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黛爱情的审美因素

2018-08-27王慧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艺术美

摘要:《红楼梦》是中学生必读篇目,阅读《红楼梦》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核心素养的一条便捷途径。通过交流讨论,师生认识到宝黛的爱情审美因素不可或缺。对生命美的感知和热爱,成为构筑宝黛爱情的强大基石;艺术美的欣赏与创作,构成宝黛的生命形态;真,装饰了黛玉的美。

关键词: 宝黛爱情;生命美;艺术美;真

《红楼梦》整体阅读在学生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特别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与提高上,从多个角度提供了材料,大到主旨情感、结构铺排,小到词语运用、细节描写,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学生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从审美角度进行分析,认识渗透美、审美等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美学观和审美意识,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专题课堂教学采用教师问题引领,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法。

学生能说出宝黛爱情的三个基础:一是前世因缘;二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三是共同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思考宝、黛、钗三人的关系。

问题一:宝、黛、钗的丫鬟名字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很容易发现《红楼梦》人物命名有巧妙的安排,除了运用谐音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外,每个人丫鬟的名字和主人的身份地位、文化性格,也有一定的联系,只看宝、黛、钗的丫鬟的姓名,就可窥此一斑。

宝玉的大丫鬟袭人,原来服侍老太太时名叫 “珍珠”,被宝玉改为“袭人”。“袭人”二字是宝玉从陆游的诗《村居喜书》一句 “花气袭人知昼暖”中选的。其余丫鬟,晴雯、麝月、檀云、秋纹、碧痕、茜雪、绮霰,这些名字都和天气有关,都是优美雅致、赏心悦目之名。

黛玉有名的丫鬟不多,“雪雁”是黛玉从南面带来的丫鬟,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脂砚斋批点 :“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 [1]鹦哥原来服侍老太太,到了黛玉处,改名为“紫鹃”,脂砚斋评:“又顺带出一个妙名来,洗尽春花、腊梅等套。”[2]这两个名字都和动物有联系,而且“鹃”和“雁”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特殊的含义,“鹃”是“望帝之魂”,无数的诗词歌赋,使用这个意象,“雁”亦如此。潇湘馆还有个丫鬟“春纤”,这三个名字都很有文艺气质,不落俗套。

宝钗只有一个贴身丫鬟叫“莺儿”,书里说她本名是“黄金莺”,宝钗没给她改名,只是嫌“金莺”拗口麻烦,叫成了“莺儿”。宝钗才学极高,因为不在这些事上用心,所以简而化之。在人名上,宝钗和贾政是一种态度,贾政就不喜欢宝玉给袭人起了这么个“花哨”的名字。

所以仅从丫鬟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宝玉、黛玉的审美观一致,唯美是求;宝钗有别于他俩,她崇尚简约实用。由此得出宝玉、黛玉生活细处渗透着审美,而宝钗则更务实。

教师再提出一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比较两次葬花的写法,有何不同?两次葬花的含义是什么?宝玉有祖母,有父有母,有姐姐有弟弟 ,如何理解他对林黛玉说的“我和你似的独出”?思考并回答黛玉、宝钗诗歌写作时的状态是怎样的?两人诗作的风格有何特点?如何理解黛玉耍小性子?

教师先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指定代表发言。教师参与讨论,适当引导和总结。

学生反复朗读《红楼梦》中关于葬花的文字,完成上述相关问题。

第一次葬花是在三月中浣,这一次葬花主要写出了葬花的目的,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初步刻画,为第二次葬花描写黛玉的情感打下基础。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应当引领学生重点研读文中的动词,尤其关注用在宝玉身上的动词,找出“抖将”“恐怕”“ 践踏”“兜”“来”“抖”等。说明宝玉是多么小心翼翼,全身心地呵护与照看,唯恐伤了这些飘零的花瓣,费尽心思为这些落花寻找一个好的结局。他如此怜惜凋零的落花,只因不忍美好的事物消逝。

第二次葬花的背景是黛玉夜探宝玉,晴雯不给开门,黛玉误会,一直不理宝玉。宝玉不知因由,见黛玉不理他,便等她气消,在园子里和姐妹们玩。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她。”说着,要拿了花埋到花冢,就听到山坡上有呜咽之声,边哭边数落着,这就是黛玉在吟诵的著名的《葬花吟》。此刻葬花是次要的,关键是引出了黛玉的《葬花吟》。宝玉听得如醉如痴,当听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下文黛玉:“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

我们看到宝黛埋葬的分明不是花,而是自己,花就是人,人就是花。宝玉和黛玉对生命有不同于常人的、敏感而又细腻的感知和肯定,他们热爱美好的生命,不仅是人的生命,还有物的生命,二人有物我平等的朴素观念,宝玉会对着花鸟说话,黛玉的鹦鹉也会吟诗。黛玉由悲花到伤己,由怜花到感慨自己的命运无依无靠,这份情感只有心灵世界的知音能感受到,所以宝玉不能自已,“恸倒在山坡之上”。

