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如何有效实现新媒体传播

2018-08-28尹广富

新媒体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媒体融合新媒体

尹广富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同时,凸显电视媒体的特色,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直是电视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系列专题节目《黄山探秘》为例,在媒体融合中,电视工作者如何运用全媒体思维多形态发力,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格局,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从而提高电视节目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电视节目;新媒体;媒体融合;全媒体思维;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8-0141-02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由此,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拉开了序幕。

纵观电视媒体的发展,几年来,各家电视台都在积极的与新兴媒体进行融合。那么,如何在竞争中凸显电视媒体的自身优势?从宏观层面来说,电视媒体的优势体现在:第一,电视媒体有着官方权威的新闻信息渠道,内容准确真实;第二,电视媒体的采编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第三,电视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较强,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而从具体层面来说,电视媒体的优势,在于电视采编制作人员对视频节目的高标准制作和精彩节目的呈现。如果分析电视节目如何有效实现新媒体传播,从电视台的一个具体节目这样一个小切口来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从安徽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策划制作的三集系列节目《黄山探秘》说起。

1 精品内容精心制作,实现节目质量高收视

要想使电视节目实现有效传播最大化,首先就要确保节目是精品节目、观众爱看的节目。没有这个前提,实施有效传播就无从谈起。为了避免电视专题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安徽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倾力打造了安徽首个以外国人为主体的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感知安徽》,每周一期每期25分钟,秉承“寻找发现安徽之美,吸引全球各界人士关注安徽”的理念,用外国人的视角看安徽,可谓视角独特,内容新颖,观众新鲜感强烈。

为了做好精品节目赢得观众,栏目组所有人员一直为此而努力。2017年4月11日,在外交部藍厅,外交部长王毅为安徽“代言”:“安徽的黄山名扬天下,头顶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是世界上最美的山。”为了及时有效地扩大安徽对外影响力,提升安徽国际美誉度,《感知安徽》栏目组立即组织召开策划会安排骨干力量制作特别节目。关于黄山的宣传和报道已不是新鲜事,要让观众对黄山有新的认识如何突破,成了策划这期节目的难点。经过多方打听,来自乌克兰的阿琳娜,在安徽师范大学攻读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学位,4月份正准备做博士论文。她希望把黄山的管理与生态保护,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知道了外籍嘉宾的这一诉求,栏目组立刻确定拍摄方案,邀请阿琳娜作为外籍嘉宾拍摄三集系列专题片《黄山探秘》。节目以阿琳娜在黄山行走、体验、发现为主线,分别全天候跟随迎客松守松人、环卫工和挑夫3个工种的被采访者实地工作和生活,以国际频道独特的文化视角,探寻黄山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展示黄山的自然人文之美和外国人眼中的黄山劳动者之美。

摄制组跟随阿琳娜前往黄山、上海、芜湖等地,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连续拍摄,视频素材时长达到100多个小时。精心制作的节目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

1)围绕热点,巧妙设计。作为安徽外宣节目,紧密围绕安徽热点度高的重大主题、重要事件展开策划。节目以小见大,借用外国留学生写博士论文这一小切口,精心设计,通过全程跟拍的方式,准确把握叙事的节奏,使节目张弛有度,以贴近海外观众的视角,用国际化的语态展示黄山的魅力和保护、管理成果。节目以人物为轴线串联,谋篇布局巧妙,起承转合自然,镜头运用恰当,剪辑衔接流畅。

2)深度挖掘,全面呈现。该节目深入挖掘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人物故事,以或细腻或深刻的手法生动展现他们的精彩故事。用可感可触的人性和细节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细节生动,情节感人,采访真实,人物鲜活,折射出黄山保护与管理的不易和成果。在中外媒体上,该节目首次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国宝迎客松和19任守松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3)“洋人”视角,真实生动。借嘴说话是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该节目突出议题设置,通过老外的视角、老外自己配音,打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表述,实现传播内容的有效放大和传播效果的成倍增加。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号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由此揭开了黄山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大幕。30多年来,中国的旅游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旅游大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观,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制度建设在其间的核心作用,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路径与方向。而通过外籍嘉宾以实地调查和体验的形式,真实、客观、全面的向海外观众呈现黄山的生态保护,也是中国如何实施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的有力见证。节目中,也融入了外籍嘉宾所在国乌克兰和中国的山脉、饮食和两国人民对家的理解和主流价值观。该节目称得上是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传播好中国声音安徽版的一部优秀作品。

电视专题节目《黄山探秘》播出后,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黄山的美,更看到了黄山得以完好保护的动人故事。这样精心制作的高质量精品节目,自然会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留住观众。

2 打破习惯性、经验性思维,实现新媒体有效传播最大化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哪些融媒体报道形式受关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公众号专门做了调查。这次微调查均为多项选择题,一图读懂、微博直播、现场短视频、动画微视频、电子书解讀、H5、有奖答题、人工智能机器人报道、RAP说唱、AR和VR以及AI产品、在线访谈、数据分析图表等12种融合报道形式中,74%、54%的受众分别选择了一图读懂、数据分析图表两种报道方式,使其居于前两位。而现场短视频则以52%的比例成为位列第三的选项。这充分说明短视频这种具有现场感、画面感、故事性的报道形式深得受众关注。

安徽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团队在采制《黄山探秘》节目的过程中,打破了长期制作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习惯性、经验性思维,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短视频的表现形式,采用多渠道、全媒体制作播出模式,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1)《黄山探秘》节目通过安徽国际频道所在的中国长城电视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外播出平台以及加拿大城市电视台、澳大利亚华厦电视台、泰国中央电视台和美国SCOLA电视网等平台在海外播出,覆盖范围包括北美洲、欧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及东南亚等地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徽省内通过安徽经济频道、安徽公共频道、安徽人物频道、安徽移动电视播出,在安徽网络电视台实现网上同步直播和点播收看。

2)强化“跨界叙事”能力,在同一主题下进行分类采写、适配制作、多元发布,形成全媒体合力,呈现出立体多元的传播效果。制作了多个英语版、俄语版小视频并利用文、图等方式上线安徽省第一音视频政务App海豚视界和美国 Facebook官网、YouTube、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成“刷屏之效”,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很多海外网友留言评论:“没想到中国的黄山这么美,我要去看看”“节目中的阿琳娜真幸运!我想和她一样去了解黄山的美”“黄山的挑夫真了不起!他们都是英雄!”“看了节目,我知道,在中国,在安徽,有世界上最美的山”。

3 全媒体思维多形态发力,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格局

安徽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在策划制作特别节目《黄山探秘》中所表现出来的全媒体思维多形态发力的特点,是电视节目有效实现新媒体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从这一成功案例也可以看出,电视媒体人在日常策划和采编工作中,要以受众思维为先导,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大胆运用全媒体思维,敢于尝试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找准突破口,做出优秀的作品,敢于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格局。事实证明,只要内容足够吸引眼球,点击量就不是问题,电视节目的发展同样有着美好的明天。与此同时,电视媒体和其他新生代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也必将会达到双赢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媒体融合新媒体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