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研究

2018-08-28翟浩辰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监控

翟浩辰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反映高校舆情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成因,提出了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有些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067-02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成为了反映高校舆情的主要载体。高校大学师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有可能形成舆情事件。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及引导十分重要。

1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性。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快速浏览,高校师生更倾向于使用社交性强的新媒体平台,而这些新媒体平台更具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大学生往往习惯于通过新媒体“喊话”,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或传播某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这些观点和事件可能通过传播会快速发展、快速扩散、快速变形,突发形成舆情,迅速蔓延,不可控制。

2)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广泛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可以瞬间传至世界任何角落。当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不仅能在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传播,通过朋友圈,可以迅速转发,家长、朋友甚至不相关的、不在同一地域的人都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知晓一切,这是传统媒体时代不能比拟甚至无法想象的。

3)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多元化。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且革新了信息的传播手段。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自己热衷的话题或感兴趣的事件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使用文字,还可以通过视频、短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元化的形式广泛传播,而且毫不顾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因为在网络上别人不知道你的身份,网络传播受到的控制越来越少,随心所欲的表达却越来越多。因此,多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在网络上同时存在,舆情内容呈现多元化特点。

4)高校网络舆情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接受者和发布者可以积极互动、进行讨论,接受者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相似的论断结合到一起就会形成舆论。舆论通过新媒体扩散后,又会引起新的討论。周而复始,最终会推动舆情的进一步

发展。

2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1)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社会格局正在被打破,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使得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显示出碰撞和摩擦,矛盾不可避免。一些群体会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不惜歪曲事实,造谣诽谤,形成舆论浪潮。而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这些舆论缺少甄别的能力,却愿意随波逐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舆情带入高校,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发酵。

2)大学生民族、民主意识强烈。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常常会把微博、微信、论坛、QQ群以及网络等作为他们表达民族、民主意识、爱国情感的重要场所。这些爱国情感值得赞扬,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这种民族、民主情绪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形成高校的网络舆情。

3)西方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击。青年大学生喜欢独树一帜,对世界持批判态度,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潮交锋的场所。而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主流与非主流的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各种信息都会掺杂其中,大学生如果长期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产生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民族团结等方面对我国的攻击越来越隐蔽,通过舆情监控系统很难一一识别,这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4)信息公开不及时。在某一事件发生时,政府的信息公开不及时,或者遮遮掩掩,就会使民众不了解真相,进而纷纷猜测情况,出现谣言,容易造成公众误解,形成舆情,必然也会波及到高校。

5)大学生诉求的非理性表达。由于网络和新媒体发布的门槛低、速度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通过新媒体平台和网络表达自己诉求。但是有很多时候,这种诉求的表达是非理性的宣泄,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这种不满在学生中间传播又恰恰容易引起共鸣,若此时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理性的引导,就会形成舆情。

6)网络监管不健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决定了人们即便正在一起交流,也不会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其开放性和海量信息又使得监管困难。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这些新兴事物,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就容易带来道德的滑坡。大学生可以为所欲为,而不会被发现身份,容易超越道德底线,形成一些错误有害的网络舆情。

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的策略

1)树立舆情监控和引导的正确理念。能不能对高校舆情做科学的监控和有效的引导,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校园的和谐,因此高校对于舆情要树立科学的理念,高度重视。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做到未雨绸缪。不能等到舆情已经发生或者蔓延了才想办法去控制,而要积极预防,在舆情尚未出现或处于萌芽期就要将危机消灭,防止危机发生和传播;一旦发生危机,则要尽快想办法引导解决,把危害控制到最低。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对学生要关心、爱护,把热爱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现问题不能一味打压学生,而是要多方核实,积极引导,化解矛盾。再次,要树立科学疏导的意识。对待高校网络舆情,要讲究方法,不能完全靠“堵”,也不能无原则的“疏导”,而要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合理化解,科学疏导。

2)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专门组织机构。高校一般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只是突发舆情后,由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辅导员等人临时组成危机处理小组,进行舆情处理。这样的临时机构在舆情发生后,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因此,设立专门的应对网络舆情的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一要明确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的职责,建立一整套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和办法,形成规范的流程,并用規章制度的形式加以约束和保护。

二要建立强大的舆情工作队伍。要重视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团干部等的培养,依靠他们对网络舆情案例深度解读,使学生认识网络舆情事件的本质;要加强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新媒体和网络;要进行“意见领袖”的培养,通过德高望重的教师或有凝聚力的学生来引导主流舆论。

三要对高校从事舆情工作队伍加强政治素养的培训,增强其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

四要加强对舆情处理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他们根据各自的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增强应对能力,进而高效地开展工作。

3)建立危机应急预案。面对高校网络舆情,不仅要有专业的舆情工作者,还要提前制定舆情应急预案,这样才能冷静、有效地应对危机,少走弯路。舆情应急预案制定的要尽量详细、具体,在网络舆情发生前、发生中、危机出现后,谁负责哪方面的内容,必须避免空话、套话,方案要切实可行,这样才有可能尽早地发现网络舆情的苗头,研判预警、快速反应、合理处置。在危机被处理好后,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反思取得的经验教训,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应急预案,使其更完善,更能解决问题。

4)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新媒体和网络的相关管理制度,高校也应配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文明用网,理性发言,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且遵守网络和新媒体上的道德规范,不触碰道德底线。大学生面对新媒体上不理性的情绪发泄,应提高政治敏感,认真鉴别,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5)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教育。高校的大学生往往是高校舆情的主体,要以他们为中心,针对他们的特点和兴趣,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对他们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的教育。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师和学生干部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QQ群等多种传播渠道,发布短视频、动画、H5、图片等多形式的符合学生心理的网络舆情教育专题,并开设话题供大学生讨论,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网络舆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呼唤“社会最大公约数”:2012年社会舆情态势研究——基于百度热搜词的大数据分析[J].编辑之友,2013(5):12-15.

[2]王灵芝.网络舆情引导与政府治理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引导监控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