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追问,让文章立意更加高远
2018-08-27邵正堂
摘要: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不深刻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从类型上追问,由浅入深;从范围上追问,由点到面;从原因上追问,由果到因”的方法,以期在短时间里让学生作文立意有所提高,并把学生思考引向深入。
关键词:立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果到因
我最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文章语言不是特别有文采,结构也不是很突出,但其作文的分数却不低,是什么原因?我想立意深刻是赢得阅读老师好感的重要因素。下面结合作文题目具体来谈。
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后知后觉。有一种好,总是转个弯,然后才察觉;有一种爱,总是会延迟,过后才懂。
(提示语)请以“有一种爱,过后才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下面两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就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肯定。
第一篇:丢失了自然之爱,现在的“雾霾”现象到处存在。我们欠着自然,欠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声道歉,一句承诺。我们总是挥霍成长着。世事都是如此,往往失去后才懂得。
第二篇:奶奶坐了下来,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爷爷用石磨磨豆浆,不知糟蹋了多少豆子,每次磨出来的都是黑浆,没有办法只得重新磨。那天好不容易磨得像样了,谁知孩子不喜欢。算了,以后就用豆浆机了。”爷爷原来那么辛苦,我却不好好珍惜。为什么他的爱,我过后才懂呢?
为什么这样的作文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作文立意新颖、思考深入。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将文章的立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进而实现立意深刻?
一、从类型上追问,由浅入深
文章在确定选材后,就要初步确定立意了。考场作文题目为《余味》,考生通常会想到写花香留在指间的味道,这个立意就有点肤浅了。怎样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呢?可以采用从类型上追问,得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提问方式:“……,仅仅是……?”《余味》,写到花的味道。花属于哪个类型?属于植物。我们可以这样问:仅仅是写植物的味道?答:不一定,可以写人。还可以继续追问,仅仅写人?我们还可以用象征手法,写花和人合一的味道,即爱的味道。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仅仅是爱的味道?学生思考后甚至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如爱的传递的味道。教师在进行这种追问时要特别注意:要合情入理,不能拨太高。
又如,另一篇文章《余味》,文章最初的立意要赞扬小商贩技术高,所做的臭豆腐口感好。如果仅仅这样的立意算不上深刻。文中写到小商贩,我们可以从人物类型上追问:他仅仅是小商贩?属于哪个类型的人物?跟一般的商贩有什么差别?答:敬业,技术好。这种人可以称为是“工匠”。进一步思考,他仅仅是“工匠”?答:他比工匠多了一点灵魂,他还是“大师”,从而得出比较深刻的立意,赞扬小商贩的这种工匠精神,“大师”风范。这样思考后,学生习作这样结尾:
我暗自惊叹,这不就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吗?回到家,臭干的香味仍氤氲在齿缝舌尖,余味无穷,这余味中一定还包含着“大师精神”——守正创新,正是这种精神能使他从匠人成了大师,这种精神像一朵精巧绝伦的花,花香四溢,余味缭绕。
由“普通的生意人”上升到“工匠精神”再到“大师精神”,作文的立意有了三个层次。
二、从范围上追问,由点到面
写文章要立意深刻,可以从扩大写作范围、由点到面地提升文章的立意。文章写人,写一个人可以算是一个“点”,一类人就可以算作一个“面”了。
以《岳阳楼记》为例,这篇文章最初是滕子京请范仲淹写的,滕子京的本意要范仲淹为他点赞。可是范仲淹是宋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揣摩其创作此文的心路历程,他或许会问:一篇文章仅仅为滕子京一人点赞?滕子京属于哪个类型的人物?被贬谪的人,属于哪个范围?迁客骚人。但他与一般的迁客骚人有什么区别?他愿意做一些事情。他跟什么人比较类似? “古仁人”。思考后觉得,从赞扬滕子京一个人,拓展到“古仁人”这个面;于是作者得出:吾尝求古仁人之心,以及最后“先忧后乐”的结论。
我们再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杜甫仅仅是为了写茅屋?回答肯定不是。杜甫是为了写自己的痛苦。仅仅是为了写个人的痛苦?也不是,是为了写一群读书人的痛苦。接着追问,仅仅是读书人的痛苦?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人的痛苦,是一个民族的痛苦。经过这样的思考,立意的范围广了,也就深刻了。
所以,写作时我们不妨多追问,多思考,由生活细节联想到对生命的感悟,由个人联想到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悟。
三、從原因上追问,由果到因
有时候要想立意深刻,可以换一个角度,追问为什么,也就是从原因上追问。以《有一种爱,过后才懂》为例,材料中有写作提示: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后知后觉。有一种好,总是转个弯,然后才察觉;有种爱,总是会延迟,过后才懂。但如果以此来立意,就犯了“表面化”或“人云亦云”的毛病。如有不少学生写某件事中开始不懂爷爷的爱,后来爷爷死了,忽然就懂了爷爷对我的爱。这样的思考不够深入,要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有把原因写清楚了,立意才能深刻。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把所给材料都看作引子,思考:“有一种好,总是转个弯,然后才察觉;有种爱,总是会延迟,过后才懂”,为什么?如学生作文:
爷爷,去世很突然。我和爸爸未能见到他最后一面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帮他收拾遗物时,又见了那盆盆景。
刚一见到那盆景,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本光秃秃的几根枝条,如今却形成一个独特景观:枝条平行而列,叶叶茁壮高仰,颇有一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境,伴着扬派的风格,再细一想,爷爷曾经说过的:盆景要舍得剪!心中不由得回忆起爷爷对我的严格要求。回头看向爸爸,爸爸不知何时,早已眼眸里满含泪水,痴痴地看着。
原来,爷爷的爱隐藏在舍得中。正是因为爱,所以才舍不得;正是因为舍不得,所以才更需舍得。爷爷的舍得剪,舍得严厉,收获了一盆独特的景,一个成功的一生。爷爷的爱,当时只有时间懂,过后我们才真正懂。
在这里,学生没有直接写爷爷去世了,我忽然懂了爷爷的爱(这是结果),而是分析了原因,我为什么懂了爷爷的爱,是因为帮爷爷收拾遗物中见到的那盆盆景,再联想到爷爷平时做过的事,此时才发现其中爷爷对我的深沉的爱。这样写主旨就不显得空洞,而有所依托,随着思考的深入,其立意也就深刻了。
总之,文章要深刻,就要有高远的立意,体现出思想的的追问。任何一篇作文的立意,不可能一下子就深刻,离不开作者的多角度思考,或由浅入深,或由点到面,或由果到因,从而体现出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当然,各种追问方法可能会有交叉,只要多角度去思考,就会想得深入。希望以上几种追问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文时出奇制胜,立意深远。
作者简介:邵正堂(1968—),男,江苏省维扬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与写作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