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多维空间
2018-08-26魏红春
魏红春
【摘 要】 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体验情感、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构筑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多维空间,能够探寻到文本灵魂的居所。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智慧切入文本,精心品味文本,巧妙整合文本,必定能让文本的深层意蕴、存在意义被发现,并在多向度的解读中得以崛起。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多维空间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材料的感知、思维、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也是中学生产生独特文本感受、理解、感悟的过程。审视当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失之于浅;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失之于窄。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把握文本精髓,和文本进行交流与沟通,才能悟得文本三味。
一、文本感知,触摸文本解读的“温度”
文本不是单纯物化的客观存在,文本是一个生命体。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体验文本的情感,才能对文本有所感悟。在文本感知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找到切入口,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例如《庐山的云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整体感知文本:庐山的云雾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云雾这些特点的?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感知文本,让文本解读更具有目的性、指向性。
二、文本思维,开掘文本解读的“深度”
文本解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之途散步,通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找到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进而深度把握文本,探寻到文本的言外之意。在教学《夹竹桃》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思考,不仅让学生领略夹竹桃的美,更让学生体悟作者托物言志写法。文章说明了夹竹桃怎样的品格?为什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有学生认为,这种品格正是季羡林所遭遇厄运而不低头的写照;有学生认为,“夹竹桃”原产于印度,季羡林先生精通古印度梵文,有一种印度情结;还有学生认为,季羡林先生非常谦虚,将自己看作一介布衣,以“夹竹桃”作为知己等。对文本不断叩问、阐释,开掘出文本解读的深度,诞生出文本之外的文化故事、精彩来。
三、文本想象,点染文本解读的“亮度”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文本想象,可以点染文本解读的“亮度”。在文本中,总是存在着许多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例如《天鹅的故事》,文本前后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清脆的啼叫声、劳动的号子声、胜利的欢呼声。其中,对于老天鹅的破冰,文本进行了特写,还出现了省略号,针对这一个省略号,我让学生展开文本想象:这儿究竟省略了什么?原本相对安静的课堂,似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学生热烈地展开讨论。有学生想象,老天鹅撞击着厚厚冰面,一次比一次慢;有学生说,老天鹅用尽全身力气,飞不动飞不高了……在此案例中,学生在文本想象的过程中进行了适度地补充、延伸。
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体验情感、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构筑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多维空间,能够探寻到文本灵魂的居所。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智慧切入文本,精心品味文本,巧妙整合文本,必定能让文本的深层意蕴、存在意义被发现,并在多向度的解读中得以崛起。
【参考文献】
[1] 閆学著.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上[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
[2] 张志芳.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J]. 科学中国人,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