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治理路径探析

2018-08-28王艺

求知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治理互联网+互联网

王艺

摘 要:伴随着高中“走班教学”管理模式推行和高校“大部类招生”制度改革,传统意义的行政教学班组织形态的变化,大学生生活园区成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性场域。文章在对“互联网+”大学学生生活园区治理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n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园区综合治理数据系统、园区主题文化教育平台、园区公益生态服务圈、园区诚信互动服务体系的创新治理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学生生活园区;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2018年两会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进入稳定增长周期,互联网内容和技术模式的更新引领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学生生活园区治理机制,推进学生生活园区治理方式创新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学生生活场域的创新载体。

一、“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园区治理的内涵

“互联网+”学生生活园区治理是以“互联网+”为工作背景,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多元主体多方协作、自治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各利益团体共同治理、培育园区信任等模式变革,打造以学生为本的和谐园区,全面提升园区治理绩效,具体而言为从工作主体上打破传统的“单中心”模式,从工作内容上形成“以人为本”和“为学生服务”的重点,在自治组织中提高治理效率及质量、推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最终实现园区的和谐与互信。这一新的治理模式前提条件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终目的是为园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和学习环境,工作重点是形成一种新的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并可持续运营的园区形态。

二、“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园区治理的特征

“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园区是园区的传统管理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理念与技术的升级,其核心是“民主、开放、平等、透明”。具体来说,“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园区的特征体现在多元主体间的参与形式、主体治理能力的协同机制、治理价值及结构的内涵、治理目标的责任共担等方面。

1.治理主体多元化与网络化建构

治理主体囊括学校职能部门、学生自治组织、园区基层党团组织、学生代表等多个主体,实现“多中心”协同治理。学生生活园区新治理模式遵循园区内在建设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在“互联网+”趋势下,顶层设计“互联网+”学生生活园区的治理格局,避免园区运营碎片化导致不同部门的管理交叉和缺位,促进治理各主体、各部门之间顺畅合作。一方面可以推动权责机制的健全,避免职责重叠、互相推诿,明确各主体分工;另一方面还可以减轻单主体压力,扁平化、网络化治理结构,推动各治理主体协同化建构工作。例如,学校职能部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物业)承担主体治理责任,进行规划、协调和支持,学生自治组织承担自我教育责任,通过建立上呈下达的沟通体系,为园区学生进行精准服务,实现与园区学生良好互动;通过园区自治组织代表园区学生行使公共权力,同时发挥基层民主功能,规范园区学生行为。

2.治理价值以育人为本

大学生生活园区治理创新最终归结应该是学生的成长,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人际融合,包括情感融合、资源融合和基本价值融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把构建共同体作为园区治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即生活共同体、兴趣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价值观共同体,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正能量价值观,培育具有公共意识的新一代,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园区最终目标还是提高学生的认可度,构建人文园区、幸福园区,将学生的利益诉求重视起来,用互联网的“用户思维”打造平安园区、诚信园区、健康园区、低碳园区、创新园区、人文园区。

三、“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园区治理路径

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这种趋势与学生园区自治组织治理的碰撞、融合的趋势不可避免。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园区自治组织治理的影响幅度大、范围广、程度深,对“互联网+”大学生生活园区治理的路径提供了创新思路。

1.构建“n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学生生活园区协调发展

“n位一体”是以园区学生事务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学生生活园区自治组织、园区辅导员、校治保会、宿舍管理员、园区学生等其他主体为补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体系。通过探索和建立“n位一体”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形成园区协调发展的治理网络,动员园区各主体共同参与园区治理,壮大园区治理力量。其中,园区学生事务领导小组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园区辅导员、校治保会、校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其中,形成“n位一体”的核心。在“n位一体”多元共治过程中,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和园区辅导员、宿舍管理员一并承担起园区生活各种细节,提高园区生活满意度,与校治保会共同合作管理园区秩序维护园区安全,与园区学生沟通交流并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园区学生事务领导小组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其他部门则要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权力中心多元化的大势,转变理念,主动适度放权;园区学生在各个主体的引导下参与园区生活,努力实现自治。

