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建设

2018-08-28王中立陈文莉

求知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王中立 陈文莉

摘 要:文章在简要阐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基础上,从信息的采集、传播、成本、效率等多方面分析了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优势,并从机构、课程、资源等探讨了具体的建设措施,从而完善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一、引言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也将拜金主义、攀比思想、享乐主义等传给了学生。特别是近几年来,校园欺凌、自杀事件等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科学有力的干预措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较坏的影响。为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诱因的分析,在“互联网+”视域下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突然遭遇各种事件或压力时,在“互联网+”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从外部和大学生自我因素两方面入手,实现归因分析,以便确定预警指标,对学生采取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手段,在学生心理危机发作之前能提前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并提前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之中,达到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互联网+”视域下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优势

(1)信息采集高效科学。一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对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数据可以建立大数据库进行分析,便于教育者和管理者对信息进行共享,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协同分析功能,在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教育者之中建立合作关系,对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为实施者提供最佳的方案。

(2)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具有较强的优势。各高校在建设和使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协同机制,对信息、经验及时共享,达到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互联网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

(3)工作效率的提高。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应用已经较为完善,网民的规模已经很大,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也较为普遍,大学生能通过网络来学习心理知识,碰到心理问题也可以及时借助互联网向老师求助,及时解决问题,也缓解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数量的不足,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的效率。

(4)工作成本的降低。在“互联网+”视域下,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设心理检测和教育网站,聘请专业人员对各高校实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本。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心理问题及时沟通,共同探讨,降低交流成本。

三、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各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机构应在“互联网+”原则的基础上加快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建设,尽快建成积极有效的动态预防、预警以及应急处理一体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宣传与推广、普及与提高、咨询与服务、预测与分析、自助与互助,让学生对自我的表现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与科学客观正的评估,从而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1)高度重视,机构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机制的建设,从制度、经费、人员等多方面加快投入和建设,结合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一是成立以校领导为中心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包括学工处、二级学院、宣传部、校医务等部门,便于做出决策。二是成立专家组,包括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家长等,负责对学生平时的情绪和心理隐患进行排查,制订工作方案进行心理危机的解决。

(2)课程建设,创新活动。高校在课程建设中要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开展素质教育,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同时,教育学生要辩证地对待互联网,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受影响。另外,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微电影大赛、邀请心理健康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等活动来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心理知识的普及,从而营造出和谐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以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帮助加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

(3)平台建设,资源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检测和排查,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及时处理。同时,高校还需在本校的网站上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安排人员对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容进行更新,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便工作者与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提供科学的数据和相关理论支撑,从而为充分利用互联网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完善心理危机网络预防体系。由于学生各种信息的接受和传播主要依赖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学校一二级学院一班级一宿舍一安全信息员”五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在每个宿舍、班级都要安排专门的安全信息员,通过微信、QQ 等渠道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收集学生的一些不良言论,并及时汇报给学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便于教育者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应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学生平时的情况与学生进行沟通,分析、判断是否可能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如果发现存在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时,应联合家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5)完善交流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平时应积极主动关注学生的网络行为,利用互联网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消除他们的顾虑,才能让学生吐露心声,从而有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危機预防工作的开展。

(6)加强心理健康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受就业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很重视,对相关知识也不是很了解,学校的专业人员培训也不够,很多是直接用学工人员代替,用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现在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和学生数量的比例严重偏低。为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必须配合一批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并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促使这些人员的专业知识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能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要不间断地补充相关的仪器和设备,使工作人员能妥善处理新出现的心理危机。

(7)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网络文化的先进性建设,要意识到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对学生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文化建设又会融入新的外来文化,面对好坏交汇的网络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利用先进文化来武装自己,增强免疫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相关技能的掌握,提高个人对数据的采集、统计、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加强网络环境整治。一是高校要联合执法部门对不良信息的传播、消极资讯的传递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二是重视家庭环境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家人要给予高校大学生最为真切的关心,以亲情为主要衔接点,与高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家长要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并进行及时的疏导,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以民主平等的亲情关系进行和谐沟通。此外,家长要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配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重要基础,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有序开展。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互联网+”视域下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优势,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时间短、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导致“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大学的教育和发展。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在本着以学生为本,坚持发展性和预防性相一致的原则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人员培训和软硬件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基石,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首要目标,为此,高校在注重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必须给予高度关注,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探讨,并构建有针对性的预防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民素质等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季丹丹,陈晓东.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淑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5).

[3]彭 艳.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6 (12).

[4]谢亚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3).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