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提升学生学习力
2018-08-25冯邵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灌输——接受,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清晰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忽略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完全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就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所以面对这一问题,“以学定教”的理念被提了出来,我们教研组通过讨论认为“以学定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力为主线,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情感性趣、视野经验、发展阶段等进行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学习力是指学生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下面我将从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三方面来谈谈如何以学定教,提升学生学习力。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动力可以来自压力,也可来自兴趣。虽然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对于心智并不成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学科的兴趣以及对学好这门课的信心。但是数学的学科特点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与现实生活毫无联系。他们疲于应付书面作业,死记公式,很少会用数学方法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部分学生觉得只要学会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应付生活需要。
事实上,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身边的饭卡与课桌的长与宽的比,它们都接近于0.618,这就是数学中的黄金比。再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几何体,班级的班牌是一个直三棱柱、教师用的粉笔是一个圆台、教室里的灯管是一个圆柱等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以变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以学定教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学生活学数学的过程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发挥好主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那么究竟怎样形式的数学教学,既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又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核心作用,从而提高自身数学能力呢?通过讨论,我们教研组一致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即“变式教学”。它不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解剖分析,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在学生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从而真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三、用爱维持学生数学学习毅力
美国心理学家文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表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一个慧心的微笑、一个逼真的动作、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温暖的体贴的话语等,都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让每一个孩子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主动地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维持学习数学的毅力。
此外,教师对学生适度的期望也会成为学生间接的学习动力,我曾在一位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作业本上写过这样一句评语:你的努力老师一直看在眼里,只要你能继续坚持,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给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事后,孩子的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儿子做作业比以前更加认真了,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向她保证,一定会坚持好好学数学。
教师除了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来教育引导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以“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来帮助他们,这样不仅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
“以学定教,提升学生学习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摸索,反思和提炼。而学生就像一块璞玉,每个学生都有着存在的价值,教师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每一块璞玉使他们成为最合适的“器”,让学生由“璞”成“玉”,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相信通过我们每位教师的努力,定会赢来师生协作,共同进步的美妙境界。
作者簡介:冯邵(1985—),浙江宁波,大学本科,中学二级,单位:镇海蛟川书院,研究方向:初中数学。