟叶种植户为扶持对象的“金叶宝”贷款项目、推动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
充分利用村委会LED显示屏滚动播放金融知识,不断提升社会认知度。并强化对镇(街道)干部和商户、农户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与业务水平。通过对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对全市取款点商户进行表彰并发放专项补贴资金12.5万元,充分调动商户的参与积极性。
2 农村小微金融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现在的小微金融服务越来越发达,也能解决绝大部分基本传统和新需求,但农村区域的金融服务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比如金融服务成本高、门槛高、覆盖面小、难以个性定制、与城市对接不上,也满足不了日趋庞大的信贷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则为农村金融服务解决更多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互联网可以和金融进行结合,这样可以弥补线下服务网点的不足,可以有效地扩大覆盖面提高便利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比如肯尼亚的M-PESA、南非的Wizzit和菲律宾的G-Cash都是互联网金融成功的例子。也不需要购置设备,节省网店租金和人员雇佣培训等,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另外互联网可以运用大数据来评估借贷者的信用,提高借贷评估的效率和准确率,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更有针对性,降低风险因素。而且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可以网上P2P或者众筹融资,可以应用操作极其简单安全的余额宝进行理财。
1)信息撮合模式。信息撮合平台是利用网络技术将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相关信息集中到同一个平台上,帮助双方达成信贷协议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比较初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2)P2P借贷模式。P2P平台比信息撮合平台要复杂得多,融资方和投资方借助P2P平台来进行资金的借贷。目前我国农村P2P平台中,宜信是代表企业。宜信在2009年开始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的互联网金融O2O模式。目前宜信已经在133个城市(含香港)、48个农村地区建立起协同服务的网络。宜信未来将打造农村金融云平台,通过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开放宜信小微企业和农户征信、风控、客户画像等能力,并将自建1 000个基层金融服务网点,提供包括农村信贷、农村支付、农村保险在内的综合性互联网金融服务。
3)众筹模式。众筹类似一个网上的预定系统,项目发起人可以在平台上预售产品和创意,产品获得了足够的“订单”,项目才能成立,发起者还需要根据支持的意见不断改进项目。众筹更加注重互动体验,同时回报方式也更灵活,“投资收益”不局限于金钱,也可能是项目的成果。尝鲜众筹是中国第一家农业领域专门性众筹平台,满足农业创业者发起人的投融资需求,提供募资、 孵化、运营的一站式专业众筹服务。在农村地区,众筹是个新概念,由于参与、回报方式更加个性化,满足了“小众”需求,尊重投资者意愿,将是未来农村金融重要的发展方向。
4)互联网保险模式。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发展迅速但作用不大[10],一方面是中国的农业保险产品对中央财政补贴具有依赖性,商业化运作匮乏,另一方面是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大农场、标准化农产品少,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金融在对接零散农业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国内首家网络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于2013年推出的高温险有部分的“自然灾害”保险属性,投保方便,理赔灵活。理赔时,投保人无需提供相关证明,保险公司会根据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进行自动赔付。真正的农村互联网保险还在探索中。但我们可以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和保险精算的进一步融合,基于互联网保险的农业产品会大量涌现并更好地服务国内农村新经济环境[9]。
5)电商模式。包括电商消费贷款模式和电商供应链融资模式。其中电商平台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消费贷款模式,基于农户日常消费数据,给予农户一定的信用支付额度,农户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可以利用信用支付额度来购物,由资金提供方垫付资金,农户在规定时间内还款即可,例如京东金融开发的“乡村白条”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整个过程中,向签约支持农户信用支付的商户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农村电商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服务于有种养殖产业的农户。以电商平台为主,需要融资的农户和需要产品的企业形成一条供应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包括参与主体间的融资行为,形成闭合的资金环,电商平台在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对闭合系统中的借款人进行资金流向、业务情况的监督以及风险评估。例如京东推出的“先锋京东贷”产品,在农户与电商平台签订农产品预售协议的基础上,电商平台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11]。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模式可以认为是重点推动农村经济的电商化过程。电商化之后,网络平台将能沉淀海量有效的经营、支付、快递以及交易的、信息。当电商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运用才能更充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将大大提升,风险管控的成本也极大降低,对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结语
农村居民占了我国人口的半数,因此“三农”是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则极度不发达,严重阻碍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金融服务又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之一,本篇论文立足于目前国内农村金融改革的大环境下,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的传统需求以及现阶段产生的新需求。以广东省为例,探究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以及对不同需求的满足程度。虽然新型农业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基本金融需求也已得到满足,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与城市金融体系相比依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广东近几年进行了诸多金融创新,比如契合风险补偿需求的“政银保”项目、产权抵押贷款项目,满足更庞大的信贷需求的“金叶宝”项目、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等,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拓宽了服务种类。但是农村金融服务要继续往更深次发展,就势必要与互联网结合,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只有互联网金融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率、扩大覆盖面,因此未来农村小微金融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