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广场松散型体育组织特征与培育路径研究
2018-08-29邹蕾
邹 蕾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轨迹,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始终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巨大载体功能,是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关键所在。公园体育是我国城市体育活动重要的形式,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赋予了公园体育新的内涵。在城市公园体育活动中,民间各级各类组织依托公园体育应运而生,小型多样、方便灵活、就近就便、宽松自由等特征的小型群众性组织深受广大居民的青睐,成为体育“亲民、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举措,在全民建设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依据社会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属性分类方法,对公园、广场松散型体育组织特征开展调查分析,提出小型松散型组织培育的路径,旨在为发展体育社团组织、提高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提供可供参考的决策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公园、广场松散型体育组织特征与培育路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件、规划、报告、论文、著作、教材,收集整理相关的研究报告及最新成果,为本研究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
1.2.2 现场观察法 课题组分成3个小组,前往沈阳市内选点公园、广场,对30多个松散型组织群体进行现场观察,并记录。
1.2.3 个体访谈法 每个群体选择1~2名健身居民,依据预先设定的5个指标进行口头交谈,之后再对交谈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归纳总结。
1.2.4 跟踪调查法 选择北陵公园3个松散型体育组织,对核心人物、情感兴趣、管理行为、组织形式、项目选择进行跟踪调查,并与观察和访谈结合运用。
2 结果与分析
松散型体育群体是指民间自治体育组织的初级形态,他们三五成群,以保健娱乐,提高健康水平,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靠经常性的锻炼活动或竞赛活动维系,场地设施和体育积极分子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健身组织特征是指区别于其他类型体育组织,具有自身属性的独特性。按照社会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属性分为体育社团组织、自治性体育社团组织和松散型体育组织,体育社团组织具有目的性、规范新、规模性;民间体育自治组织具有非正式性、自由性、自治性;松散型体育组织具有情趣性、自由性、灵活性等特点。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小群体是指人们在相互直接接触并相互产生影响的小型群体。本文将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的群体称为松散性体育组织,它是民间自治体育组织的初级形态。调查显示,目前沈阳公园、广场体育组织中体育社团组织约占10%,民间自治体育组织约占40%,松散性体育组织约占50%,总体趋势居民较多的参与后两类体育组织,松散性体育组织是在自然活动中形成的群体,他们依据人们兴趣、爱好、友谊、情感等要素,自动组合成宽松、自然、松散、约束力较差的、流动性较大的不稳定的群体。本文研究认为松散型体育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 情趣相同成为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其他成员关系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松散性体育组织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兴趣相同、爱好一致。如调查中出现的好友群体、家庭群体、邻里群体、爱好群体、同龄群体、需求群体等。总之,情感融合、兴趣相同是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调查显示,在公园、广场成员之间关系中,朋友关系分别为50%、76%,亲属关系分别为17.50%、9.70%,合计分别占67.50%、85.70%,而师徒关系、同事关系为次之。这表明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好友、家庭最为亲密关系人员,它是组成松散体育组织的基础,也是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雏形。充分发挥松散组织情趣相同的优势,提高松散体育组织凝聚力,发挥在全面健身活动中的吸引力,是建设发展松散性体育组织的基础。(图1)
2.2 项目负责人成为群体的核心人物
松散性体育组织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领导结构简单、关系明确的群体,项目负责人在群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松散型体育组织项目负责人大多是有技术专长、有热心、有较强号召力的核心人物,他们除了是本群体“领头羊”,还是社区、社团有影响力的人物,这部分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潜在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在公园、广场松散组织负责人中,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身份的仅占10.20%、17.50%,技术好的分别占52.20%、35.80%,成员之间互助互动分别占34%、37.70%,其他次之。由此可见,松散体育组织主要依靠技术好的人作为活动的负责人,它们依靠自身专长、热情和凝聚力,吸引广大居民参加健身活动,这部分人是发展社会体育指导骨干分子,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辽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出:“全省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2万人以上,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科学健身指导中的作用。”松散性体育组织核心人物的自发性、民间性、普及性特征,是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重要的基础。(图2)
2.3 聚散自由是群体的基本管理方式