接下来是宝玉进行了由懵懂孩童长大成人后的一次长长的表白,最后说:“我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

宝玉并非“独出”,他是集千万宠爱在一身的公子哥,但是他能敏感深切地体悟林黛玉的生命孤独感,他在悲悯黛玉的孤苦无依时,也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关照,发觉他自己的思想和整个世道是格格不入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在黛玉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所以认定自己也是“独出”。

再回看宝钗,她就不爱这些花花草草。小说第七回,薛姨妈就说:“……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宝玉黛玉在落花上看到了美的短暫,青春的短暂,人的生命的短暂。而实现生命之美,成就生命之美,成为宝黛精神世界最强大的支柱,也是他们心心相印的基石。在生命美之前宝玉、黛玉并肩而行,远远超越宝钗等所有芸芸众生。

由此得出结论:对生命美的感知和热爱是构筑宝黛爱情的强大基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的同时,应适时导入第二个观点的学习。

引导学生说出黛玉、宝钗对读书的不同态度。

宝钗忠实地践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应命和诗社之外,不曾做诗。她认为女孩子不应该读书识字,以至香菱要舍近求远地跟黛玉学作诗。而诗歌对于黛玉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黛玉生活中随时触景生情,便需用诗来抒发其内心的郁结志趣。比较著名的有《葬花吟》《桃花行》《秋窗秋雨夕》《五美吟》手帕题诗等。宝玉更是任性为诗,诗作社会上都有流传。

学生比较黛玉和宝钗的诗作风格,感受其中谁的作品和宝玉的诗作更相近。

学生朗读小说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比较大家写的咏白海棠的诗并说出特点。学生很容易借原文李纨的话,发现黛玉和宝钗诗风的差异:一个“风流别致”,一个“含蓄浑厚”。从文中还可看出,宝玉的确不喜欢宝钗的诗作,只看了两首诗的时候,宝玉就认为宝钗写得还不如探春写得好。

第二个结论是:艺术美的欣赏与创作构成宝黛的生命形态,二人诗风相近,彼此欣赏,而宝钗不然。

在总结上文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美和真的关系。

教师启发提问:世人对宝黛钗的感情众说纷纭,“拥钗派”会拿黛玉的耍小性子说事,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黛玉耍小性子呢?

在学生列出黛玉耍小性子的具体事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学生们会发现:黛玉的小性子大多只对一个人发,那就是宝玉,这是她执着于自己情感的表现。

人们常误会林黛玉,说她小心眼,目无下尘。其实不然,她是真的尊重人的人格的,有平等意识。她和紫鹃宛若姐妹,常常和丫鬟们开玩笑,一点主子的架子都没有。唯有一次发脾气在外人身上的是冲着那个送宫花的周瑞家的。我们想想为什么周瑞家的“一声儿不言语”?因为的确她是看人下菜碟,绕着来的。设想此时黛玉什么也不说,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如何?估计会是第二个迎春,迎春就被那些刁奴恶仆背地里称作“二木头”。黛玉在这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唯有一开始就告知世人自己的不妥协、不苟且,才能赢得尊严。

有人说,率真、纯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林黛玉的真性情表现为她丝毫不掩饰、不隐藏和不妥协,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黛玉是一个活泼、俏皮,极富幽默感,爱说爱笑的姑娘,有黛玉的场合笑声格外多,情节也吸引人。宝钗则不然,她很少笑,连刘姥姥那么滑稽卖力的表演,所有人都笑得失态了,唯独没有对宝钗的描写,那时她分明是在场的。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紧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冷眼看世界“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相较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对生活抱有希望和热情,和戴着面具的宝钗在一起,缺少了些真性情带来的美感和愉悦。

借由杨辛、甘霖编著的《美学原理》中引用法国狄德罗的话:“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两种品质至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 以及莎士比亚的话:“美看起来要更美多少倍,若再有真加给它温馨的装潢。”[3]师生得出了第三个观点:真,装饰了黛玉的美。

教师最后总结:从审美角度探究宝玉、黛玉和宝钗关系,会发现宝黛二人在审美角度、审美趣味及美的创造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说仅这些就决定了宝玉是黛玉唯一的知音,黛玉是宝玉唯一的红颜。宝黛的爱情虽是悲剧结局,但是他们的情感在追求美、创造美、珍惜美的共同行动中焕发出生命和人性的光辉,最终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情感偶像。

以上内容可用连续的两个课时来完成,结束时教师还可以抛出下一个专题的问题:宝钗、黛玉二人审美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与她们的身份、性格有怎样的关系?进而把《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引向深入。

注释:

[1][2]曹雪芹. 红楼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年.

[3]杨辛,甘霖 .美学原理[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王慧军(1968—),女,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艺术美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油画艺术的思考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简谈《诗经》爱情诗中的美
让“艺术美”走进语文课堂
以热血仁心捍卫生命
数码艺术的现代运用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