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研究
2018-08-28钱莉
钱莉
摘 要:文章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出发,充分结合大学生德育与教育信息化这一新时代的组合,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导原则,充分结合本地的环境,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和预测,让上下游产业、其他地域结合高校、大学生群体、技术提供方、通信运营商的特点,多角度、大视野整合资源,辩证地分析和探讨本地高校如何“立足现状、适度超前”地推进校园信息化工作,从而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以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为代表的校园信息化需具备的客观条件
(1)技术基础。目前三大运营商已完成4G的全面覆盖,5G也在如火如荼地试商中,以NB-IOT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也在全国推广开展,各大高校也在运营商的技术支持下完成了光纤接入并以此为基础开展Wi-Fi全覆盖。而逐步演进的4G+,更是基于中国移动4G网络的载波聚合技术,聚合多组载波,拓展網络频谱,提升网络质量,下行速率理论峰值高达330Mbps,为更大更高速的数据传输提供了网络基础。
(2)终端基础。4G手机、平板电脑、PC为代表的终端设备普及,以手机为例,高校大学生4G手机普及率接近100%,主要为Android和ios两种操作系统,在后期客户端开发时注意两种操作系统即可。
(3)价格基础。虽然光纤接入并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但是从Wi-Fi传输速率与覆盖质量和范围的角度看,与手机上网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制约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发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价格因素。可喜的是各大运营商均响应中央号召实现提速降费,经调查,在驻保高校运营商资费均已实现不限量套餐以及各类流量包,这也为下一步学生使用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奠定了基础。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围墙”不在,大学生群体直面社会百态,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也直接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防线。目前,高校大学生整体价值观是好的,但也普遍存在人生价值观功利化、信念危机、诚信缺失、伦理道德等,现状严峻,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外,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课堂式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时代,当大学生畅游在网络海洋,微信畅聊、微博畅发、论坛徜徉、游戏畅玩、滴滴打车……前一阵子美国电影《头号玩家》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未来所有人都通过“互联网+”、VR等技术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场景中不可自拔。虽然故事有些夸张,但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离开网络而单独存在。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如何占领这个主阵地,同时利用这个主阵地开展更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代表的德育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1)时代性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要求,赋予鲜明的时代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融入现时代的理论内容和教育方式,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更容易被大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更多容易被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应用和媒体,才能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综合性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运用包括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同时,还要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综合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校园信息化恰恰可以利用云存储、VR等新技术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德育的整合式教育。
(3)人文性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教育学生和关心学生结合了起来,把塑造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了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才结合了起来,紧密围绕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来进行,这充分反映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不断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而依托于各个平台、客户端的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更可以发挥它的长处,让辅导员、德育教师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学生动态,宣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校园文化。
(4)创新性的要求。创新是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民族创新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我国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到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智慧校园信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1.国内高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5年7月,“智慧校园:腾讯QQ‘互联网+教育服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腾讯汇成功举办。会上,腾讯QQ正式推出“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同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五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4月,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和宁波诺丁汉大学主办的2017年高校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研讨会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举行。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应用和发展。2018年4月,“智in中国”2018百度教育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发布了《中国互联网教育平台专题分析2018》行业报告,深度解读了2018年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2.驻保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第一大市,也是高校云集地,中央司法警官大学(国家律师学院)、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科技学院、河北软件学院、河北工艺美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保定电力职业学院、保定学院、保定职业学院、冀中职业学院、保定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华电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河大工商学院(独立学院)、河北农大现代科技学院(独立学院)等分布在保定全区,在校学生有20余万人。
驻保各高校都有一定的信息化实力,具备在校生网上选课、查询成绩等基础功能,还有诸如电子课堂、校园BBS等,学生上网也都实现防私接等基础化功能。
3.驻保高校在校大学生信息化现状
(1)4G流量。根据2017年秋季三大运营商统计数据,校园市场4G客户渗透率接近100%,DOU(户均流量)接近10G。通俗地讲,保定高校大学生每月可以用流量进行QQ聊天3000小时,网页浏览400小时,炒股4000小时,视频50小时,能观看12部在线电影(800M/部)、观看电视在线直播30小时(300M/小时)。如果不是视频控,而是小说一族或者音乐达人的话,阅读1.7万篇小说(3万字一篇)、下载3400首歌曲(3M/首)。也就是说,基本上在校大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上课,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使用4G手机和网络,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无论是手机上网还是互联网光纤接入,目前在校大学生可谓是最幸福的群体。从三大运营商市场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的角度出发,在每年一度的秋季迎新时,三大运营商都会推出校园专享套餐。同时三大运营商都在高校推出办理28元或29元以上套餐赠送20M宽带的资费,让学生在户外、宿舍、课堂都可以无时无刻上网畅游。
综上所述,高校已经具备实现校园信息化的应用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无论从中央层面还是教育主管机构都制定了很多指导意见,但行動计划和指导意见不代表就可以直接落地执行,还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比如资金、技术、安全、法律、与各学科的整合度和贴切度,还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需要去广泛地要求和探讨。
三、校园信息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宣传引导路径
目前,校园传统媒体无外乎报纸、校刊、广播站、宣传栏、户外广告、电子条幅、LED走字屏等,新兴媒体主要集中在学校校园网、论坛、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等,结合通信运营商还涉及短信群发、PUSH链接等,要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形成从外到内、从课堂到推送到学生手机的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讲好学校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处处可见。
2.课堂教育路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必须坚持,但须创新形式,以适应新的环境。高校信息化也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首先是要借鉴本校、其他院校、其他主流媒体优秀思想教育的经验,将课件、讲课音视频放到校园网站或手机App上,要求大学生学习并在校园论坛、手机App专题开展大讨论等。如近期热播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授权播放《战狼2》《红海行动》等。
3.示范带动路径
要对大学生中间的好人好事和典型案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报道。校园信息化应用可以采取多屏互动的形式予以促进。把这些优秀代表的实际拍成微电影或微视频放到校园网或手机App应用中,以高校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学习。还可以组织以“我身边的优秀学生干部”“我身边的优秀园丁”“我身边的优秀党员”等开展学生手机投票,投票的过程本来也是对事迹的传播。
4.培养良好媒介素质路径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的、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参差不齐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法律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歪曲,从而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践行。要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发布或传播负面能量的信息,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 峥,汤小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0-82.
[2]徐园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24):79-81.
[3]王丽丽,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