2.构建综合治理数据系统,实现大学学生生活园区创新发展

充分借助“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构建园区综合治理数据系统,建立学生生活园区安全治理、网络舆情监控、应急管控服务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建立数据库,记录具体到每一间宿舍的留校、晚归、不归等信息,并定期地、及时地进行数据更新,使园区所有数据信息化,实现宿舍对应到人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为了更好地保障園区安全,还可以设计类似于计算机课堂师生互动的系统,保证每一间宿舍均可直接与自治组织进行网上交流,依事态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安排专人负责,并由自治组织为宿舍成员排忧解难。建立大型园区自由讨论平台,供园区成员进行线上沟通,但同时也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维护网上讨论的绿色性、健康性,防止出现极端的、不利于园区和谐稳定的言论。

3.构建主题文化教育平台,实现大学生生活园区共享发展

利用互联网构建园区主题文化教育平台,可以有效传递信息,快速分享,深化园区文化教育功能。一方面,通过相关主题文化教育线上的宣传和报道,为文化教育活动线下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信息的高速流传为线下活动预热造势,对活动参与度和认可度的提升大有裨益,例如“园区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前期微信公众号的宣传积攒人气,得以在正式活动时扩大效益。另一方面,一些线下活动也可以搬到线上平台,节省线下空间、时间,同时进一步扩大活动和组织知名度、认可度。

4.构建园区公益生态服务圈,实现园区的绿色发展

借助“互联网”高效、绿色、便捷等优势,构建园区公益生态服务圈,与园区公益志愿服务组织通力合作,培训园区专项志愿者,通过官方网络平台收集志愿者信息、发布志愿公告、跟进志愿进度,使得园区公益行动规范化、生态化,促进园区公益生态服务圈发展。与此同时,将园区智慧爱心、智慧健康、智慧淘宝做大做强,通过爱心服务站的线上工作、园区安全信息网络建立、跳蚤市场互联网化,将传统园区工作融入“互联网+”的潮流,线上征集、宣传、广告、反馈,线下服务、沟通、培训,线上线下共同工作,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园区绿色发展。

5.构建诚信互动服务体系,实现大学生活园区的开放发展

通过建立“321+ID”体系,将学生生活区域的诚信互动记录在案,“321+ID”即三个网络、两个平台、一个数据库加上一张校园卡。三个网络包括:大网连向世界、中网连向园区、小网连向学生。通过园区将个人与世界诚信体系相连接,在园区主动服务奉献活动及行为中形成积分制,与未来诚信体系联网,实现三个网络的联结。两个平台一是园区事务平台,一是园区服务平台,均包括线上线下两部分。事务平台主要构成人员来自各个组织内部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和专业性;服务平台则要去中心化,形成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友好互助、相互支持的园区氛围。

参考文献:

[1]姜美玲.教育公共治理:内涵、特征与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9(5):39-46.

[2]吴俊文,刘永生,陶光胜.治理与参与:高校学生园区自治组织建设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3):43-46.

[3]郑杭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8.

[4]赵 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内生性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6(3):40-44.

[5]谢朝阳.“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5(13):40-41.

[6]刘德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教育,2015(5).

[7]邱 俊,罗 超.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3).

[8]王雅萍,丁小凤,吴 浩.基于生活园区的学生干部“成长包”培养模式探索[J].才智,2013(28).

[9]徐燕霞.建设高校新型生活园区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6).

[10]徐燕霞.建设高校新型生活园区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2013(3).

[11]车 车.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形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

[12]陈笑霞,刘海涛.大学生活园区文化建設的创新与实践[J].皖西学院学报,2016(3).

[13]汤 涛.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总体框架——基于文化安全的视角[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1).

猜你喜欢

治理互联网+互联网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