松散性体育组织接近体育小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和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人员组成自然、松散、宽松、约束力较差、流动性较大等因素,为广大健身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参与条件,大部分参与者都以欣赏观看、试试身手、凑凑热闹、品头论足等休闲娱乐方式,呈现聚散自由、来去随意的组织管理方式。因此,人员流动性大、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是松散型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部分人大多数是上班族的中青年人群,也是大多数在双休日、节假日或偶尔参加健身的人群。调查显示:在公园体育组织中,有简单要求和无任何要求的分别占18.20%和68.20%,主要以松散性体育组织管理方式为主。而广场体育组织中,有简单要求和无任何要求的仅占31.80%,有明确制度和民间自主管理的约占68.20%。由此可见,这与广场活动的规模、场地、环境有直接关系,而公园的自然环境、民俗形态、设施条件等因素,更适合松散型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托行政性社区的广场体育比较适合发展中、大型体育组织。(图3)
2.4 小型多样灵活是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松散性体育组织被认为是类似小群体性的组织,所谓的“松散”不仅表现在管理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小”的特征上,在规模、多样性、灵活性上更具显著地特点,这类群体多则20~30人,少则3~5人,10~15人群体占约60%以上。由于群体人数少、组织灵活、形式多样,极大方便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为健身居民提供便捷灵活的体育服务。对公园体育组织规模的调查显示,5~15人规模群体占 47.70%,16~ 30人占26.10%,30人以下规模的群体合计为73.80%,30~50人和50人以上的群体占26.10%。广场体育组织规模却相反,30人以下规模的群体占37.20%,30~50人和50人以上的群体占62.70%,这可能与广场面积较小、人员集中及开展广场舞等集体类活动有关。另外,松散型体育组织在项目选择上也表现出小型多样的特征,如武术、太极、抖空竹、拎石锁、抛沙袋、霸王鞭、放风筝、踢毽子、跳绳、太极棒、滚木块、柔力球等,这些项目决定了组织的规模和形式。研究证明:小型多样灵活的组织规模和项目是松散体育组织的主要特征,它更加贴近需求、贴近活动、贴近场地,是实现“亲民、便民、利民、惠民”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
图1 公园与广场体育组织成员间关系变化比较图
图2 公园与广场体育组织指导情况变化比较图
图3 公园与广场体育组织管理方式变化比较图
2.5 就近就便是群体出行选择的基本途径
出行时间可以从需求和流动2个维度来表示,需求是居民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而流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的途径。近年来,城市社区体育研究出现体育生活圈的概念,沈阳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10min体育生活圈,《辽宁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出15min健身圈,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也提出10~15min体育生活圈,其目的就是使广大居民在15min体育圈的范围内,能够充分享受健身组织、健身指导、健身活动和健身设施的公共体育服务。调查显示:目前沈阳市居民10min可以到达公园的仅占22.60%,到达广场的仅占35.80%;15~20min到达公园的占47.60%,到达广场的占40%;25~30min到达公园的占25.60%,到达广场的占19.40%。总体来看,居民20min达到公园占68.20%,居民20min到达广场占75.80%,初步反映了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流动就近就便的趋势。研究表明,辽宁省和沈阳市提出的10~15min体育生活圈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强体育生活圈内健身组织、健身指导、健身活动和场地设施,是提供就近就便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体育惠民的重要举措。(图5)
3 培育路径选择
3.1 积极发展松散型群体组织,为培育体育社团组织打下基础
根据松散性体育组织数量多、基础雄厚、参与率高的特点,鼓励社会组织介入培育发展松散性体育组织,激发市场活力,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发展培育公园、广场范围内小型体育组织,健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骨干培训制度,努力提高群众体育组织服务于全民健身的能力和质量。
3.2 培育项目核心人物,建立组织认证制度
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畅通对项目“核心人物”培养渠道,积极支持和扶持有热情、有能力、懂技能的群众体育骨干,通过资格认证制度和指导员等级制度给予认可,不断提高项目核心人物的指导率和认可度。
3.3 开展项目展演和竞赛活动,扩展参与人群
发挥松散性体育组织小型灵活多样、项目新颖独特的特点,通过项目展演、活动竞赛,“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以公园、广场为中心的品牌活动和赛事,从而实现群众体育赛事普及化,展演活动多样化,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供给。积极扶持松散体育组织开展民族、民俗等小型多样的体育项目,吸引更多的健身居民参加。
3.4 建设10~15min体育生活圈,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城市体育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公园、广场、社区、学校体育设施和大型体育设施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应重点突出建设以公园、广场为中心的体育生活圈,构建跨社区的虚拟大社区体育概念。着力构建以公园、广场为中心的10~15min体育生活圈,注重生活圈内健身组织、健身指导、健身活动、场地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展服务功能和完善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3.5 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组织应通过各种展演和竞赛活动,对松散型体育组织给予政策、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支持,建立评选竞争机制,通过升降、进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运用相关减税、优惠卡、消费券等优惠政策,实现激励推动作用。鼓励各类小型灵活的体育组织推广丰富多彩体育项目和品牌赛事,对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
图4 公园与广场体育组织规模情况变化比较图
图5 公园与广场体育组织成员到达公园的时间情况变化比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